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其文
摘 要:新課程改革視野下,閱讀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板塊,所有的文學功底、語文基礎知識都是在閱讀中體現出來的,閱讀是對所學知識的利用與發揮,只有通過閱讀才能真正檢驗出一名學生的真正語文素養,是對一個人綜合能力的評價。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比較重要的內容,教師應該在這一教學項目上面投入更多精力與時間,實現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一、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小學生的學習需要科學正確的方法的引導,要本著興趣教學的原則,掌握小學生的特點與愛好,從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入手,來引導他們積極配合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小學生多數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課余時間生活在網絡與電視世界里,對閱讀毫無激情,針對這樣的形勢,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經常性的閱讀比賽活動,鼓勵學生能夠利用課后時間多多閱讀書籍,并對一些有積極表現的學生給予更多的稱贊與表揚,然后將學生獲得優秀作文整理成一個小冊子,供全體學生閱讀,讓學生從這些獎勵中感受到閱讀的重要,感受到閱讀存在與人們的生活中間,這樣才能促使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學生從興趣的角度來開發自身的閱讀潛能。例如:為學生提供一些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建議他們閱讀安徒生童話選集,安排學生每周內閱讀三篇童話故事,并在課前做好檢查工作,學生通過口述故事梗概,分析故事內涵總結其中的主旨立意,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二、明確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會的過程,也就是說,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主動閱讀學習,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明確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要想達到這一效果,就需要教師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要免除以往那種參照資料來查詢作者的生平事跡、作品的特點——來向學生平鋪直述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因為從始至終學生都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態,要盡量改變這一傳統教學方法,在沒有學習一篇文章前,教師要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讓學生自行理解其中的內涵和意義,使學生在接受課程講解前能夠對文章有一個大概印象,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明確文章的主旨內涵。
例如,《落花生》一文的中心句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怎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有用的人”呢?進而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呢?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有的說:“有用的人就是對人民有益的人”。有的說:“張海迪雖然身殘,但他自學醫學能為人治病,他是有用的人”。從學生來看,學生對“有用的人”理解基本是正確的。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默默無聞的工人、農民、解放軍他們是否也是有用的人?學生聯想農民種田收獲糧食我們才能有飯吃,工人阿姨織布我們才能有衣穿……從而得出無論什么人什么職業只要對社會有貢獻都是有用的人。這樣圍繞中心句討論,既體現了學生閱讀的主體性,又使學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生觀教育。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優秀的學習成績源于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閱讀習慣的培養,也就是說要時刻向學生發出閱讀的訊息和警示,讓學生主動投入到閱讀中去,通過默讀的方法來促使學生閱讀文章,鼓勵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提出問題,并經過深入分析解決問題,以此達到對文章的深入理解的目的。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與作者加強情感交流,在與作者思想上交流的瞬間,學生的思想才能摩擦出火花,而且在每閱讀完一篇文章以后,最佳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動筆寫作,也就是將所閱讀的內容記錄下來,用紙和筆表達感想,以此來將閱讀與寫作能力結合起來培養,而且還要讓學生記錄下一些經典部門,將這些經典部分當成學生以后寫作文的參照,這些都是非常好的閱讀方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提供高效、高質量的學習方法,以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五、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閱讀篇章中往往蘊含著作者大量的思想感情,這些思想感情應該成為讀者感悟與理解的對象,也就是說讀者要盡量理解這些文字資料,通過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水平,教師在對一篇閱讀文章進行講解時也要積極地投入感情色彩,讓學生從感悟的角度來全面地、深入地理解文章,要鼓勵學生善于利用情感感悟的方法去閱讀文章,體會其中的復雜情感。小學課文教材中的課文,有的描繪了祖國山川的美麗壯觀的景象,有的刻畫了人物的心靈美。課文的思想性和形象性對學生的品格有著極大的影響。課文的正面人物形象往往是易于學生模仿的形象,景與物的形象往往易激發學生對景物的喜歡感情。因此,教學中一定要把握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景與物的形象活現出來,讓學生的行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時期,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基礎學習階段,來全面開發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千方百計地指導學生閱讀,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達到良好的學習境界,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紅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訓練[J].學周刊,2014(10).
[2]蘇哲.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訓練方法[J].新課程學習,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