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隨著國家的發展和社會轉型,群體性事件顯著增加。而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出現了類似問題。近些年來,各級各類的高校群體性事件也不斷見諸報端,高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不但沖擊著校園內的安全穩定和師生的正常學習與工作,更是全社會安全穩定工作的一大隱患。有力防備并有效解決高校學生的群體性事件,是高校保障日常教學、科學研究必須關注的重點安全問題,是關乎高校建設和社會穩定的重要課題。而只有了解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的成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早預防并妥善處置。
[關鍵詞]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利益;預防
高校作為社會文明的一面鏡子,其穩定直接關系到國家、社會、民生的穩定,也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夢”的實現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全面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交織,社會環境在某些方面呈現復雜化趨勢,社會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在此背景下,高校內學生群體性事件也件頻頻發生。本文擬系統梳理導致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原因,并提出規避與處理思路,為高校有效預防和處理學生群體性事件提供參考依據。
一、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的定義
關于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的界定,目前學界還并沒有絕對認可的統一標準。有學者將其定義為高校中的部分學生因某種共同的注意中心或者共同利益臨時聚集,具有明顯自發性、一定組織性和言行一致性,并構成較大影響的特殊事件;也有學者認為是指高校受國際形勢、國內局勢、高校管理等因素影響,涉及到在校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各種緊急的、突如其來或意外發生的、能夠造成嚴重后果或重大影響的學生群體性行為。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將定義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為呈一定規模的高校學生(主體)因某種學校相關的共同利益或需求(直接誘因)而臨時匯集在一起,進而對校園環境或在校師生(客體)產生一定破壞性的、違反校園或國家政策與法律法規的極端行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極端行為按后果的嚴重程度,既嚴重破壞了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又極可能印發一定的社會矛盾和沖突。
二、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的成因
高校群體性事件的直接誘因往往在校園范圍內,但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因素則復雜而多變。既存在外部因素,又存在內部因素;既存在社會、政治、經濟因素,也存在高校、學生自身因素。
(一)外部環境因素
1.社會政治因素
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經濟上:世界經濟仍處于金融危機后的調整期,新興經濟體發展面臨巨大挑戰;政治上:多個國家充滿變數,國際形勢充滿不確定性;軍事上:“釣魚島”爭端愈演愈烈,中日關系僵持不下,南海爭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國面臨的這些社會政治問題極易成為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的誘發因素。高校學生雖身處“象牙塔”,尚未正式踏入社會,但其愛國熱情及參與國家政治的意愿不容置否。尤其高校男生對國內外的政治經濟事件尤為敏感、反應尤為迅速,從而更加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從而導致事件的局面越發擴大。
2.經濟因素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然而,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凸顯,如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數加大、就業形勢漸趨嚴峻、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傳統價值觀影響力減弱等。以上問題不僅影響了社會穩定,同時也投射到高校環境中,通過電腦、手機、微博、微信等多種渠道進行快速傳播,影響學生的思想,并誘發其比理智先一步做出反應。高校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對社會系統尚無全面深入的認識,容易形成激進、片面觀點,從而帶來沖動、不計后果的行為。
(二)內部環境因素
1.學校層面
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傳統辦學理念常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高校在管理中常采取單純的命令、要求和規范,忽視學生的訴求,極易造成學生的不滿。尤其目前高校的行政化色彩依然濃重,過多強調個人服從集體,遇事要以大局為重,甚至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雖然大學生在校園內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很大,但學校層面以集體為單位的各種活動如若操作不當,流于形式主義,容易使學生感到處于被管理、被約束、被利用的地位。同時,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切身利益若受到侵犯,如宿舍管理不到位、基礎設施(如電梯、教學設備)質量不過關、校內安全事故頻出等,也極易印發群體性事件。當前我國高校普遍利益訴求機制不完善,學生的訴求一旦得不到有效回應,便可能增加誘發學生群體性事件的風險。
2.學生自身層面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力量的中流砥柱,在大學階段廣泛學習知識,鉆研專業技術,培養多種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但同時也具有青年人的普遍特點。他們感性大于理性,分辨是非黑白能力不強,看待問題片面化、行為易沖動。而且,現在的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遇事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這些特質都易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尤其是部分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意氣用事,在其合法權利和利益遭受侵害時,他們想不到通過合理、合法途徑反應、解決,反而往往會糾集舍友、老鄉、同學等為其壯膽,形成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的苗頭。
同時,高校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如貧困生、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的學生等,面對來自經濟、家庭、人際交往、學業等各方面的壓力,有些學生易產生自卑、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如長期得不到排解,不良情緒極易轉移為對社會和學校的不滿和反抗,而負面情緒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極易外化成不理智的極端行為,從而引發群體性事件。
三、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的預防與處置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必然性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盡管往往發生的很急促,但在其突發性和偶然性的背后隱藏著必然性。群體性事件一旦出現,往往令大家措手不及,但在事件處理完成后的事后總結中,又會覺得并非如此難以預料,只是事件發生前種種細小的征兆和線索往往被相關人員所忽略,并未得到重視。因而,對待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不能僅僅關注如何解決,同時也要高度重視事前預防,一套科學的預防及處置機制才是有效降低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關鍵。
(一)平時預防、事前干預
首先,把握學生訴求,保護學生利益。當代大學生的權利意識越發鮮明,對自身利益的重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此背景下,學校應堅持提高辦學水平,踐行以人為本,切實了解學生的需求,保護學生的切身利益,保證學生的合法合理權益得到充分和有效的維護,未雨綢繆,將問題和矛盾的導火索消滅在萌芽階段。
其次,強化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一把手和輿情信息員的角色。目前,高校輔導員既是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又是學生的生活導師,與學生關系密切,在群體性事件的處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學生學習、生活在一起,不免會產生一些誤會甚至矛盾,而學生自由與學校管理這一對天然矛盾也極易成為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的誘發因素,輔導員應采取所種方式深入到學生中間,準備了解并及時化解學生間出現的問題苗頭,對情緒不穩的學生進行開導和疏解,消滅矛盾,有效保證學生群體的穩定。
(二)當機立斷、事發處理
制定群體性事件的處置機制,包括組織機構的建立及職責、預警級別的劃分,現場處置組、救援組、后勤組的職責及人員組成等,在解決事件的基礎上,解決如何在事件危機過后回應學生愿望,滿足其需求,并使校園環境盡快回復常態,恢復管理秩序,重建服務體系。
首先,確定重點人物即群體性事件的核心人物,盡快掌握其真實目的和需求。針對其不同目的和需求,合理的可以通過勸說和誘導暫時達成臨時一致,不合理的通過勸阻、警示等方法對其進行警告,但需注意防止正面沖突,盡量不使用強制方法,使核心人物盡快離開事件發生地,避免事件嚴重程度加劇。
其次,逐個擊破。在事件核心人物離開現場后,進一步遣散學生群體,同時驅散圍觀者,實行現場管制,可拉起隔離帶,設置警戒范圍,避免學生群體的二次聚集。
同時,在事件處理過程中,要積極發揮輔導員的作用,最大化相關學生輔導員對事件現場學生群體的處理和調控作用。輔導員平時與學生聯系密切,群體性事件一旦發生,輔導員能夠通過學生干部及信息員的及時報告,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時匯報給上級領導及有關部門。同時,由于高校機構設置復雜,學生往往在利益訴求中并不清楚該向哪一個部門反映情況,輔導員在事件中,在學生心中極有可能全權代表高校立場,對于迅速掌握和調節學生情緒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作為基層學生管理人員,輔導員在學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在事件的善后處理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