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煒
【摘 要】舊聞其實也是一種新聞的表現形態和種類,同樣具有著新鮮性特征,它包括過去發生的但不為人知的內容,這些事實在新近報道中有許多是讀者欲知的。舊聞報道是文化傳承的擔當,更是在新媒體沖擊下培養固定讀者的“黏合劑”。舊聞報道要有互動性,需要加強策劃,需要借助于合適的新聞由頭見諸報端。
【關鍵詞】文化傳承 吸引讀者 策劃 互動
舊聞,其實也是一種新聞的表現形態和種類,相對于新近發生的事實報道的動態的新聞,已成為今天的歷史的舊聞則是以史類為主要內容的靜態、穩定性事實的報道。
舊聞同樣具有著新鮮性特征,它包括過去發生的但不為人知的,這些事實在新近報道中有許多是讀者欲知內容,那些檔案性、揭秘性、紀念性、追憶性新聞以及歷史背景、資料鏈接等已經成為歷史的事實,在挖掘報道中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并有了新聞由頭的舊聞,定義為新聞范疇是業界所認同的,新聞實踐活動中這類新聞也多見于報端。
一、舊聞報道是文化傳承的擔當
從媒體的傳播角度看,舊聞對于歷史事件的還原、對文化傳承的擔當,正是媒體的一種責任。對于舊聞中的歷史,作為媒體并不僅僅是在傳播歷史的知識,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以新聞的視角對于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釋,以新聞具有的真實性特點揭示出新的意義。對重大歷史事件時間節點的紀念性報道,是為了讓讀者了解那段歷史的同時,去理解和感悟一個國家的富強和一個民族應有的精神,這對現實和未來都有重要的意義。
舊聞的報道從另外一個角度論,也是媒體的一種文化傳承的擔當,對讀者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作用。比如《大連日報》文化專刊部最近與大連現代博物館聯合發起的“尋找‘那年記憶老照片上的你”活動,找尋當年在天百大樓購買結婚用品的新人,找尋當年榮盛市場海鮮攤上的老板,找尋當年當街跳繩的小姑娘……一張張照片定格的當時市井畫面,被拍到的當事人成為畫面主角兒,這些人有著怎樣的真實經歷?記者通過媒體發布的形式,在全城尋找線索,找到老照片中的當事人,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還原更多的歷史細節,在讀者中產生了良好的反響。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些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對于讀者來說,會增加他們對生活的城市發展歷史的了解以及對城市精神的延續與繼承。
二、舊聞培養固定讀者的“黏合劑”
當今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在動態的時效性的競爭中已處于劣勢是不爭的事實,因而,一些報人對此的悲觀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不應成為自甘沉淪的理由,即使是動態時效性中報紙處于劣勢,但其解讀性、深度性、系統性的優勢還在,以慢制快仍是報紙站穩腳跟的利器,況且讀者對一張嚴肅的有責任感的報紙多年來形成的依賴,說明其公信力權威性也是優勢之所在。
所以面對互聯網、手機微信等碎片化的快速傳播,報紙還是應該揚長避短,將自己的優勢資源充分展示出來,而不能為了吸引眼球商業化地隨波逐流,過度地追求娛樂化。而在報紙的版面上給予舊聞一席之地,做足做精舊聞則是我們報紙保持自己優勢的一個方面,我們有職業操守、社會責任感的編采人員對這片精神家園的守望和堅持,必定會贏得廣大讀者青睞。
從讀者的層面上來說,舊聞也是具有吸引和穩定一批忠實讀者的磁石。如今,報紙的讀者主要是以中老年為主,這些讀者中有相當一部分從其經歷、閱歷及心理接受來看,對于舊聞是有所偏愛的,因為年齡層面到達了一種懷舊階段時,他們對過往的事件經歷和對事件的重新審讀,不僅是種眷戀也是在閱讀中的一種精神上積淀,尋求過往與現實對比中的心靈撫慰,化解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憂慮。如果說對年輕人來說通過閱讀會產生對未來的向往和設計,對于中老年人來說閱讀則是積淀,是慢慢地品味,就像年輕人喜歡的是動作劇烈的武術,老年人則喜歡慢柔的太極一樣,這是生理和心理使然,而報紙的舊聞恰恰迎合了這一心理的共鳴。對于那些經歷過的人來說更具有吸引力,他們有著更多的認同感和心理接近性。
三、怎樣經營好舊聞版面
要有個好編輯。舊聞的專刊或專版、專欄在報紙給予一席之地應當具有規劃性、長久性、品牌性。我們常說沒有辦不好的專欄,缺少的是辦好專欄的編輯,所以選擇編輯是首要條件,那些具有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編輯的穩定性、敬業性是不可或缺的,從策劃、選題、人脈的培育及服務讀者的主動性需要有個好編輯,如此才會使舊聞專版或專欄具有持久性、耐讀性。
要有策劃性。舊聞屬于靜態性新聞,它是對已經確定的過去的事實的報道,具有可預定性,因而做好報道策劃顯得尤為重要。如重大事件的紀念性舊聞往往是以時間節點為坐標做好系列性策劃,并在實施時舉報社之力來完成。非重大歷史事件的舊聞也可以不同經歷的人物或人物群體為線索進行策劃報道。如《大連晚報》棒棰島新聞周刊在1976屆中學畢業生畢業40年為主線的“76屆40年”策劃報道,以76屆群體的不同人物臉譜反映了一段特定歷史和特定時期對這些人的人生軌跡的影響。報道見報后,與其相關聯的讀者非常關注并予以高度評價。
要“借殼上市”。舊聞的報道是需要借助于新聞由頭,由此產生出新聞張力。一個事件,一部影視作品,一個公眾性人物等,對于舊聞新聞來說都可以作為新聞由頭,以達到“借殼上市”,將有準備的積淀在恰當的新聞時機性讓其在版面上得到噴張,形成影響力。當年電視連續劇《闖關東》開播后,由于歷史上大連山東移民居多,在改革開放前有80%是山東移民,借助其熱播的由頭,《大連日報》進行了一系列報道,由于十分接地氣,自己的事、身邊的事,受到讀者熱捧。
要有互動性。作為讀者無論其本人還是家庭都有自己積淀下來的“陳芝麻爛谷子”,而正是這些真實經歷的生活細節的再加工形成的舊聞作品更接地氣貼近生活,產生親和力,對不同歷史時期做出折射,小中見大。在舊聞版面為讀者設置專欄是最具操作性的生活挖掘。在讀者來稿見報后還可舉辦適度的評獎活動、作者見面會,使報紙拉近作者、讀者的距離,讓報紙真正有了一種親和力。
(作者單位:大連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