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娟
摘 要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我國出版業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責任編輯在生產精神文化產品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責任編輯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精益求精,認真做好每一本書;責任編輯的工匠精神主題就是不甘平庸、銳意創新的精品意識;責任編輯的工匠精神品格就是執著堅守、無私奉獻這三方面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 工匠精神 責任編輯 精益求精 創新 奉獻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工匠精神”這一概念首次正式提出。《咬文嚼字》雜志發布“2016年十大流行語”中對“工匠精神”如此表述:“工匠精神”一詞迅速流行開來,成為制造行業的熱詞。隨后,不僅制造行業,各行各業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使用范圍擴展,任何行業、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稱“工匠精神”。它是對自己的工作和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一種情懷、一種執著、一份堅守、一份責任。“工匠精神”也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是經濟發展乃至社會心態的一種整體性提升。
我國出版業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思想陣地,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責任編輯在生產精神文化產品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第四條規定:責任編輯專門負責對擬出版的作品內容進行全面審核和加工整理,以保證出版物的質量符合出版要求。《圖書質量保障體系》第九條規定:責任編輯除負責初審工作外,還要負責稿件的編輯加工整理和付印樣的通讀工作,使稿件的內容更完善,體例更嚴謹,材料更準確,語言文字更通達,邏輯更嚴密,消除一般技術性差錯,防止出現原則性錯誤;并負責對編輯、設計、排版、校對、印刷等出版環節的質量進行監督。其中初審的職責為:在審讀全部稿件的基礎上,主要負責從專業的角度對稿件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學術價值進行審查,把好政治觀、知識觀、文字觀。要寫好初審報告,并對稿件提出取舍意見和修改建議。那么,什么是責任編輯的工匠精神,我們應當如何踐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責任編輯的工匠精神核心就是精益求精,認真做好每一本書。“打鐵還需自身硬”,從職業責任角度來講,責任編輯必須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深厚的理論功底,良好的職業操守,始終堅持制作優質文化產品,弘揚傳播正能量;從業務技能角度來講,責任編輯在圖書出版各個環節都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要做好選題策劃過程中的“市場調研員”、組稿審讀過程中的“談判專家”、編輯加工過程中的“行業專家”、裝幀設計過程中的“挑剔讀者”、發行營銷階段的“銷售專家”。
責任編輯的工匠精神主題就是不甘平庸、銳意創新的精品意識。保證品質是圖書出版的基本要求,不斷創新是圖書出版的永恒追求。這需要責任編輯的“匠心獨運”,努力打造和尋找每本書的高品質和新亮點。從選題立意到書名策劃,從思想內容到理論觀點,從語言文字到裝幀設計等等,無一不需要創新,每一本新書都應該具有獨特的新意和亮點。在當今“互聯網+”的時代,更要求具有文化創意的意識和能力,要熟悉“互聯網+”圖書的商業開發與市場運作規律,還要同時具備互聯網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的工匠精神品格就是執著堅守、無私奉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業和出版人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出版行業在持續高速發展的同時,行業環境和從業者的職業心態也在發生變化。責任編輯應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盡管在工作中對每一部作品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處理書稿編校中的各種問題,考慮裝幀設計、工藝用料,制定市場營銷計劃等等,但這一切都是在為能做一部好書默默的付出,這也是責任編輯的社會責任和職業使命。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在2016年第17屆中國編輯學會年會的發言中提到:所謂“工匠精神”,其實有多種解釋,但在編輯出版界至少包含這么一種內涵,就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文化興趣,選定一兩個編輯領域或編輯業務方向,然后一直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地做下去,甚至用一生的心血做下去。策劃好每一個選題,物色好每一位作者,加工好每一部書稿,杜絕一絲一毫的差錯,始終追求精品的高目標。要使得這種追求和努力,滲入到我們的血脈,成為一種習慣和品格。
參考文獻
[1] 趙良珣.責任編輯在圖書出版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及職崗效能[J].新媒體研究,2016(14).
[2] 郝振省.倡導工匠精神,做學者型編輯[J].出版發行研究,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