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召開以來,黨中央提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這給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出了新的課題。西柏坡是聞名中外的革命圣地、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立足實際,多措并舉滿足社會與公眾對紀念館的需求,把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作為迎接十九大召開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揮文化引領作用,教育人民,服務人民,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關鍵詞]教育基地;西柏坡;傳承;紅色文化
[作者簡介]王軍參(1972-),男,漢族,籍貫:河北正定,西柏坡紀念館,中共黨員,政工師,西柏坡紀念館旅游服務公司副經理,主要研究方向:以“兩個務必”、“趕考”為內容的西柏坡精神理論、現實意義及職工教育、社會宣傳教育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 D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7)07-0040-02
愛國主義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崇高美德,是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蘊藏于整個中華民族的一種深厚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能煥發人民群眾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始終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社會主義發展前進的巨大力量。西柏坡是聞名中外的五大革命圣地,一直重視打造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從深入發揮文物藏品作用打造精品陳列、挖掘紅色資源拓展社教服務內容、創新宣教思路和形式、發揮“互聯網+”的作用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弘揚紅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愛國主義教育職能。西柏坡紀念館先后榮獲“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一、有效利用館藏,打造精品陳列,鞏固宣教陣地,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文物是革命紀念館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尤其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一件革命文物所發揮的作用,要比單純文字的描述更具有情感說服力。因此,利用館藏文物打造精品陳列,發揮傳播知識、宣傳教育、豐富文化生活等功能是全國大多數紀念館一直孜孜追求的目標。
(一)利用新征集的文物,鞏固提升固有的宣教陣地。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漸豐富,現有的陳列內容和展示手段已不能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為此西柏坡紀念館發揮文物的作用充實提升陳列展覽效果。如增加方志敏烈士的手稿——《清貧》、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反腐敗文件,增添毛澤東使用過的收音機、衣架和江澤民題詞用過的硯臺等,不僅提高館藏文物利用率,而且讓收藏的文物“活起來”,提高了陳列展示的效果。
(二)開辟建設主題鮮明、內容新穎的主題展覽,豐富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如利用“臨時憲法《共同綱領》《土地法大綱》《婚姻法》”等文件,深挖黨中央、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時期開展的各項法治工作舉辦了《“依法治國從這里起航”西柏坡法治建設啟示》展覽;利用館藏的新聞圖片舉辦了《中國夢、趕考行——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紅色新聞文物》等展覽。增強了館藏文物的真實性、可看性、實效性,并且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對西柏坡時期黨的文物史料進行科學、人性化的詮釋。
(三)組織展覽交流合作,延伸愛國主義宣教陣地。一是“請進來”聯合舉辦展覽。和香山公園管理處、河北省海內外名人聯合舉辦《中共中央在香山雙清別墅》《江山如此多嬌——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國名家作品展》等。二是“走出去”異地舉辦主題展覽或巡回展覽。和武漢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香山公園管理處等地組織了以西柏坡精神為內容的《弘揚西柏坡精神,實現偉大中國夢》《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等展覽,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2012年到2016年間,西柏坡紀念館在全國20多個省、市和地區舉辦各類展覽60余場,觀眾達200余萬人次,受到中宣部和國家文物局的嘉獎。
二、深挖紅色資源,豐富紅色文化內涵,擴大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紅色文化的研究是革命紀念館的基礎性工作之一。研究隊伍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在行業內地位及開展業務工作的能力。因此,西柏坡紀念館非常重視學術研究,以自主和聯合方式深挖紅色資源,更是以研究成果直接服務陳列展覽和教育產品,擴大了社會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一)“自力更生”深挖紅色資源。組織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收集整理歷史資料、尋訪革命后代,先后完成了《西柏坡研究》《西柏坡記憶》《西柏坡口述歷史》《忠誠與信仰》《西柏坡見證和解讀》等幾十種書籍。
(二)“借雞生蛋”進一步深挖紅色資源,在自主深挖的基礎上學會“借雞生蛋”,把紅色資源挖深挖透。西柏坡紀念館在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西柏坡精神協作研究基地作用的基礎上與人民大學、國防大學、市委組織部等單位長期合作。先后拍攝了《西柏坡光榮傳統紅色講堂》黨性教育電視片,編輯出版了《西柏坡電報解讀》《西柏坡歷史故事》《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學習讀本》等書籍,創作了動畫電影《西柏坡》、紀錄片《中國1949》等紅色精品劇目,努力實現了紅色資源的整合,優勢的互補。
(三)結合時代新特點和新要求,將傳統資源轉化為具有當代價值的黨性教育資源。一是創新定制服務理念,打造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基地。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通過理論學習、現場教學、觀看演出、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目前已培訓全國各地黨員干部200多批,共計15000余人。二是緊跟當前時政教育主題活動,推出黨性教育展覽。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制作推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圖片展》,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推出了《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等展覽,把加強黨員干部作風建設和開展黨的教育實踐活動緊密聯系起來,成為廣大黨員干部認真踐行黨的作風建設的生動課堂。
三、注重創新持續,探索多種宣教形式,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力和感染力
依托主題陳列,通過講解開展宣教活動是紀念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工作。創新宣傳形式,就是“量體裁衣”,要根據實際情況和觀眾需求,勇于突破常規,不斷探索具有時代特征的宣教模式,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繼承傳統宣教模式,創新講、唱、跳相結合的宣教形式。西柏坡紀念館在承襲傳統陣地講解的基礎上,融進“講一段革命故事、唱一首革命歌曲、跳一段地方舞蹈”互動節目,使西柏坡的紅色文化的宣傳實現了從靜到動、從古板生硬到鮮活生動轉變,這種寓教于樂、形式新穎的宣教方式,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
(二)建立館校、單位共建共育的宣教模式。一是與清華大學、國防大學、河北經貿大學等高等院校達成戰略合作,開辟高校在校生進行革命教育的“第二課堂”;二是與中組部、中央黨校、中國石油等國家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掛牌合作,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員工進行愛國主義的“精神加油站”。
(三)積極開展“六進”教育活動,實現宣教活動常態化。充分發揮紀念館獨特的紅色資源優勢,以“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紀念日為契機,從社會群體需求出發,深入開展“西柏坡精神”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進單位、進軍營等“六進”教育活動,通過發放相關資料、圖冊,擺放展板、報告會、現場講解等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僅2016年就舉辦30余場。
四、運用新媒體技術,努力縮短與公眾的距離,吸引更多觀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互聯網技術為現代高科技與紅色歷史文化的結合提供了實現的技術支撐,方便了觀眾于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使紀念館與觀眾的距離更加縮短,形象更加接近百姓生活。
一是繼續利用好館刊、廣播、LED大屏幕和宣傳標語等傳統模式營造社會宣教氛圍。在長期工作中,建設了一批愛國主義宣傳工作陣地,他們以方便和實用為原則,結合了各地文化特色,符合了消費者習慣,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要繼續維護好廣播、出版物等傳統宣教模式,使其功能得到更好地發揮。
二是建立紀念館官方網站,使觀眾更便捷、更及時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西柏坡紀念館成立了信息中心,并依托其創建官方網站,對館內陳列展覽及紀念館建筑、功能設施、內外環境的資源進行數字采集、加工,并通過館內觸摸屏及官方網站進行展示。公眾輕點鼠標便能足不出戶了解館藏信息,領略革命遺址的建筑風貌,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紀念館。
三是積極開展“互聯網+宣傳教育”行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為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空間。西柏坡紀念館充分利用西柏坡公眾微信、博客、QQ群、游客服務中心客戶端等在社會教育中的應用,使信息及時公布,重大活動提前預告,負面問題及時改正,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交流互動平臺,提高了社會宣傳教育的聲勢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