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曉忠
摘要: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經濟增長點中最為重要的指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向前推進的源動力。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農業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已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也面臨著重大挑戰。因此,我國要緊緊圍繞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目標,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發展特色經濟,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形成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關鍵詞:新形勢;農業經濟;有效途徑
我國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已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因此,要摒棄傳統農業產銷模式,加快農業經濟轉型升級,但在轉型過程中既存在諸多的困難與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利用現代流通和經營方式,運用互聯網+農業培育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農產品營銷組織,大力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引導幫助農民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經濟隊伍,形成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已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使現代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農業經濟基礎薄弱。在當前的農業生產中,大部分農業基礎設施處于較為落后的水平,難于達到農業生產的需要水平。部分農村地區尚存在“木犁牛耕”現象,機械化大生產還沒有得到普及,許多老舊的機器,部分農業生產工具年久失修,功能衰退等。水利設施的不健全,導致許多農民依舊“靠天吃飯”,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應對措施普遍達不到應急標準,導致了農業抗災能力衰退,這也是造成農業生產無法順利開展的不利因素,無法在生產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農業生產方式落后。隨著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生產方式技術含量不足等問題已被突顯現出來。第一,農業生產過程中科技含量低,落后的生產方式是導致農業生產效率偏低的直接因素,也是導致農業發展遲緩的關鍵因素,致使規模化農業生產和發展無法順利進行,無法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第二,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現代農業的生產、銷售、經營、管理意識。農業生產沒有形成產業化的鏈,農業的生產無法和市場經濟發展和工業生產等多方面進行有效聯結,市場競爭力較低。
(三)農業資源態勢不佳。我國是資源儲備大國,同時也是資源消耗大國,我國的資源利用率普遍偏低,這是造成農業發展陷入“瓶頸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農業生產依舊沿襲著傳統模式,采用粗放式的生產方式,資源的產出增長率與資源的實際消耗形成嚴重的反差,導致了農業資源的環境壓力日益增長,使環境日益惡化,這也是導致農業生產中,環境遭到大面積破壞的直接誘因。
(四)農業投入資金技術短缺。資金的供給不足是導致農業發展受到阻礙的重要原因,農業的生產離不開資金技術的投入,但在實際的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投入嚴重不足以及農業資金技術含量低等原因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而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沒有有效的保障。就當下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形勢來看,我國對穩定型農業投入的相關機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級相關部門在對農業經濟基礎的投入上并沒有做到嚴謹,仍然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并且資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新形勢下我國發展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農業經濟基礎建設。加強農業經濟基礎建設,是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手段,農村經濟發展以農村基礎設施為基石。首先,要從農村地區的實際出發,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的配備工作,針對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的各項機器和設備,積極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定期維修和養護工作。其次,加強農業體制改革,應推動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與轉化,重視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提升農業生產的規模、產量和質量。再次,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積極倡導當地企業投入到農業經濟建設之中,引導企業和農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鼓勵、引導農村建立微型企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既能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又能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效益,促進社會效益的不斷提升。
(二)全面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是提高生產效率,保障農民經濟利益的重要支撐。政府應對農民應加強力度宣傳、推廣、使用機械化生產方式,加大機械化生產技術推廣和使用,以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高效、快捷的生產方式取代傳統的生產方式,機械化生產速度快、時間短、投入少、產量高,積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機械化生產速度快、時間短、投入少、產量高。
(三)積極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加強對農業的重視程度,調整農業結構,改善高投入、粗放式的發展,農業生產方式應向多元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發展有特色、有市場、有效益的名特優產品與綠色食品。因此,新形勢下的農業經濟,把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是目前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的必由之路。在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必須做好以下四點:第一,注重農業經濟多元化的發展。農業發展目標要從單一化變成多元化,讓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能續航,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競爭力,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促進其能朝著多種經濟增長方向發展:第二,向集農業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一體的方向轉變,著眼于建設農產品的質量與檔次。要積極促進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取得良好的統一,從而促進農業經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第三,向農業發展的生態化轉變,使農業經濟的品質更優,更安全環保。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發展的生態功能,促進其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果,形成更加健康、優質、具有競爭力的新農業經濟。 第四,向農業發展多功能轉變,加速農業發展的進程。我們要使農村生產力和現代化農業得到繁榮,切實增加農業經濟收入,這樣才能達成農業經營產業化,產業經營工業化、農民參與工人化的宗旨。
(四)改善農業資源緊缺態勢。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的重要發展策略,首先,要充分應用現有的各項農業資源,增強農業經濟的發展效果。其次,要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性的劃分,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果,促進農業資源能夠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應用,再次,要將農業資源進行調配發展,使其朝著資源節約的方向發展,緩解當前農業資源緊缺的社會現實。們只有把自己所有的資源優勢充分的加以利用,要將資源的可持續應用作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針對農業資源的緊張態勢進行有效改善。
(五)加強農業發展過程中資金和技術和投入力度。首先,要完善農業經濟發展體制,有效改善農村的經濟發展環境,促進各項惠農和利農政策有效實施:其次,要積極開發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給農業生產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再次,積極開展多方籌資工作,促進農業生產過程有充足的資金作為保障。資金主要是用于培養優秀的農業技術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最后,針對農業發展過程中各項資金和技術投入工作,需要采用相應的監督工作,保證其能夠落到實處,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盧健鴻.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農技服務,2015(1)
[2]楊彩蓮.論“互聯網+農業”的新經營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5(19)
[3]張泉麗.試論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河南農業,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