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軍
【摘要】由于農村地區底子薄、基礎較弱,在短期內不可能徹底解決各種扶貧問題。為此,本文通過分析農村地區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系統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使農村地區更好地實施精準扶貧,取得扶貧攻堅戰的勝利。
【關鍵詞】農村地區;精準扶貧;現實困境;對策
一、農村地區精準扶貧機制現實困境分析
(一)扶貧資金支持來源單一
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有賴各類扶貧資金的撥付到位。當前,我國扶貧資金的來源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依托中央財政和地方各級財政。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過多,扶貧資金由上而下地逐級分配,發到每個貧困農戶手中的資金就變得相當微薄了。而地方的財政收入又同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密切關聯,對于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本身用于扶貧的財政開支就非常有限,無法撥付充足的資金用作扶貧開發,所以,分配到每個貧困農戶手中的資金就十分微薄,只能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無法從根本上實現徹底脫貧。不難發現,財政資金來源渠道的單一化,使扶貧工作失去了基本的資金保障,導致大量扶貧項目無法真正落實,阻礙了精準扶貧的進程。
(二)基層黨組織作用有待提升
目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隊伍呈老化趨勢,盡管有一批高校畢業學生投入到“三支一扶”的行列中,自愿服務于農村基層,但他們并未深入農村實際進行工作。同時,黨員領導干部的固守傳統思維,在頭腦中有著強烈的小農思想意識,市場經濟的觀念相對淡薄,在實施產業扶貧時欠缺創新意識,在制定措施和辦法時總把一切同農業相關聯,將思維拘泥于小農思想的框架中。另外,在當前全面深化農村地區改革的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出現了新變化,基層黨組織的權利范圍由以往的市場方向朝社會自治方向擴散,村級黨組織的影響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農村黨組織在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僅憑自身難以獲得解決之道,必須依靠上級黨組織的大力整頓,方能重振“戰斗堡壘”的雄風。
(三)貧困農戶的參與度不夠
貧困農戶應成為精準扶貧中的主力軍,但貧困農戶由于缺少專門的參與途徑,使其參與度嚴重不夠:首先,貧困農戶的能力水平無法與扶貧項目的落實相搭配,在落實扶貧資源的投入精確到戶的新要求下,一些地方把扶貧項目的投入細化到每個貧困戶,例如,把牲畜、樹苗等均分到每個農戶,但因經驗缺失,加上扶貧項目的配套性投入不足,致使貧困農戶由于能力匱乏而無法參與,最終導致項目以失敗而收尾。其次,貧困農戶的需求表達機制嚴重缺乏,導致貧困農戶的需求無法向扶貧實施者進行有效傳達,造成扶貧資源的供應與需求不相匹配的現象。例如,山區貧困農戶大都樂于發展養雞、養豬等養殖業,但地方政府卻把蔬菜、水果或鄉村生態旅游列為扶貧項目,因缺乏產業發展經驗,致使貧困農戶不愿參與其中。再次,單獨貧困農戶常會缺乏投身某項目所要求的技能或資金,常會以合作互助等方式完成項目的運作,但扶貧資源的供應過度地注重精準到戶,造成單獨的貧困戶無法順利實施扶貧項目。
二、農村精準扶貧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動員一切社會力量,提升重視程度
精準扶貧僅憑中央財政所撥付的專項資金是遠不能滿足需要的,為此,必須積極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首先,政府要構建東西部扶貧聯動機制,東部地區的每個省份均要確立一個西部對口幫扶省份,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可結合自身財政收入狀況,給予西部未脫貧地區足量的扶貧資金,以體現“先富帶后富”的共同富裕原則。其次,國家要推行優惠政策,鼓勵私營、個體企業、社會團體、商業性金融機構以及個人投身于扶貧開發中,促進各項扶貧幫扶資源與精準扶貧的成功對接,以激活社會各界的資金流、商品流和信息流,使之共同服務于脫貧工作。再次,推進定點扶貧,健全考核評估機制,保障扶貧責任的順利落實,尤其是黨政軍機關、各企事業單位的協同推進,有助于發揮政治組織優勢。
(二)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關鍵性作用
習總書記曾強調,要科學選配農村黨組織領導班子,為農村群眾順利致富奠定扎實的行政組織基礎。這就需要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高度重視加強和改善農村黨組織建設。從國家層面看,要打造一支合格的貧困鄉村領導班子隊伍,任用思想政治素質過硬、農村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工作業績突出、作風精良的黨員干部擔任村支書,不斷增強黨組織的戰斗力、創造力和凝聚力。要發揮干部模范標兵作用,帶領全村群眾投入精準脫貧的戰斗中。除此以外,要經常性地對基層黨員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凝聚黨員共識、理順工作情緒、摸清發展脈搏,為精準扶貧提供扎實的行政保障。要聯合婦聯、共青團、民兵等群團組織,加強黨組織的集中統一指揮和調度,發揮群團作用。與此同時,要善于發現并提拔青年干部,選擇政治思想強、業務素養好、業績水平高的年輕干部前往農村任職,并加強對駐村干部的考核,做到不順利脫貧不撤換隊伍。
(三)制定切實可行的對策
不同的貧困戶,導致貧困的原因各不相同,為此,在落實幫扶措施時必須對癥下藥,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原則,把握重點。例如,對于擁有一技之長的貧困戶,村政府要加強就業指導,促其就業,使其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對于“老弱病殘”的貧困農戶,政府便不能再指導其就業了,而是要完善貧困戶的基本生活保障。針對那些思想守舊、思維僵化、不思進取的貧困農戶,政府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使農戶的思想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從思想觀念上首先“脫貧”,接著對其進行技能培訓,充分挖掘貧困農戶的智慧和潛力,使其盡快掌握一門生產技能,進而順利就業,實現致富奔小康。因此,必須善于精確瞄準扶貧對象,對不同的貧困農戶,在落實幫扶方略時切忌千篇一律,以不斷提高幫扶效果。
(四)與貧困戶互動,提升參與性
為充分加強和發揮貧困農戶在精確脫貧中的主體地位,首要發揮農村社區的功能,把扶貧與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有機結合起來,推動貧困村資金互助聯合社等組織的建立;其次,要創新農戶之間的合作互助機制,激勵農戶依托自主合作實現資源互通;再次,通過制定政策發揮先脫貧農戶對后脫貧農戶的激勵示范作用,大力推動貧困農戶的整體脫貧進程。
參考文獻
[1]陳許彬.淺析農村地區精準扶貧機制現實困境與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6(02)
[2]涂樂.江西省永豐縣農村精準扶貧對策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