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美術教育的輻射力在國家“重教”政策的感召下,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然而,理性看待美術教育取得成績的同時,更應正視問題之存在:美術理論在藝術類課程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得不到體現;師生思維中重技輕理現象嚴重,正如叔本華曾說:“人類總免不了會犯同樣的錯誤。”今天的美術界,仍然很多人視美術理論為美術創作的附庸。認為“藝術家所需要的是靈感,是手上工夫,是情感的體驗,而不是理論。”如是,隨之而來師資結構層次矛盾突出;美術理論課程評價不合理,直接映射出學生創新能力不強,與培養人的全面發展觀的教育宗旨相悖。
關鍵詞:美術理論;美育;美術活動;審美價值
美國美術理論教育家艾斯納強調,最合理的美術專業課程設置應該包括下面六大部分內容,即:美學、美術批評、美術史和美術技法訓練、實踐寫生、美術創作。美術理論所占有的比例明顯很大。由此可見,西方美術教育者對美術教育理論素質的重視程度相對還是較高的。回到國內,在美術理論課程的設置中,同樣更應體現它的價值所在:
一、“美”的需要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什么樣的東西才是美的?柏拉圖認為:世間有許多類的事物,當你判斷它是否為美時,心中必然已有了一個美的原型,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來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個絕對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無法與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過是對后者的一種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卻只有一個。美術理論通過對美的事物進行感悟,借助間接經驗對美的思考,達到悅心的目的。
美術理論本身就是智慧的結晶,屬于美的范疇。美是需要發現和挖掘的,大家都說這是美的,那是美的,但有人說美術是沒有對錯的。那么人們就問了,究竟什么樣的才是美的,像如今社會中出現大量所謂的抽象藝術作品,難道都讓別人看不懂就是美的嗎?特別是作為美術學習者,在伴隨社會開明開放程度提高,世界文化呈現大發展大交融的同時,我們怎樣利用美術理論來借鑒事物美與不美,作為美術理論之一的美學知識的積淀中顯得更為重要。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對于這句話,歷來很多人都認為老子對美和藝術采取簡單否定的態度。當然,老子對藝術美的理解應該更注重其內涵的表現和需要,對其的感受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更多的用心靈去品評。美本身是需要發現的,發現本身就是美的。所以存在即是美,對任何事物的理解包括美術繪畫能力的體現都缺少不了有理論的支持,所以美術課程教學價值意義的體現,源自理論支撐。
二、“術”的需要
美術理論還是我們學習美術的知識淵源。也是探索創新的源動力。從事美術教育或研究人員都可能發現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越到深處,越覺得理論知識的重要作用。掌握美術史的發展脈絡,能很清晰地辨析各個時代的不同風格,懂得時代發展的脈搏;明白美術概論,更能清楚地知道美術在眾多學科中的存在意義;善解畫論,更能博覽眾長;總結教育教學理論,體會和感悟以人文本的根本要義;凡此種種,學習好理論都能為自己日后追求更加廣闊的美術發展領域凝聚無限源頭之水。
美術,美而塑之,術而造之。造就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提煉。美術技法要達到一定的境界和高度,沒有美術理論作為智力支持是完全不行的。且不說你的繪畫作品如何如何。缺少了理論的潤色,很難從“圖畫”到“美術”這由技到藝的蛻變。如在2011年南京拍賣會上,石濤的《閩游贈別山水卷》拍出了1.35億的高價。為何?
從這層意義上來講,美術的理論學習就是在為追求技法升華到“術”提供無窮盡的精神食糧。特別是現今社會發展如此快速的時候,在最求效益優先的步伐下,更有必要冷靜下來思考。反思我們所走的路,思考我們所追求的價值,規劃我們所構建的憧憬。在勾勒自己心中每一幅幅美麗畫卷時,都能凝結理論的支撐作用,才會讓我們絢麗多彩的技藝超群的出現且意義非凡。
三、“育”的需要
美術理論本身就是人們在研究美術過程中對美術繪畫規律做出的科學解釋。從課程教育教學價值出發,帶有啟發后人少走彎路,逐步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構建發現美、創造美的思想。
在美術教育過程中,美術理論教學能起到靜觀世界并能啟發美的靈動,從情感交融中以審美的角度去聆聽、感受、欣賞、詮釋大自然,在“真”與“善”中享受美的存在。正所謂,美來自生活,生活產生美。沒有生活化的美術不是美術。美術教學的素材來自生活,美術理論在生活的積淀中產生,由此在理論支撐技法教學的同時,更加明晰人們審美視線的開闊,逐步用自己審美思想實現設計城市、設計建筑、設計未來、設計和諧、設計幸福……感言之處,藝術無國界。在信息發達的時代里,人們越發明知美術活動是人際間和睦相處和共謀發展的越來越重要的交往媒介。你來我往的世界里,不同國度的人們可以不用語言、可以不用交流,好的有藝術內涵、有美術素養的繪畫作品可以讓人們潛意識地轉化成一種能允許所有人去交流他們情感的韻律。如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以其匪夷所思神秘的微笑,恍惚而帶有憂傷的眼神,意蘊深遠,博得廣大群眾的喜歡。這里不是某種技巧的淋漓盡致,不是某種前衛技術的運用絕妙,更不是某些媒體的重金炒作,只因為表達著真情實感,流入出純真至美。美術教育通過多的美術技法經驗研究,以美術意識的養成為顯著標志,對每位受教育者積累更多人們所以追求的審美價值取向,創造更多人們所需要的藝術作品,陶冶人們的情感。從這個層面上講,一切教育都需要美的教育,一切美的升華都源自于理論的創新,一切理論的創新都少不了人們對美的追求。美術教育為完善人、健全人、發展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王福榮(1981-),男,江西會昌人,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作者單位: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