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肖斯塔科維奇是20世紀音樂史上具有影響力的前蘇聯音樂家。文章以其第二鋼琴奏鳴曲Op. 61 No. 2 為例進行了研究,對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緣由進行描述,解析了這部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和風格特點,并記錄下在彈奏過程中演奏者應注意的演奏技巧與聲音處理的重難點,讓讀者能夠從不同的方面對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作曲家有更客觀清楚地認識與了解。
關鍵詞:肖斯塔科維奇 第二鋼琴奏鳴曲 分析 演奏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2-0013-03
迪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是20世紀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他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曲、鋼琴曲、大提琴曲和弦樂四重奏等。他的一生擁有很多傳奇的色彩, 在蘇共政權中曾獲過不少榮譽,作為一位現實主義藝術家,他從不旁觀生活、回避矛盾,用其獨特的音樂語言和犀利的風格、滿懷激情和鮮明的愛憎去反映生活, 這也使他的作品一度被前蘇聯當局政府禁止演出。
一、肖斯塔科維奇生平及創作背景
Dmitri Schostakowitsch 迪米特里· 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出生在圣彼得堡,是前蘇聯時期的作曲家、鋼琴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從9歲開始學習鋼琴,而第一節鋼琴課的學習來自母親。 兩年后他開始作曲,13歲起他已經開始在彼得格勒/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學習。自1925年起他已經開始在鋼琴音樂會上演奏自己的作品了。①在他從音樂學院畢業后不久,他便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 f小調第一交響曲Op.10 No.1首演非常成功。這部交響曲作為當時獨特的作品,轟動了全世界,在那次首演之后有很多指揮家甚至把這部交響曲作為在音樂會上重要的保留曲目。這使當時年僅20歲的肖斯塔科維奇在如此年輕時,已成為一名前蘇聯非常著名的作曲家之一。②
1942年10月2日,肖斯塔科維奇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的老鋼琴老師列昂尼德·弗拉基米羅維奇·尼古拉耶夫教授去世。為了祭奠這位老師,他于1943年創作了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Op. 61 No. 2來獻給尼古拉耶夫教授。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的這首奏鳴曲的創作思路是在1942年10月產生,為了回憶他自己的老師。這首奏鳴曲出現在1943年3月,在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出現的時期之間,這兩部交響曲被稱為“肖斯塔科維奇最悲慘的作品”(艾薩克·格利克曼)這樣寫到。③這是發生在蘇聯和納粹德國之間的衛國戰爭時期(1941-1945),這無疑是一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這兩部交響曲均被稱為“軍事”或“戰爭”交響曲。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鋼琴奏鳴曲是在薩馬拉創作的,因為當時列寧格勒遭圍困,他在那里被疏散。同年6月6日,這首奏鳴曲被肖斯塔科維奇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小禮堂首次公演,就是在他搬去莫斯科之后的不久。④ 這是他自1933年,前奏曲Op.34完成以來新創作的第一首鋼琴作品。
二、曲式分析
肖斯塔科維奇第二鋼琴奏鳴曲 Op.61是由三個樂章組成:
(一)Allegretto 小快板
(二)Largo 廣板
(三)Moderato (con moto) - Allegretto con moto - Adagio – Moderato
中板(稍快的)- 稍快的小快板-柔板-中板
這首第二鋼琴奏鳴曲的音樂充滿了戲劇張力和炫技部分的推動,有點近似于普羅科夫耶夫的第七“戰爭”鋼琴奏鳴曲的感覺。由三個樂章中一個稍微變化的音樂語言構成,組成了一個有趣的,雖然并不那么統一的偉大作品。
第一樂章的風格特征有點像一些交響樂的戲劇效果,但是是以一個奏鳴曲的形式而出現。它是從一個活潑的主題展開的,以一個流動的16分音符的運動旋律開始。隨著曲子情緒感情不斷地增加發展,然后迎來了第二主題,一個火熱的進行曲式主題(Piu mosso 更快的)。這個進行曲式的主題與他第七交響樂中的“入侵主題”有點類似。
第二樂章是很明顯的新古典主義,表達得非常冷酷。它是以一個三段體形式構成的夜曲,感覺就像是對人生深刻的反思。中間出現了很多可以說是十二音列和四度或七度的和弦。在中間部分(Meno mosso 稍慢)的力度記號非常弱為“ppp”。就像是在夢中,演奏者彈奏得越來越安靜,緩慢地向前。 在再現部(Largo廣板)中,肖斯塔科維奇運用了像勛伯格似的卡農的風格。
第三樂章創作靈感是來自于一首特別抒情的恰空,他從中受到了啟發,寫出以主題而發展開來的新變奏,這個主題是典型的俄羅斯風格,降低第二,第四和第八級音。通過30小節來展現一個單聲部的旋律,它用類似民歌的方式向人們深情地講述了一個悲傷的,痛苦的故事。
它由一個不尋常的音階組成:⑤
B-C-升C-D-降E-E-升F-G-A-升A (降B)–B
三、演奏心得
(一)Allegretto
帶有戲劇性的第一樂章以右手16分音符旋律連奏跑動開始。接著由左手演奏出樸實的主題。之后更換角色給左手繼續16分音符旋律繼續,由右手接過主題繼續演奏,而這次是以和弦代替單音出現主題。 對于這一部分最大的演奏難度是,在不斷地手指運動中還夾雜著許多大幅度的跳躍,并且伴隨著出現了很多帶臨時升降記號的調外音。在進行曲式主題(Listesso tempo 同一樣的速度)后需要演奏者精神非常集中,為的是這里有很多連奏與斷奏要求很不一樣的部分,需要很細致的分析、歸類和演奏。還有就是當樂句和不同時值的音符穿梭變換于左右手之間的時候,還需要保持非常統一的速度。在整個樂章中跑動最多的16分音符旋律必須保持以非常快且輕巧的技巧演奏,這樣才不會使主題的出現受到干擾。
(二)Largo
在安靜的第二樂章中出現得最多的力度記號是“p”“pp” 或甚至“ppp”。對于鋼琴演奏者來說,重點就是如何控制好音色。首先踏板必須保持非常干凈,根據聲音和樂句做精確細微地調整,絕對不可以踩太深,以至于可以隨時改變以保證音色的純凈。再就是速度很重要,因為在這短短的樂章中出現了很多要求速度改變的記號。比如說Molto rubato 非常彈性速度、poco accelerando 稍稍漸快、rit.漸慢,、piu mosso 更快、Meno mosso 稍慢等。這對于手指,手腕和手臂的要求當然很高。在中間部分(Meno mosso更快),上面的右手需要彈出非常連奏的效果,聽起來就像是一條長長的向前流動的旋律線條,同時間左手需要彈奏出一系列非常弱的4分音符跳音。在再現部(Largo廣板)出現了這個樂章最強的力度記號 ”mf”。在 “mf”之后直接轉到”pp”,于是會有一個非常精彩的音響效果出現。演奏者需要分配好從手臂到手指間每一部分力量的供給,從而更好地準備和演奏出這個樂章。
(三)Moderato (con moto) - Allegretto con moto - Adagio - Moderato
悲傷的第三樂章的開始,是由右手奏出一個單聲部的主題旋律,而這個單聲部旋律就一直貫穿進行了30小節之久,所以對它的演奏絕對不能離開獨特的音樂想法,不然平淡的演奏很快就會讓聽眾感到無聊。它應該被演奏得如歌的、富有深情的和吸引人的,最后這個主題由左手結束。之后出現第二變奏,包含了不斷向前運動的8分音符3連音組。其實這是非常難控制的,需要一只手繼續主題旋律的歌唱,另一只手以不同的節奏類型發展開來,并且還需要一直維持一致的速度。中間不能出現重音或卡斷,而且需要讓人聽起來很輕和平均。
聲音聽起來的效果應該有點像演奏弦樂器。第三變奏(Piu mosso 更快)應該分別運用不同的觸鍵方法于左手和右手,從而展現出復調和不同的色彩效果。之后出現“反拍”部分,右手應該在正拍彈奏和弦。在準備彈奏第四變奏(Tempo I 第一速度)之前,演奏者需要在頭腦中有清晰的音樂思想框架出現,哪些地方需要做層次,哪些需要平衡的效果,和聲的音效和該擁有的感情情緒等,都需要提前設計和準備好。在第五變奏(Allegretto con moto 稍快的小快板)的中間出現了三個聲部。主題在中間的歌唱的長和弦聲部中出現。上聲部演奏出以8分音符為基礎的一個活潑生動的旋律。低聲部演奏出每一個加了重音的獨立低音,聽起來就像是在交響樂團中的定音鼓。必須將每個聲部的不同色彩展現得非常清楚:在第八變奏(Adagio 柔板)需要演奏者非常果斷地,并帶有強烈節奏韻律感地去演奏出32分音符。在最后的變奏(Moderato 中板)中作曲家使用回第一樂章曾出現過的16分音符伴奏,再流暢的演奏出第三樂章的主題旋律。最終整首奏鳴曲結束在力度記號為“pp”上, 一切仍意猶未盡,但此刻卻又真實地結束了。
注釋:
①Peter Hollfelder, Klaviermusik: Intenationales chronologisches Lexikon, Geschichte - Komponisten - Werke - Literatur, Florian Noetzel GmbH, Wilhelmshaven,1999:483-484.
②Malcolm MacDonald, Dmitri Shostakovich, A Complete Catalogue, Boosey & Hawkes Music Publishers Limited, London ,1977:7.
③Krzysztof Meyer, Schostakowitsch, Sein Leben, sein Werk, seine Zeit, Gustav Lübbe Verlag GmbH,Bergisch Gladbach ,1995:295-298.
④Derek C. Hulme, Dmitri Shostakovich, A Catalogue, Bibliography, and Discography, Scarecrow Press, 2002:219.
⑤Christopher Norris, Shostakovich: the Man and his Music, Lawrence and Wishart Ltd, London , 1982:100.
參考文獻:
[1]Alex Ross.The Rest is Noise.Das 20. Jahrhundert hoeren, Piper Verlag GmbH, Muenchen ,2009:245-292.
[2]Malcolm MacDonald,Dmitri Shostakovich.A Complete Catalogue. London: Boosey & Hawkes Music Publishers Limited,1977:7-23.
[3]Derek C,Hulme.Dmitri Shostakovich, A Catalogue, Bibliography, and Discography, Scarecrow Press,2002:219-225.
[4]Krzysztof Meyer,Schostakowitsch,Sein Leben,sein Werk,seine Zeit.Gustav Lübbe Verlag GmbH, Bergisch Gladbach ,1995:295-298.
[5]Christopher Norris.Shostakovich: the Man and his Music.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Ltd,198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