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峰攀
中國古典詩歌最常用的藝術手法就是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選擇了60多首古詩詞,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寫景抒情的。寫景類古詩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怎樣才能使學生在這一類古詩詞的學習中感受到畫面美以及情感美呢? 下面,筆者就以六年級上冊《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為例,談談教學寫景類古詩詞的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立體品析,全面賞景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辛棄疾罷官閑居在江西時寫的一首詞。它將視、聽相結合,既寫景又抒情,為讀者呈現了農村夏夜清新自然、豐收在望的景象,也表達了詩人此刻怡然自得的心情。怎樣將這首詩中的景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筆者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的。
1. 了解作者,由樂入文。通過課件展示與筆者的描述,學生簡單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隨后,筆者播放了這首詞的音樂視頻。視頻通過畫面與聲響,生動地再現了這首詞所描述的內容,學生不但聽到了雀啼、蟬鳴、蛙叫,而且似乎還可以聽到簌簌的清風、瀟瀟的細雨,以及匆匆的腳步聲。音樂視頻的播放,既活躍了課堂上的學習氣氛,又讓學生形象地感知這首詞的內容。再出示這首詞時,學生的腦海里自然就有了畫面與音響。
2. 利用插圖,潛心會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讓深奧難懂的詩文變得直觀形象,讓學生身臨其境。這篇課文的插圖還有一個特別之處——課文插圖中稻子是黃色的,與詞中“稻花香里說豐年”有矛盾。這是一處值得利用的教學資源。筆者是這么處理的:先要求學生用筆畫出這首詞所寫的景物,學生回答時,筆者用課件將詩中的景物一一呈現。然后再引導學生觀察:文中插圖畫了哪些景物?仔細觀察能發現圖中景與文中景的不同嗎?學生很快就會發現矛盾之處:秋天稻子成熟后,豐收的田野里才會呈現出金黃色的一片;但只有在夏天,才會有蟬的鳴叫和蛙聲。那么,這首詞描寫的究竟是夏天還是秋天呢?筆者讓學生辨一辨。學生自然就會從文中找到證據:從“鳴蟬”“蛙聲”這兩個景物推斷,這首詞描寫的是夏季的景色,聯系“稻花香”可以發現,因為稻子揚花灌漿是在夏季。這樣學生就領悟到:夏季里稻子揚花,將又是一個好年景,農作物豐收在望,似乎連無知的蛙兒的歡唱也寄托了這一層喜悅,這樣從側面烘托了人們異常欣喜的內心。如此,整首詞的景物就立體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他們的腦海里不僅有了音響,還有了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稻花,他們似乎也聞到了習習夏風吹來陣陣的香味兒。
二、想象入境,領悟情感
古詩的意境需要細細體會,詩句背后的情景交融值得慢慢回味。想象是進入詩詞意境的向導,可以讀出文字里營造出的一幅鮮活的畫面,讀出詩句蘊含著的一片動人的情感,從而進入詩詞所創造出的美麗的意境。
1. 適當點撥,想象入境。詩詞的語言非常簡練,讀詩詞要學會想象,才能走進作者描寫的意境中。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所看到的畫面,大多數學生僅僅停留在將字面的意思翻譯成現代文。于是筆者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可愛的蛙兒如此賣力地歡唱,它們是想說些什么呢?詩人尋覓了好久,終于找到舊時茅店后,他會有怎樣的欣喜?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結合詩句情境去想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對于語言描繪的場景會有不同的理解,筆者都給予熱情的肯定。如一位學生說:“我還聞到了一股清新的味道。當清風吹拂去白天的炎熱,詩人在田間小路上悠閑地散步,走著走著,看見一片稻田,聽見青蛙咕咕呱呱的叫聲,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心想:這沸沸揚揚的稻花,香氣裊裊,今年的稻子定會豐收,是一個好年景,終于沒有白白浪費農人們的勞動啊,他們的日子也可以過得好一些了。”筆者贊許地點頭:“你說得太好,你真是詩人的知音啊,不僅讀懂了,聽懂了,還和詩人一起感悟到了許多許多。”看到這位同學得到肯定,其他同學也爭相走進詩中的意境,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2. 指導誦讀,讀中入境。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在反復的誦讀中,才能讀出韻味,才能領悟詩歌的魅力。在教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筆者運用引讀的方式,收到很好的效果。請看片段。
師:明月懸空,鵲聲響起,蟬聲悠長,蛙聲一陣陣……這是大自然美妙的交響曲,辛棄疾不禁歡快地吟道——生接讀:稻花香里說豐年……一片。
師:辛棄疾看到這又一個豐收年的大好景象,喜上眉梢,不禁唱道——生接讀:“稻花香里說豐年……一片。
師:這寧靜、祥和的夏夜,沒有官場的欺詐、傾軋,沒有城市的嘈雜,辛棄疾不禁引吭高歌——生接讀:稻花香里說豐年……一片。
師(過渡):就這樣觀看滿眼的景,就這樣懷著滿胸的情,走啊走啊!“哎呀,有雨呀!”他驚訝地抬頭看天,啊!原來——生接讀: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師:驟雨將至,茅店忽現,趕緊進去避雨吧!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棄疾不禁興奮地吟誦——生接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通過這樣的引讀,使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朗讀,從而讀出畫面感,讀出韻味感,與詩句產生情感共鳴。
3. 描摹補白,融入意境。詩詞的語言簡練,給人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在品析這首詞時,筆者盡力誘導學生開展補白練習,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與表達能力。在學習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后,筆者讓學生當場完成一個片段練習:把作者吟誦這句詞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出來。有個同學這樣寫道:“棄疾爺爺一路沐浴著如銀的月光,聽著喜鵲在枝頭驚叫以及‘知了、知了的叫聲……他情不自禁地往田間走去,一抬頭,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到處是綠油油的稻田,那稻束上正開著米黃色的穗花。一陣微風吹來,飄來淡淡的稻花香味,他不禁深深地吸一口氣,真是沁人心脾啊!他仿佛聞到了濃郁的米酒香氣,熱情好客的鄉親們正邀請他一同到社戲臺前品酒呢!他高興至極,吟起了陸游的詩來:‘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他忘情地喝著渾酒,真是千杯不醉啊!于是,他又吟起了李白的詩:‘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樣的補白,讓學生融入詩的意境中,和詩人進行對話,能更加深刻地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溝頭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