張艷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與補充,是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助于鞏固、深化所學知識,有益于學生技能、智力和創造才能的發展,是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師生教與學信息交流的一條渠道。本文從優化實踐性作業的形式、內容、要求和評價方面闡述了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教學策略
一位外國教育家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這就是說,語文的學習既不限于語文課堂,也不限于一般意義上的課外閱讀和寫作,生活的范圍有多大,學習語文的范圍就有多大。我們語文教師要用廣闊的語文環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并把語文學習的成果運用于生活實踐,從而溝通語文和生活的聯系。筆者在所帶的班級中有意識地進行了嘗試,形式多樣的實踐性作業的,使作業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活”的作業,可以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作業形式要強調開放、探究、合作
(1)體驗。學完課文后,為了讓學生明確某些自然現象的存在,可布置學生親身體驗,然后有順序地說說觀察或實驗的過程結果。如讓學生根據《挑山工》一文中的描述,挑物上臺階進行體驗,“折尺形路線”的理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觀察。觀察是認識的起點,寫作的起點。設計觀察性作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有助于學生養成主動觀察、勤于積累的習慣。在學習寫景狀物的文章時,我常讓學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觀察,通過有序觀察,了解其本質特征。這樣的觀察,學生多管齊下,聽、嗅、看、想結合,經分析、比較后,往往可以抓住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質。
(3)作圖。動手作圖,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獲得新知。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中,讓學生根據文意畫出諸葛亮的妙計的內容,學生興趣大增,通過作圖,學生能輕松正確地表述其內容。而上了《臺灣蝴蝶甲天下》后,讓學生猜想臺灣蝴蝶還可能有的品種,并畫下來,許多學生創造性地畫出了“骨蝶”、“飛碟蝶”、“虎蝶”等,這樣的作業讓老師驚嘆之余,覺得賞心悅目。
(4)表述。在學完課文后,為了加強思想教育,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可引導學生以辯論的形式、演繹的形式或講述的形式再現課文情境。學生通過用心想象和體會,發展了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如《晏子使楚》一文中有些句子含義較深,初讀課文,學生很難體會其中之意,通過演課本劇,學生領略了晏子的聰明才智,也學會了如何合理地去推理。
二、作業要求上講,要分層布置
(1)作業量的分層。由于已有經驗、智力、學習習慣等,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形成了差異,這種現象非常正常。為了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到自由發展的時間,盡量“吃飽”,一般學生得到充分練習,可以“消化得了”。我在布置作業時,進行了量的細化。
(2)作業難度分層。針對學生評議能力有差異的客觀事實,我在教學中,經常把作業設計成“快餐”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一般來說,作業可確定為基礎、發展、創造三級目標,要求一般學生能實現基礎目標,努力完成發展目標,基礎較好的學生實現發展目標,努力完成創造目標,基礎最好的學生實現創造目標,幫助其他同學達到共同目標。這樣的作業布置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在作業評價上,要倡導多元、民主的評價方式
1.教師評價
作業本是老師和學生情感交流的一個平臺,老師的每一次作業批改,都應該及時掌握學生作業本上透露出的信息。平時作業很認真的同學某一次作業字跡潦草了,某學生前一半作業正確率很高,而后一半作業卻連連出錯,一貫不愛學習,拖落作業的學生有一天及時上交了作業本……這些信息都向我們傳遞著學生做作業時的狀況。老師應當及時抓住學生的思想動態,主動介入其學習生活,鼓勵有進步的同學,為有疑難困惑的學生排憂解難等,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班上的王劍波同學因從小失去母愛而一貫沉默,學習上敷衍了事,每次作業字跡模糊,我一直基于找不到他的閃光點。然而有一次班里組織繪畫比賽,他的畫得到了老師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2.學生評改
有些實踐作業可組織學生自評、小組評改或同桌對評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評改,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從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平時的教學中,如學生編演課本劇、小組配樂朗讀課文等,我都是教給學生去評定,只是事先了解他們困難的地方,適當給予引導。讓學生參與作業評改,既可以讓他們感受到“當家作主”的權力,又可以從中發現別的優點,找出自己的不足,達到取長補短之效。小學生都是有表現欲望的,如果把好的作業再展覽出來,對他們而言是非常光榮的,于是會更努力地去做好這種實踐作業。
3.家長評改
與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也參與評價,不僅能更好地督促學生完成作業,而且可以以此增進教師與家長、學生與家長間的聯系,更及時地溝通信息。比如在學了《可貴的沉默》一文后,我動員學生去側面打聽父母及其他長輩的生日,到時自己動手制作可用自己的零花錢為他們準備一份禮物。結果有許多家長事后高興地向我反映,他們收到了一份珍貴的禮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驚喜和安慰。再如,在“三八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前夕,我指導學生精心制作賀卡,辦家庭小報等,回家后贈送給家長表達心意,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啊,通過這些作業,讓孩子們體驗父母的工作,感受他們勞動的辛苦,孩子確實會有所感觸,有所成長。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在作業設計領域中融入新課程理念,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設計個性化、多樣化的實踐性作業,能較好地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從中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能力,展示個性,嘗試合作,讓作業真正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撐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參考文獻:
[1]鄭巧斐.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設計初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02):101-103.
[2]蔡錦雙.淺談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的設計[J].學周刊,2013,(0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