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鵬飛
摘 要: 美術學科和我們日常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美術教學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實施,需要美術教師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深入挖掘鄉土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在全新的歷史時期,教師要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向著美術課堂邁進,不斷開發全新的教育資源,從而更好的提升中學生的美術修養,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提升。本文主要結合作者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就鄉土氣息在美術課堂中的的融入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鄉土氣息 美術課堂 融入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7-0080-01
在中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的開發校外資源,引入和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鄉土資源,能讓中學美術課程煥發生機,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多樣性和靈活性。鄉土氣息所呈現出來的美術課程具有很強的藝術文化意識、時代性、民族性和深刻的社會教育意義。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鄉土氣息能更好的體現美術課程的創造性,更好的延伸美術教學。在全新的教學背景下,如何讓鄉土氣息轉變為一種教學資源,如何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是中學美術教師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為此,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中學生的實際特點,尋找學生樂于接受的切入點,培養學生對鄉土美術學習的興趣,改變學生本地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一、加強地域特色文化學習,展現家鄉魅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逐漸開始重視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發展,積極融入到地方鄉土文化建設中來。為了進一步保證地方鄉土文化能得到發展和弘揚,就需要本地學校和美術教師應用當地優秀的本土文化資源,促進美術教學改革,積極開展特色美術教學。將地方鄉土氣息融入到美術課堂教學中,形成本學校特有的地方風格特色。新疆地區擁有著豐富的鄉土文化,很多鄉土文化都適合和中學美術教學結合在一起。例如在進行人物繪畫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描繪維族群眾勞動和節日舞蹈的特點,在繪畫過程中讓學生學習本民族的特有的文化,認識到自己家鄉所具備特有文化魅力,感受本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的文化遺產和藝術魅力。
二、引導學生進行戶外寫生,體會鄉土氣息
和過去傳統的教師或畫室教學不同,為了更好的讓學生體會鄉土氣息,組織學生到室外進行繪畫,能更好的鍛煉學生發現美的意識,這是進行鄉土美術教學的第一步。鄉土文化一般都涉及到一個地區的的歷史文化遺產、著名建筑、田園風光、民族風情等內容,這些豐富的鄉土氣息需要讓學對在真實的環境中去體會。為此,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開展室外寫生,更好地讓學生體會鄉土文化和本民族特色。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中學生的認知心理、學習能力,采用簡單、易行的教學方式,讓中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下體會美術,培養學生美術感知能力。例如在進行實物構圖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對本地區的建筑風格進行繪畫。新疆地區位于祖國的西北部,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多民族地區。新疆屬于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劇烈,晝夜溫差較大,再加上民族地區廣泛信奉伊斯蘭教,所以這個地區的建筑必然受到當地文化的深刻影響,而這些帶有顯著鄉土氣息的民族建筑正是開展美術教學的優良資源。由于新疆地區非常干燥,只要避過太陽在背陰處就非常涼爽,所以建筑也很少開窗,內部相對封閉,室內昏暗卻很陰涼。由于維吾爾族全族信奉伊斯蘭教,所以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的裝飾都帶有強烈的伊斯蘭風情,更接近西亞風格。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這些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建筑附近開展寫生教學,讓學生根據自身寫生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開展創作,教師在學生寫生過程做好現場秩序維護和服務工作。這種輕松的室外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利用多樣化的表現方式創造自己心目中的圖畫。
三、開展采風活動
在我國每一個地區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地域特色和風土人情,其中有很多民俗資源都是采用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播,對于這種鄉土資源就需要我們做好深入挖掘工作。對于一些教師無法親自傳授的內容,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興趣角度出發,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利用課余時間去訪問地方民俗文化的代表。這種教學模式不適合全班學生進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社會采風,通過讓學生親自到社會中參與體驗,回校后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藝術創作。這種教學模式能讓中學生從藝術角度對本地區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的發展進行全面了解,從而讓廣大中學生能深刻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深刻含義,最終將本地區的鄉土氣息更好在中學美術教學中融入。
參考文獻
[1]王惠.鄉土美術在幼兒師范教育中的意義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03)
[2]劉淮兵.鄉土美術的“鄉土味”探析[J].蚌埠學院學報. 2014(01)
[3]姜哲嫻.鄉土美術課程“熱”引發的“冷”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3(12)
[4]洪磊.地域文化傳承視閾下的鄉土美術教育探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