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錫春+郭玲
摘要:指出了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我國實力不斷提高、經濟水平不斷增強的基礎之上,我國的生態平衡和地質資源保護也成了當今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分析了勐海縣在響應國家的號召開展了植樹造林等生態保護工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推進當地的農業發展和生態平衡,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引導下提升總體經濟水平,提出了退耕還林系統的具體生態作用和實施辦法,對當今的問題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以期提升退耕還林系統的實用性。
關鍵詞:退耕還林;生態作用;實施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116-02
1 引言
勐海縣位于云南的西南部,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故鄉。自古勐海縣就有著天然糧倉的美譽,也是國家級糧食生產基地和糖料基地。勐海縣位于橫斷山系的怒山山脈北段的東側也是瀾滄江的西岸,河流縱行、水流滋潤豐富,生態系統層次明顯。勐海縣的土壤類型多種多樣,氣候也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達到60.33%。在勐海縣實行退耕還林生態保護計劃,有著較強的科研意義和保護意義。
勐海縣上一輪退耕還林工程:2002年、2003年、2005年和2006年四個年度共實施面積3.2萬畝;2014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面積1萬畝;2015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面積2萬畝,合計項目退耕還林面積共6.2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實施面積6萬畝、荒山荒造項目實施10.2萬畝、陡坡地生態治理項目實施面積0.5萬畝。這樣的巨大突破之下,勐海縣的經濟結構水平和農戶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為相關的從業人員,應對勐海縣的地理位置和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當地退耕還林的開展情況,對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從而提高勐海縣的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平衡系統。
2 退耕還林實施背景
退耕還林實施背景對于研究退耕還林項目的創建和作用有著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以平均9%的速度高速增長,但是在這樣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之下,中國的生態平衡系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基于此可知,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因此,退耕還林計劃是在當時的具體時代背景下,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和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所選定的。
環境因素是決定我國實施退耕還林計劃的首要和主要因素。1996年,我國的水土流失面積約為365萬km2,約占國土面積的37.5%,土地沙漠化已經達到174萬Km2。全國在25°以上的坡耕地就達到606萬km2,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雖然毀林開荒暫時的短時期增長了糧食的總體產量和耕作面積,勐海縣作為國家的重點建設城市,總人口323150人集中分布著12種以上的少數民族,其中農業人口267160人,生存條件惡劣,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長期落后于我國平均水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解決勐海縣的生態環境和人口問題,國家提出了退耕還林重新建設的要求。
勐海縣緊跟國家的號召,也出臺了規定責任山、荒沙承包、四荒地使用權拍賣等等政治措施。有效推動了當地農民承包四荒土地,在要求農民在耕種土地的基礎上,盡量恢復原本的生態系統,由國家提供樹種和樹苗,形成國家號召、群眾配合、上下整體統一的退耕還林生態保護措施。
3 退耕還林的生態作用
勐海縣是我國的重要糧食產地和茶葉生產基地,應該就該地區的退耕還林實行現狀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深入的解剖,“十二五”期間,有關部門對勐海縣退耕還林項目完成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國家下達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林木的種植面積38070畝,已完成作業規劃設計38070畝,涉及1501戶退耕戶;與此同時,下達荒山造林5000畝,涉及9戶退耕戶;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已經達到30000畝,據不完全統計涉及600多戶退耕戶。陡坡地生態治理項目5000畝,據不完全統計70多戶退耕戶。總體來說,勐海縣的退耕還林任務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和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戶的經濟轉型目標,也提升了土地的利用實效.勐海縣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勐海縣內,野牛長臂猿猴熊等9目27科67種珍稀動物均生長于原始森林當中,綠孔雀、犀牛、相思鳥等生物也居住在叢林里深處;勐海縣有著豐富的礦產,礦點多達60多處,鐵礦、錳礦、精礦、石礦和煤礦等資源都是當地寶貴的財富;勐海縣的水力資源也相當豐富,總水體面積高達5511km2,年平均徑流量為29.45億方m3,水土流失的現狀和土地沙漠化,不僅會對當地的動物生態系統造成破壞,造成物種的減少和瀕臨物種的滅絕,也會掩埋當地的重要礦點,降低勐海縣的礦物質生產能力。退耕還林系統不僅保護了當地的整體生態系統,也促進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發展和諧。通過發展旅游業等經濟型生產業來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4 退耕還林的具體實施辦法
4.1 實現補償式推進政策
為了進一步貫徹我國的退耕還林政策,我國改進了《關于完善退耕還林糧食補助辦法的通知》,從2004年起原則上向當地耕種農戶進行現金補貼和技術支持服務。我國的相關部門將每公頃的耕種補貼進一步的提高,由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制定。并且,我國將退耕戶的糧食補助政策改為了現金補助和技術支持政策。這樣的政策與當今的農戶情況更加貼切,有著更好的時代意義和實施意義。退耕還林政策是根據該縣區具體情況調節設置的,布朗山長曼果村委會賀歪村小組參加2014年度新一輪退耕還林654.2畝。按國家政策當地村民可享受不低于30%的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補助資金(種苗補助300元∕畝,現金補助500元∕畝)。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種植。2015年新增種植果桑苗木10000多株。這樣的實施政策不僅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對當地居民而言也有著切實的保護作用。實行戶對戶的技術支持
退根還林不僅要求農戶注重生態平衡耕種技術,更要求農戶要根據當地的地質情況選擇合適的樹苗和樹種,并對樹苗和樹種進行日常的養護和看守。我國為了推進退耕還林政策計劃,在農村當地開展了技術支持政策。為農戶講解樹苗的耕種、病蟲害的根治、成年樹木的保護等等,對農戶進行技術支持不僅有助于農戶提升自營的森林更重能力和農業生產技術,也有利于我們國家退耕還林整體計劃的推行和深化。
4.2 制定原則,靈活調節
總體來說,我國的退耕還林必須遵守生態優先、兼顧農民生存的經濟發展原則,堅持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并重,采取綜合措施制止邊治理邊破壞問題原則、堅持政策引導和農民自愿原則、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退耕還林政策原則。在以上幾個原則的基礎之上,各大地區還應該根據當地農戶的基本條件和圖紙情況進行具體措施的調節和整改,在考慮地區特色的情況做出整體調整,以便于農戶更加靈活地開展退耕還林工作。
4.3 致力于提升農戶經濟能力
退耕還林政策除了對農戶的收入有著影響,也對生產升級資產的衡量有著重要的影響。自然資本匱乏,限制了農戶從土地取得可持續的收入。對于中國務農的農民而言,土地是他們獲得穩定收入的重要途徑,在一定的條件下,不同土地有著不同的生產,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讓部分生產力貧瘠的土地的生產力急劇增大。
退耕還林政策和農村生產力之間并非要存在一定的矛盾,致力于農戶生產力的提升就有助于解決退耕還林政策與農戶經濟能力直接的矛盾。勐海縣的復合型養殖基地就是很好的說明,該項目基地科學利用林下土地和空間,建立以林業為主體,種植、養殖相配置,多層次、多時序,長短效益相接合,農林牧協調發展的復合經營體系,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產出率發展自生的產業。放養本地土雞、兔子和大鵝,從最初小規模養殖發展到現在土雞3000多只,兔子300多只,大鵝300只。該退耕項目區里的幼苗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幾乎不用市場上的農藥及化肥,全都靠養殖在項目區里的家禽排泄的糞便以保障幼苗的生長。這樣生態平衡型的發展模式不僅保障了空間和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也提升了當地居民的生產能力,是實現提高農民經濟提升水平的重要路徑。
5 結語
退耕還林是我國為了保護生態系統實施的重要決策,勐海縣作為云南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執行國家任務,響應號召的同時對當今該縣的退耕還林實施情況進行更加深入和細致的思考,從而全方位提升農業水平和生態系統的層次,以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林書娟.退耕還林和生態系統的平衡關系[J].綠色科技,2002(13):234~244.
[2]黃 婉.退耕還林與農業發展學的聯系[J].農業期刊,2016(4),157~189.
[3]秦芬紅.林業技術研究與可持續生計的關系論[J].時代科技(上),2015(13),321~333.
[4]李貴遠.關于退耕還林工程是否有助于勞動力結構調整研究[J].綠色科技,2015(3):306~307.
[5]陳榮紅,何開群.古藺縣退耕還林工程成果及鞏固對策[J].綠色科技,2015(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