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要: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是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或者是提高他們針對一個給出的情境想出許多不同反應的能力。創新思維包括思維的流暢性、思維的變通性、思維的獨創性等。教師應該通過改變提問方式
“你能想出多少種方法”等來鼓勵學生思維的流暢性;用“有什么其他不同的想法嗎?想一想,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變通性;用“努力想出一些別人想不到的方法”來誘發學生思維獨創性。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逐步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組合作探究;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思維的流暢性:思維的變通性
在過去的化學教學中,由于過度強調學科本位,注重科學性和系統性,忽視方法教學和學法指導,學生往往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因而其創新思維水平普遍不高。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認為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是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或者是提高他們針對一個給出的情境想出許多不同反應的能力。創新思維包括思維的流暢性、思維的變通性、思維的獨創性等。其中思維的流暢性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前提,思維的變通性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關鍵,思維的獨創性是創新思維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創新思維的最高層次。因此,中學教學中要注重優化學生思維品質、培養創新思維。
一、充分利用“導學案”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小組合作探究,鼓勵學生敢于突破、設疑、質疑,改善學生思維的流暢性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受習慣思維的影響,已習慣一些“常規實驗”的思維模式,但學生是首次接觸實驗、分析實驗現象,往往能冒出思維的火花,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不管問題的正確性如何,作為教師都應給予鼓勵和表揚。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不盲從書本、老師和權威。首先要擴大思維數量,使原有知識與所研究的問題盡可能地聯系、發散,敢于突破固定思維,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在短時間內能產生大量新的觀念、設想和方案,敢于超越常規,鼓勵學生敢于突破、設疑、質疑。同時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共性問題,相互釋疑,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從而達到學生思維的流暢性。
案例1.在高一學習“鈉、鎂及其化合物”時,在演示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展示逐步探究問題:①鈉浮在水面上,還是水面下,說明什么問題?②鈉為什么熔化成小球,小球是什么顏色的?③反應時為什么會發出“嘶嘶”聲?說明有什么氣體產生?④滴入酚酞溶液變成什么顏色?,說明有何種物質生成?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對鈉與水的反應的現象提出“質疑”、進行“釋疑”,并能設計實驗論證新的觀點。首先讓對實驗有質疑的學生談新的看法,然后引導學生對現象進行反思,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師生對話等方式提出質疑。具體內容如下:
(1)設疑:鈉反應時浮在水面上,能否說明固體的密度小于水?
(2)質疑:在反應狀態下,哪些因素會影響固體的浮力?
(3)釋疑:鈉與水反應產生的氫氣會產生浮力,密度比水小的固體在反應時可能浮在水面上。
(4)實驗論證:設計鎂或鋁與稀硫酸反應。反應開始時鎂條或鋁條沉在試管底部(反應較慢),到反應劇烈時鎂條或鋁條浮到溶液上面。
(5)資料查詢:鎂和鋁的密度分別為1.74g/cm3和2.70g/cm3,20%-49%硫酸的密度為1.14g/cm3-1.30g/cm3。
課后要求學生查閱資料,完成一篇研究性學習小論文。這樣師生通過設疑、質疑、釋疑與實驗驗證對“常規實驗”提出了新的見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與創新意識。
二、讓學生學會創造性地使用已知條件。應用化學知識
案例2:在高一學習氨的性質時,常用噴泉實驗來證明氨氣是極易溶于水的氣體,其水溶液呈堿性。教師先給出關于“噴泉實驗”的初級問題:①如果把氨氣改成CO2氣體,還能形成噴泉嗎?②實驗對氣體溶解性有什么要求?③實驗開始時從滴管往燒瓶中擠入水的目的是什么?④產生噴泉現象的原理是什么?⑤怎么證明燒瓶中水溶液的酸堿性?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指導學生總結噴泉實驗的相關基礎知識與方法,建立關于實現噴泉實驗要滿足裝置氣密性好,產生足夠的壓強差才能形成噴泉
緊接著教師針對噴泉實驗給出研究性學習問題:①能否把水換成其他溶液?②怎樣讓CO2氣體也能形成噴泉實驗?③造成瓶內外壓強差還有哪些方法?④怎樣計算氨水溶液物質的量的濃度?⑤哪些因素影響噴泉實驗的效果?通過對上述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指導學生總結噴泉實驗的知識與方法的內涵及外延,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變成積極主動去學習。
然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存在壓強差。由此針對噴泉實驗提出思維拓展性問題:①人造噴泉與書本中噴泉實驗的原理相同嗎?能否運用火山噴發原理設計一個噴泉實驗?②如何從噴泉實驗原理遷移到“防倒吸裝置設計”?③如何從噴泉實驗原理遷移到“裝置氣密性檢查設計”?引導學生在掌握噴泉實驗基本原理基礎上開展探究性學習,使學生體會到噴泉實驗的原理是通過燒瓶內氣體溶解(反應)、受熱、冷卻等手段產生壓強差,而人造噴泉與火山噴發的原理是由于下部液體壓強增大,產生壓強差而形成噴發現象。由此原理開展實驗探究,可設計出多種噴泉實驗裝置。
以上由感性認識、發現問題升級為理性認識、尋求規律,再由得出的規律進行思維延伸,進行知識與方法創新,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變通性和創新精神。
總之我認為教師應該通過改變提問方式一“你能想出多少種方法”等來鼓勵學生思維的流暢性;用“有什么其他不同的想法嗎?想一想,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變通性:用“努力想出一些別人想不到的方法”來誘發學生思維獨創性。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逐步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