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泉先
摘要:體育是塑造中華兒女強健體魄的最直接的方法。初中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這個時期對學生進行不同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想觀念的指導,并且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不同能力。
關鍵詞:初中體育;學生;能力;培養
體育能力,是一種特殊能力,是指由個體的體育智慧,體育知識、體育技術及技能構成的一種個性身心品質的綜合體。這一綜合體,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出來,能完成一系列的體育活動,就證明個體具有實際的體育運動能力。
學生的體育能力,主要是指獨立從事科學體育鍛煉的能力,即使畢業后,在其漫長的人生中,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及其特點,根據自己處于不同年齡段上的身心特點與健康狀況,以及自己的生活環境與客觀條件,選擇合適的體育鍛煉內容,獨立從事科學鍛煉,以滿足個體身心健康的需要。
一、學生體育能力培養的內容
初中生體育能力一般有如下幾方面: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如走、跑、跳、攀登、爬越和平衡等等;自我鍛煉身體的能力。能熟練地運用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活動能力,自覺地進行身體鍛煉的本領;運動保健能力。掌握了創傷的預防和處理能力,就能運用衛生知識和運動醫學知識,科學地進行自我鍛煉,預防和消除致傷、致疾因素,確保體育鍛煉的順利進行;身體適應能力。其目的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它與運動適應能力相區別。運動適應能力目的在于參加運動競賽,為此,運動訓練負荷要不斷加大,而且要經常進行超負荷訓練,對機體的刺激強度往往達到了極限水平。身體適應能力在這里指的是身體對寒冷、炎熱、風雨等自然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中學生根據學習和工作環境的實際需要,在進行自我鍛煉時,遵循體育鍛煉的原則和方法,創造符合自身健身條件的鍛煉手段和方法。它是中學生從事體育鍛煉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通過體育教學,學生可以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在克服困難和挫折的過程中,能提升學生承受壓力的能力,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并且在長期的體育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個人、群體健康之間的相互聯系,建立起對自我、群體和社會的責任感;能更好地學會競爭和合作的關系,在不斷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組織觀念,并培養適應集體的能力,這可以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進行4×100米接力賽的比賽過程中,學生會被分為幾組,同時自己組的組員的發揮會影響到集體的成績。這就需要同學們之間的相互協作,還要具有不放棄、堅持不懈的精神。在這樣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懂得了在壓力和挑戰并存時,對自身進行調節,這就可以更好地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并且在完成挑戰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應對策略,積極鼓勵同組同學,并使自身得到最大層次的提高,這也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團結組織能力,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在學生們接觸到未知的事物和人的時候才可以更好地激發出來。教師要更加耐心、熱心地去解決他們在嘗試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提出的疑問。例如,在學生們學習前滾翻的過程中,教師先教會學習要領,然后由學生自己進行練習,學生們可能姿態萬千、動作多樣甚至離奇古怪,但這是他們對翻滾的理解,同時學生們可能會自己嘗試后滾翻的動作。可以讓學生們在實踐之后,交流心得體會。創新性能力的培養,是對學生自由思維空間的肯定,并讓他們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遨游。對其不正確的動作,教師可以加以規范或者糾正,但是不要扼殺了最本質的創新思想過程。
四、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觀察能力
組織協調能力包括對自己身體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應付具體事件的組織協調能力。前者是最基本的、最表象的能力的培養。后者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專門進行培養的。通過某一具體事件的展開,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并調動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從而對自身組織協調能力進行了一定的培養。例如,“傷員搶救”現象模擬教學,給定學生一個場景,讓學生自己發散思維,發揮想象空間,分析觀察周邊的現象,從而展開自己對該次事故的搶救工作。類似的模擬,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依靠想象進行協調能力的培養,同時可以進行小組之間的團結與合作,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識別能力和對周圍環境的認知能力。
五、引進競爭機制,培養學生抗挫能力
競爭就是超越自我并戰勝別人,比賽中的競爭是體育教學中一個主要形式。公平、合理的競爭,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只有建立合理競爭,并將其運用到體育教學中,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娛樂活動需要及體育發展需要,才能施展學生的才能,發揮自己的運動水平。
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尊心及爭強好勝、不服輸與好學上進等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體育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培養學生體育學習的自覺性和持久性,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積極的、健康的競爭環境,并采用競賽等方法組織教學。如在進行耐力素質和速度素質練習時,采用追逐跑比賽、迎面接力比賽、十字接力跑比賽等形式。通過比賽,既達到了調節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效果,又激發學生在快樂學習氛圍中的競爭意識,提高他們抗挫能力和戰勝困難、勇于拼搏、積極進取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承受能力、情緒狀態、態度情況等實際情況,設置適宜的挫折,以培養學生的耐挫力,在困難中磨練意志,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六、樹立集體意識,培養學生協作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環境,不斷樹立學生的合作意識,為學生合作意識的養成與交往能力的發展搭建舞臺,讓學生體驗到為了完成某個任務或達成某個目標,就必須具有協作意識,并在學習中不斷增進相互間友誼,團結互助,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如:通過“火車賽跑”游戲練習,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體驗到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協作的重要性及其個人價值。
總之,中學體育教師要善于學習,不斷吸取新的知識,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體育能力,增強學生體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