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釗+楊佳+李飛+張潔
摘要: 在當今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選修課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選修課在高校中存在設計與建設不完備、學生重視度不足等問題,造成學生對選修課的學習態度不夠積極且參與程度較低。本文通過文獻檢索、調查問卷、深入訪談等研究方法,結合各高校實行學分制的背景,分析選修課推行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研究對策。
關鍵詞:選修課;學習態度;對策研究
高等教育在迅速發展中,其知識容量不斷增加,與新時代的結合愈加密切。專業選修課對于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意義重大[1]。選修課和必修課共同構成高校課程體系,同時選修課填補了專業必修課無法涉及到的知識領域,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在專業課學習的同時補全相關專業信息,從而形成完整科學的知識體系[2]。但是現實運行中存在學生對學校開設選修課的知識結構、重要程度以及教師教學特點認識尚不清楚的情況下,存在盲目選課和湊學分、求高分等急功近利的現象。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顯示:選修課在高校中設計、建設較為匱乏且未能受到學生足夠的重視,僅47.0%的學生能選到自己滿意的課程;學生對選修課的學習態度不夠積極,造成課程參與度較低,55.85%的學生都逃過選修課;其中50.9%的學生的逃課原因是選修課程教學內容枯燥,這更加降低了選修課參與度甚至滿意度。然而“網上選課”的給予,能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和支配空間,培養學生自我規劃能力,也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3]。
一、調查對象及方式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山東中醫藥大學的本科學生,采用如下的調查方式:①問卷調查:按比例隨機分層抽取了496名在校本科大學生,男生192人、女生304人,分別占總人數的38.71%和61.29%②實地調查與訪問:對課堂實地調查并進行訪談。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對選修課認知態度較高
通過調查76.2%的同學認為有必要開設選修課,選修課對于促進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要;69.35%的同學認為選修課“選而不學”是不良行為,應該杜絕;并且高達66.53%的同學認為通過選修課的學習對自己有一定的幫助,在拓寬視野、滿足興趣等方面選修課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二)選修動機多元且需求呈現多樣化
在調查中67.74%的同學認為選修課的目的是學習專業外的知識提高綜合素質,57.66%的同學選課目的是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53.23%的同學補充專業知識為就業提高競爭力,還有34.07%的同學是以湊學分作為選課的重要依據。大多數同學是以提高素質和滿足興趣作為選課的導向,有少部分同學是以湊學分為目的而選課。
在課程設置種類方面,人文類課程最受同學們喜歡,占49.19%;同時醫學類及社科類的課程需求量也相對較高,分別占45.36%和43.55%;經管類占34.88%,社會體育類僅占22.98%。
不同專業對于選修課的需求也存在較大差異,醫學類、理工類專業的學生更喜歡人文類和醫學類的專業,管理類的專業學生青睞于人文類和社會科學類的專業,通過縱向分析數據我們得出藝體類專業的同學比較喜歡醫學類和人文類的選修課。
(三)選課機制不規范,選課需“拼殺”
在沒有選到滿意的課程中,網絡擁堵這一原因占到了52.87%,選課系統的機制不規范制約了學生的選課滿意度,同時也有16.9%的同學是必修課沖突及14.94%的是由于選課種類不足為選到滿意的課程,還有9.58%的同學由于選修課限制條件過多而選不到滿意的課程。網絡以及選課條件的種種限制制約了同學們選課的自由度,同時也降低了對選修課的積極性。
(四)教師對于學生選修課的積極性具有較強的影響作用
調查顯示課程太枯燥占到所有選修課逃課原因的50.9%,居于逃課原因的首位,另外還有30.69%的同學認為老師不點名,不會影響成績也是逃課的主要原因;在對選修課的上課方式調查中,83.47%的同學認為生動幽默并結合教師親身經歷的上課方式最受歡迎。由此可見,老師的教學風格及教學方法和手段對選修課質量及選修同學學習的積極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提高選修課選修質量的對策研究
(一)為滿足其自主選則權提供充分有利條件
為使其真正做到充分自主選擇,不設置人數上限和下限,根據選課的人數設置。開展選課教育,學生選課以興趣和學知識為重點,避免混學分的現狀,真正做到自主選課。提前公開選修課的課程內容與大綱,便于同學們了解課程相關信息。
(二)上課時間和方式的自主化
上課時間應盡量避免安排在學生放松時間,增加網絡選修課的種類。上課方式相較于必修課來說應具有更大的趣味性,較強的靈活性。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寓教于樂。
(三)設置靈活的考試方式
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考試重點化教育,可根據不同年級專業靈活處理,采取機考、實踐技能考核、口試、論文答辯等;也可以分組考核、平時分階段檢驗,真正提高授課效果。
(四)校際合作選修課,營造雙贏局面
對于大部分高校來講,開設的選修課程基本上都體現了各校的學科專業特色。為了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近年來在高校密集區域開始嘗試建立教學共同體。各校之間教學資源能夠互補、共享,教學資源得到極大發揮,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的選課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學生在跨校學習的同時,還可以感受不同的校園文化和學習氣氛,并增加了學生間的校際交往。因此,校際選修課的開設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推動了高校優秀課程的建設,適應了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件學生受益、學校受益、社會受益的共贏舉措[4]。
四、結語
選課制作為一種較為靈活的教育教學制度,是推行彈性學制的必要條件。選課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學生學習自由度,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高校教師努力提升教學技能,增進教學效果,調動師生雙方“教與學”的積極性。選課制的推行與實施應該謹慎、科學[5]。
雖然現在國內的各大高校的教育方式仍以傳統教學為主,但目前教育方法還在探索發展當中。但是我們成長的步伐還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我們虛心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制度,結合我國培養人才的發展戰略,根據自己的特點需求來設置選修課并不斷地加以總結,就一定能探索出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以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要和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子明,潘華華,金姝蘭.關于專業選修課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的研究[J].學理論,2010(35):266-268
[2]袁文翠,于文娟,馬瑞民.大學生公共選修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論壇,2014(46):111
[3]鄭宏星,大學生自主選課的制度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02
[4]袁文翠,于文娟,馬瑞民.大學生公共選修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論壇,2014(46):113
[5]張其志.選課制對大學生自主學習激勵作用研究[J].南方論刊,2015(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