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芬
[摘要]民辦高校的學生群體和公立院校的學生群體相比,存在著一定的特異性。在當下社會,大學生犯罪率日漸升高,犯罪類型呈現出多樣化,因此,關注高校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成為高校教育中亟不可待的任務。本研究通過問卷對本校學生進行調查,了解本校學生法律素養的現狀,發現其中的問題,結合訪談法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針對民辦高校的實際情況提出學生法律素養培養的新途徑。
[關鍵詞]民辦高校;法律素養;培養途徑
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準之一。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在民辦高校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讓學生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更能夠有效推動平安校園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了解當下民辦高校學生法律素養的現狀,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開拓具有針對性的學生法律素養培養途徑就成為了民辦高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一、法律素養的內涵
(一)所謂素養,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具備一定的知識并不等于具有相應的素養。只有通過內化和融合,并真正對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才能上升為某種素養。
(二)所謂法律素養,是指一個人認識和運用法律的素質。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通過大學法律教育,使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這對于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對于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動我國法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民辦高校學生法律素養的現狀
(一)民辦高校開設的法律課程類型單一,覆蓋面低
首先,在民辦高校開設的法律課程主要以思政課程為主,其中涉及法律知識的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然而這門課程里的法律知識并沒有全面地覆蓋到大學生在校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僅僅是對其身心健康發展起一個引導的作用,沒有深入講解大學生某個方面的權益受到侵害的具體做法。
其次,民辦高校與公辦院校的相比,法律性的知識講座相對較少,法律性的公益活動也不多,學生在課外獲得法律知識的機會就相對降低。另外,民辦高校由于建校時間較短,學校校園文化積淀較淺,資源相對匱乏,這也局限了學生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
(二)學校封閉式的管理讓學生與“世”隔絕,降低了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重視
民辦高校一般采取封閉式的管理,封閉式的管理能夠保障學生與外界復雜的社會隔絕而僅僅在自己的校園里活動,這對保護學生的人身以及財產安全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封閉式的管理同時也隔絕了學生與外界社會的交流,讓學生生活在學校的“象牙塔”中“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幾乎不關心也不知道在社會中出現的駭人聽聞的大學生的犯罪案件,并且因為長期在校園里活動,日常生活只是接觸同學,很少了解社會中復雜的人際關系,對社會的認識較為簡單,在這種比較安逸的受到保護的環境下長期生活,導致較多的同學認為法律知識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沒有什么緊密聯系。
(三)傳統教育的缺憾阻礙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
在對大學生進行訪談中可知,當自身的權益被侵害時,絕大多數的學生不愿意選擇進行法律訴訟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他們普遍的答案都是:
S1:“我也不知道怎么運用法律知識,那可能會給我帶來更大的麻煩。更何況,起訴是不是就要花錢啊,我每個月生活費都不夠用的,怎么請律師啊。”
S2:“就這么一點小事就要用法律解決,會不會太小題大做,除非他真的傷害到我,讓我受傷住院了。”
S3:“俗話說得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是我投訴了,這事鬧大了,以后學校不給我畢業證怎么辦,我花了那么多錢來上學,我爸非打死我。”
由以上的訪談可見,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接受了傳統教育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念,在他們認為,除非是真的身體受到了損傷,否則沒有必要啟用法律去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在訪談中不難看出,學校在學生遇到權益受損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學校自身的名譽,經常采取“息事寧人”的方法來解決,這樣不僅給學生造成了心理負擔,更促使學生在今后遇到問題的時候,也不敢采取有可能違背校意的方法來應對。
三、民辦高校學生法律素養培養的新途徑
(一)增設課外法律知識講座,搭建線下法律學習平臺
首先,民辦高校在其課程設置上本身就存在專業法律課程的空白,為了彌補這一空缺,應該強制性地讓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每個月定時參加課外法律知識講座。這樣使學生在學校里能夠接受較為系統化的專業法律教育,通過講解當下大學生以往的犯罪案例,引發他們由案例聯系到自身的思考,逐漸引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重視,意識到學習法律知識與自身合法權益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
其次,民辦高校應該除了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之外,還應該在線下開設相關的法律課程。通過線下的法律課程補充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不僅擴大了學校的覆蓋面,而且做到了資源的共享。除此之外,這門線下課程的開設要組織相關的課外實踐,而這部分實踐內容應該與正式課程一樣具有詳細的教學計劃,其內容也應該納入學生的期末考核中。
(二)豐富學生的法律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去”和名師“引進來”
民辦高校大部分實行傳統的封閉式管理,這樣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對外界的政治敏感度。外面的社會復雜多變,學生在學校受到過分的保護就會容易養成簡單處事的思維,一旦畢業走出校園,走向社會面臨種種迎面而來的困難的時候,就容易難辨對錯,誤入歧途。因此,民辦高校應該在現行的管理模式下適當下放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增加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他們更多地走出校園,參加社會上的法律公益活動,正確地引導他們行使自己公民的權利,履行公民的義務。
除此之外,民辦高校還應該設立專項資金,邀請社會上的法律名師進校園,開設與學生面對面的專門輔導。由于學校中的教師常年在學校工作,課程教學里經常涉及到的更多的是理論意義上的法律知識,邀請社會上的法律工作者進校園,可以給學生們帶來更多的鮮活的,具有實踐意義的法律知識。這些知識不僅能作為課程知識的延伸,更能引起廣大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構建生活化的培養模式,規范大學生申訴流程
在訪談中,我們發現民辦大學的大學生們普遍認為生活中遇到的矛盾,甚至那些對他們帶來一定侵害的事件,都應該通過私下自己去解決,而不是通過法律程序,其很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傳統的大學教育中總是灌輸學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觀念,讓大學生覺得不應該去把事情“鬧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所在年齡階段的特殊性,許多大學生認為發生了事情就要去尋求法律的幫助是非常“丟臉”的事情,在他們看來,自己解決才能彰顯出自己的“能耐”。因此,只有在法律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貼近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抓起,讓學生意識到法律也是普通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矯正學生關于“尋求法律幫助很麻煩”的錯誤思想,才能有效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同時,民辦高校在解決大學生法律訴訟的過程中,不僅缺乏正規的法律訴訟程序,而且有些時候還會為了維護學校的聲譽給學生變相地壓力,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只有完善本校的大學生服務中心,規范法律訴訟的流程,才能更好地服務學生,讓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主動尋求幫助,增強他們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