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
摘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是悟的基礎,悟是讀的深入,練是讀和悟的融會貫通,是語言積累和運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過程。創新是閱讀教學的生命。我們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讓讀貫穿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讀中理解,積累,模仿,創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閱讀;方法探討;感悟訓練
《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我認為新世紀閱讀教學應該以讀為本,以悟為主,以練為基,實施“讀、悟、”融為一體的教學策略。
一、多形式讀
如教《火燒云》這篇課文的4、5、6自然段時,由于這三段的構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讀思、讀說、讀寫等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師引讀:“⑴師:一會兒天空出現了什么?生讀有關的句子(下用“生讀”表示)。師:什么樣子的?生讀。師:后來怎么變化的?生讀。⑵師:忽然又來了什么?生讀。師:什么樣子的?生讀。師:后來怎么變化的?生讀。⑶師:接著又來了什么?生讀。師:什么樣子的?生讀。師:后來怎么變化的?生讀。老師引著大家這么一讀,你們有什么新的發現?啟發學生發現規律性的東西。然后設計讀寫結合訓練:天空里還會變些什么來?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幾句話。(①天空里出現或來了什么?②是什么樣子的?③后來如何變化、消失的?)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就是例子。”實踐證明:通過引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引領學生發現課文構段的規律,可以習得方法,啟迪思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讀思、讀說與讀寫結合,先說后寫,水到渠成,為單元的作文教學做了厚厚的鋪墊。
二、自主閱讀,放飛心靈。
語文閱讀不應是生活中隨意的漫無目的消遣性閱讀;也不應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淺嘗輒止地閱讀,;它應該是一種全身心投入地欣賞性閱讀,應當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審美心態,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中的人與事、景與物、情與理,不僅要觀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讓閱讀過程成為學生一次審美的體驗,一次發現美的旅程!可見,閱讀已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內涵,它在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作用與價值越來越厚重,每篇課文教學的內容都是極為豐富的,而教學的時間卻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選準“讀”的內容。只有選準了“讀”的內容,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品詞析句、體味情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操。引導,給予濃墨重彩的強化,并通過引導學生多讀、細讀,體會它的妙處。欣賞價值極高的地方。課文中有些描寫精美的片斷,它不僅內容生動,語言形象,而且引人入勝,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將這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再現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進而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那就需要我們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讓學生多讀多思,引導他們進行語言的鑒別與欣賞,熟讀以成誦,積累美詞佳句。文章是表情達意的工具,鮮明的態度,真實的情感是朗讀的靈魂。而選擇好了“讀”的方式,找準了語言文字情感的基調,才能與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涌起隨之而至的激情,鮮明的態度與真實的情感也才能從“讀”的聲音語調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三、讀中感悟。
閱讀教學中,要避免繁瑣多余的內容分析就必須注重和突出“感悟、積累、運用”。它是構成閱讀教學中逐級推進的課堂教學“三層次”。課程標準提出的“感悟、積累、運用”,除了讀之外,還在著大量的其他學習活動,例如說、聽、寫、思考、游戲等。讀是感悟、積累的重要手段與方式,說、聽、寫、思考、游戲等也是積累、感悟、運用的重要方式。這些方式在不同的時候針對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對象運用,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這些方式往往體現為訓練,就是“讀”也是訓練的一種方式之一。我們的語文課堂提倡以讀代講,是為了減少教師對課文進行繁瑣零碎地分析,把讀書的時間更多地還給學生。“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與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把字、詞、句等的訓練與讀有機結合起來,我們的“以讀為本”才能真正煥發出其特有的生命力與活力,讓學生在扎實有效的語文基本技能訓練中積累、感悟“語”與“文”,在多層次中品讀中進一步感悟和內化語言,進而能在相應的生活圖景中積極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語文課堂應當是有“語”有“文”,充分體現其特有的學科本色,既不能把研究重點聚集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強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又不能將學習焦點凝固在單純的語言感悟上,強化了“語文的感悟”,淡化了“雙基的訓練”。惟有“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抓好,“強化人文”,“優化語文”,我們語文課堂“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實,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痼疾才能有望得以進一步的改善。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和“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如教學《火燒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我引導學生注意閱讀的體驗,指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么?有的認為“紅”字用得特別好,有的認為是“火”字,有的認為是“燒”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是“燒”字。接著學生大膽發表了各自的意見:“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美;“燒”字讓我們看出火燒云在變化;“燒”字讓我們有天空的云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這種自悟自得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閱讀時依托語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經驗認識和想像,喚起活生生的形象,體驗到文章蘊涵的人類文化的精華、人文價值以獲取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