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協調是達不到全面的。只有深刻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全面、不平衡、不可持續方方面面的問題,才能做到補齊短板,協調發展,真正實現全面小康。
關鍵詞:協調發展;必要性;措施
所謂協調就是指有機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種狀態。如果經濟社會發展協調,那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就能相互促進,相反就相互制約。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注重協調發展,他在首次訪問俄羅斯時說:在中國當領導人必須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要做到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有時候抓大方向,抓大放小。有時候以小帶大,小中見大,形象的說就是要十個指頭彈鋼琴。
一、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全面小康是要惠及全體人民的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是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這樣的小康沒有協調是做不到。協調發展就要立足城鄉、區域共同富裕,從貧困縣全部摘帽,到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只有相對落后的地區和較薄弱的領域都跟上了,西部這些短板都補上了,那么全面小康才能實現“整體性”。這就意味著七千多萬人,要如期脫貧,所有的貧困縣摘帽,2.5億的城鄉外來常住人口要融入城市享受服務,義務教育均等化,社會保障全覆蓋等等。所以,只強調發展經濟,不制定分配規則,分的不公的話,社會就要出問題。所以,全面小康不是就小康而小康,而是最大限度的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協調發展必須著眼于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只有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建設全面提升,共同發展,才能支撐起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幸福生活。
二、單峰突進的快速經濟轉型帶來了“速度風險”,迫切需要協調發展
我國三十多年改革發展所走過的路可以用“時空壓縮”來概括,從工業化、城鎮化開始,到今天的信息化,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傳統經濟” 轉向“現代社會”,我們用了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三百年走過的路。
單峰突進的社會轉型會帶來結構失衡。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始意識到轉的快帶來的結構失衡風險。如果經濟和政治出現失衡,就會出現公權力沒有約束,腐敗橫行;就會出現公平正義問題,社會不公。如果經濟和社會結構失衡,沒有對窮人兜底的東西,窮人越來越窮,生存不下去。就會出現公共服務滯后,民生改善緩慢,社會保障不足,窮人不滿意,窮人有怨言,窮人要起來造反。如果經濟和文化結構失衡,就會導致吃飽了、住好了,但就是不開心、不踏實。就會出現孩子上幼兒園怕被拐跑了,老人倒地沒有人扶起來,社會缺乏溫暖,沒有愛心。如果經濟和生態失衡,就會出現水是不能喝的,空氣是沒辦法呼吸的,喪失最基本的和諧。
結構失衡導致了“短板效應”。經濟新常態就是穩增長,調結構。為什么要穩增長呢?前期我們跑的太快了,結構出現了短板。只有結構合適才可以跑得快。目前我們的結構出現了短板,出現了失衡,所以速度就得適當地降低一點、穩一點。等到我們把結構調整好,再往前跑,那就可能走的更快。我們不是不要GDP,而是不唯GDP,不要哪些帶血的GDP、黑色的GDP、污染環境的斷子絕孫的GDP。我們的目的是調整結構以后,讓這個增長更加穩健,更加可持續。所以經濟新常態就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所以,協調發展,補齊短板就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三、協調發展的思路和途徑
(一)把握“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補齊短板必須要有大系統思維,“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就是真正實現協調的系統化的這樣一個大系統思維。這個協調不是局限于區域之間,消除部分區域差別的和諧。這個和諧是個更大的和諧,是系統和諧,是戰略和諧。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兼顧各方,均衡全局,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加強發展后勁。
(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落實“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協調發展的抓手。落實總體布局,在推進過程中需要在方向上明確,需要抓手,需要措施、方法和手段,而“四個全面”就是具體實施,把五個協調發展落到實處的抓手,落到實處的工具。在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總書記在講到四個全面的關系時說:“四個全面”戰略部署是如期實現十三五目標的根本保證。一個目標,三個推進器,就能確保五大發展總布局如期實現。所以,五中全會最多提的是“四個全面”戰略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戰略意義,高度肯定“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中的設計價值。
(三)堅持“五大發展理念”
五大發展理念本身就是關系的照應,是一個協調的系統的發展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是關系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是迄今為止在黨的報告中,對發展內涵做的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刻的概括,它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有力支撐,彰顯了新一代中央在經濟新常態下的“整體性發展觀”。五大發展理念就是要把不創新、不協調、不開放、不綠色、不共享,這些方面不夠的短板都補齊了。這五大理念互相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一個統一整體。比如說:創新是動力,是補齊動力不足這個短板的關鍵一招,“人口紅利”要用“制度紅利”來替代,資源紅利也要變成“創新紅利”、“全球化紅利”;協調是內在要求,也就是總體上的發展都要按照這個協調的要求去做;綠色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個集中體現,開放就是必由之路,而共享是歸宿,是本質要求,最終要歸宿到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上。
(四)補齊短版是協調發展的關鍵
首先,經濟協調發展必須補齊短板。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就是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的具體表現。就拿供需平衡來說吧,原來我們是溫飽的,現在我們要奔小康,生活質量要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了,需求結構就變化了,比如說要求提高食品質量,提高空氣質量,我們使用的東西都要環保等等。需求結構變化了,產業結構就必須調整。因為產業結構又有長、又有短,所以必須補其短版,把那些過剩的進行剔除、壓縮。不壓縮,沒銷路,生產的越多賠得越多。這就是壓庫存、補短版,要調整生產結構,要進行供給側的改革。就是說要根據社會需要,來提供我們的產品,提高我們的產品質量。同時又要適應世界經濟發展那個結構性變化的潮流,引領世界經濟發展,這就叫協調。
其次,社會、文化、國防等各個方面協調發展也必須補齊短板。經濟發展了,社會就業怎么樣,教育怎么樣,分配的是否合理,就是講經濟社會發展要協調。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還要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理念,它的影響力,像我們的孔子學院,就直接講中國人的價值觀,在國外傳播。還有我們的一些廣播,文藝演出等等,都是宣傳我們的價值觀的,這些軟實力也很重要,硬實力當然是經濟和科學技術,還有軍事等等。所以在注重發展硬實力的同時,還要發展軟實力,不斷的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總之,只有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并認真扎實落實,做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才能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作者簡介:晉一(1966—),男,河南靈寶人,本科,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