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維維
【摘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一直以來的重點和難點,語文教師一直都在苦苦地探索,希望能找到一種學生樂于接受、老師易于操作的作文教學法。本文用實踐研究,在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方面試做積極嘗試,創設了“每日隨筆”多元氛圍新模式,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進行了具體研究。采用了“尋找‘趣素材”、“表演‘真故事”、“片段‘妙評論”、“美文‘精欣賞”、“評選‘小作家”的環節,從實際意義上讓學生喜歡寫作,知道寫什么,以及如何能寫好,在這五方面作了具體分析和論述,實踐證明,“每日隨筆”多元氛圍新模式是提高寫作教學水平的一條有效途徑。
【關鍵詞】現狀 策略 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097-01
1.作文教學的現狀
1.1作文題材限制
由于現在的寫作基本都是處于半命題、全命題或者給主題寫作文等狀態,導致學生對這些題目都不感興趣。因為他們作為孩子,在他們的眼中有自己喜歡的特定世界,他們的審美與大人有著極大的區別,喜歡的事物另有其他,但非要讓他們去寫不感興趣的事情,我相信大部分的學生都是被動的“參與者”,而非發自內心想要表達。
1.2作文要求太多
每個年段都有每個年段應有的作文要求,因為檢測的時候有作文的板塊,所以許多老師會將平時的寫作練習與考場作文對等起來,對平時寫作的要求就是考場作文的要求,我們常見的考場作文要求都有這些: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少于XXX字;題目自擬,緊扣主題,不少于XXX字;以“XXX”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XXX字的文章……雖然從這些作文的要求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出題者的本意是希望學生能有創意,發散思維,但是其中的“根據這段話”、“不少于XXX字”、“詩歌除外”等要求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是很難得到學生喜愛的。
1.3作文評價枯燥
很多學生喜歡在上課傳紙條、讓別人來批改自己的作業、畢業的時候讓朋友寫同學錄,這些都在印證著這樣一個事實——學生其實喜歡和別人用文字的方式進行溝通對話,至少并不排斥。拿到作文教學中也是一樣,其實學生也想要看到老師通過作文和自己對話,可是我們常見的評價都是“敘事詳細”、“運用了XXX手法”、“卷面清楚”、“主題鮮明”……這些勾不起學生的任何興趣,久而久之,學生便失去想要寫些東西給老師看的愿望了。
2.作文教學的策略
2.1尋找“趣”素材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追求充實的路走去,再沒有更可靠的預備方法。”確實,充實的生活本來就是寫隨筆的起點和源泉,所有的靈感、妙思都在這里面。學生也許會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不在意,教師就在這里起到一個關鍵的作用,我們要幫助學生找到這雙會觀察生活、可以發現美好的眼睛。在班級中開辟出一個天地,專門供學生寫每天自己發現的事情或者想寫出來的事情,鼓勵他們將自己發現的任何事情都寫到上面,越細小越好,越是沒人發現的越好,越是大家敢興趣的越好。這個舉措只要堅持一小段時間,就能讓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發現的事情慢慢從同學間擴展到班級內、校園里、家庭中……魯迅說:“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看到一點就要寫下一點。”學生在這樣的訓練下,會逐漸開始觀察到從前并不會在意的各種小事,因為只有對生活各種事件留意并留心的學生,才能坦誠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2.2 表演“真”故事
為了能讓學生更進一步寫出作文,可以嘗試用“表演”再現故事的現場。語言雖然作為一個感性的存在,它描述的形象和情景卻具有間接性,閱讀過程可以看成是文字語言——作者聯想——顯現形象,而寫作就恰恰相反,是一個逆向的過程,即再現形象——作者創作——文字語言,所以在下筆前,讓學生進行表演是一項事半功倍的事情。如圍繞“悲傷”一詞,要求每個孩子用自己的表演來表現。有的皺著眉頭沉思,有的癟著嘴發呆,有的口中念念有詞,還有的扶著額頭、錘著胸……接著,老師就能引導學生們從剛才的這些表演中選出幾個來具體描寫,每一個神態每一個動作都記錄下來。這樣的段落一定比沒有表演前更加生動活潑。再如描寫一個動作就更加需要進行表演了,“吃蘋果”簡簡單單,學生們可能一句話就寫完了,但是給他們一個蘋果,從這里開始讓他們進行表演,就不僅僅是“吃”這一個動作了,還有“看形狀”、“察顏色”、“掂分量”、“聞氣味”、“品滋味”等等。
3.作文教學的成果
經過長達一年多時間對學生的觀察以及對舉措的實施,驗證了“每日隨筆”多元氛圍新模式的創設益處多多,能夠讓語文教學中相對困難的“作文教學”比較容易地開展,也能改變學生對作文固有的觀念,從而愛上寫作。
參考文獻:
[1]薛曉嫘.語文認知目標設計概說[J].中學語文教學,2002,1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