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萍
摘 要:將儀式感融入到習慣養成中是當前小學班級管理的重點內容,通過不同的、具有顯著儀式感的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在植入儀式感的生活細節中生成,在含有儀式感的文明偶遇中獲得提升,獲得心靈上的引導,在發展評價中也加入儀式感來進行鞏固,將儀式感加入到班級管理的各環節中,可以幫助學生養成明確的道德認知,進而滿足習慣養成的道德需要,讓學生自覺的養成良好習慣,本文分析了小學班級管理中的儀式感——讓習慣養成走向主體自覺。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儀式感;習慣養成;主體自覺
儀式感就是主體在進行儀式活動中產生的感性活動,即儀式和人的情感發生了溝通,并且將想要傳達的理性精神通過儀式活動傳達給主體,讓其產生情感體驗。從古至今,通過儀式活動來進行道德教育的形式一直較為流行。在學校教育中,儀式也是一種重要途徑,可以幫助個體更好的成長,讓他們獲得幸福體驗,幫助學生塑造道德情感,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最終培養他們的道德行為。現階段學校在學生習慣培養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簡單化、碎片化、機械化等,使得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因此當前習慣養成方面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
1通過帶有儀式感的活動讓學生體悟習慣
要提高學校德育的效果,就需要通過特色活動來實現,而其也是可以將儀式感體現出來的有效載體,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加強活動中的儀式感,讓他們獲得體悟,形成明確的道德認知。比如學校可以開展評比活動,定期選出幾名校園禮儀員,負責站在校園內的樓梯口、過道等地方,引導其他學生可以按照校園規定上下樓,見到老師主動打招呼,通過自己文明的行為去引導和感染其他學生。學生在剛開始做禮儀員時都會很感到新鮮,會給負責,但是隨著時間邊長,學生自然會有所放松,學生們也會和他們進行嬉笑逗鬧,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學生對自己的職責沒有感到強烈的神圣感,沒有得到關注及尊重,在這一活動中就缺乏儀式感,因此要想增強儀式感,學校禮儀在升旗儀式中增加這一活動的儀式感元素,強化學生參加活動的道德認知。在升旗儀式后,進行禮儀員的綬帶交接儀式,由主持人對新交接的學生進行介紹,并且讓他們上臺完成宣誓,通過這樣的設計就可以為這一活動增加更多的儀式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以及所具有的責任感,宣誓還可以讓少先隊員對文明禮儀有新的認識,進而自覺的想要規范及表現自己,爭取也當上禮儀員,這種自覺的行為對學生行為的養成要更有作用。
2在生活中挖掘帶有儀式感的生活細節,培養學生的習慣
學生是在生活細節中逐漸養成習慣的,學校常規的習慣教育就是要求學生不能夠做什么,如上課不能講話、上下樓梯不能蹦跳、吃飯時不能講話等,而這種規則式的教育成果往往都不是很理想,學生無法養成習慣,換一下這就需要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進行練習,進而形成一種固定的習慣,并且要采取學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在生活細節中融入儀式感就是一種有效途徑,也容易被學生接受,讓學生覺得這一刻具有獨特的意義,進而產生習慣養成的道德需要,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養成習慣。比如就學生中午飯的問題,很多學生都存在挑食問題,還有的學生吃飯時還要逗鬧等情況,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就需要將儀式感元素加入其中[1]。首先,在吃飯前可以加入冥想環節,教師告訴學生都有什么菜,讓學生收拾好桌面,鋪上餐墊之后進行冥想,去想象農民伯伯種植糧食的辛苦,做菜師傅的辛苦,讓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容易,進而產生感恩的情感,之后再讓學生洗手吃飯,在洗手時要按照順序排隊,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可以對學生的感恩情感進行升級,教師在這個時候告訴學生這一行為是在尊重糧食,也是尊重勞動者,加深學生的認識。之后就要倡導光盤行動,讓學生喜歡吃什么要什么,能夠吃多少盛多少,養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在吃飯中加入具有儀式感的感恩環節,學生就會保持感恩的心情吃飯,遵守吃飯紀律,安靜的吃飯,還能做到輕放餐具。一個很普通的環節中加入了儀式感元素之后就會變得不一樣,可以觸碰到學生內心善美的道德情感,而去主動養成習慣,長期如此,這種道德需要就可以轉換成行為,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3通過文明偶遇讓學生的習慣得到提升
將儀式感加入到生活細節后,學生就可以在生活習慣中體現出帶有儀式感的文明行為,甚至有時的文明行為會超出教師的引導范圍,這被叫做文明偶遇,當出現這種時機時,教師應該要抓住機會進行教育,從中提煉儀式感,給學生樹立道德示范榜樣,進而讓這種文明偶遇可以經常發生,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比如,很多學生在看見教師后都會主動的打招呼,但是有的學生不管什么場合都會大聲熱情的跟老師問好,如果是在公共場合,這種打招呼的方式無疑是有問題的,而有的學生在公共場合看見教師時,會微笑的進行問候,教師在教育學生時就可以讓這名學生上臺,用他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知道在公共場合中打招呼要注重儀式感,如果距離很近,那么只需要用兩個人可以聽到的聲音打招呼即可,如果距離較遠,就可以相視一笑或者揮手來打招呼,避免打擾到別人。在這一教育中,加入了儀式感,學生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舉止也會發生變化,在校園中排隊集合時可以安靜的進行,在公共場合能夠做到控制自己的音量等。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文明偶遇經常會發生,教師則需要及時的抓住這樣的教育契機,從其中挖掘及提煉隱含的儀式感,能夠樹立道德榜樣,培養學生的習慣。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見儀式感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這就需要學校及教師可以將儀式感融入到每個環節中,讓學生形成明確的道德認知,產生習慣養成的道德需要,養成自覺性,在這個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逐漸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杜金艇.走向主體性管理讓師生煥發生命光彩[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校長,2013(3).
[2]張愛廷.班級學生自我管理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教學,2014(10).
[3]王淑芬.主體自覺:兒童成長的重要素質[J].江蘇教育研究,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