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蕾
摘 要:心理與每一個人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心理學的興起是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尤其是高職學生,他們面對著即將面臨工作的壓力,心理上承受著較大的負擔,所以為了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就應該探究影響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這樣促進他們更加健康的成長。在相關的影響因素中,原生家庭無疑是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對原生家庭與高職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原生家庭而言,很多人對這一概念看似陌生,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原生家庭其實就是從小出生并成長起來的家庭,中國社會上的原生家庭不在少數,所以對于探究原生家庭對學生心理情況的影響是十分現實的。
關鍵詞:原生家庭;高職學生;心理問題;關系
在當前社會生活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與身體健康受到了同樣的重視。一位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長與他所生活的環境具有密切相關的聯系,對于他的人生將會產生極大的意義。尤其是早期經歷的影響,很有可能對其今后的發展或者說是否能夠幸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形下,對原生家庭進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并且當前的高職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與原生家庭這一影響因素不無關系,只有找出問題產生的根源,才能有針對性的幫助高職學生解決心理煩惱,更加健康的成長,并且對他們今后的發展之路帶來一定的幫助。
1 高職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1、自卑心理
造成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自卑的心理,高職院校中來自農村的孩子不占少數,他們中很多都是家庭貧困的學生,想要為家里節省一筆開支,所以選擇學習一門技術盡早的幫助家里緩解負擔,到了大城市以后,受到經濟壓力的影響,不敢和同學一起出去娛樂以及聚會,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自卑心理也就隨之而來,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從小就跟隨家里的長輩生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留守兒童,這就對他們自信心的形成帶來很大的影響,因為自信心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父母,所以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情況不容忽視。
在相關的調查中,很多父母對子女都采取的是“打擊性教育”,這種教育形式尤其是在原生家庭中十分常見,如果學生遇到困難,家長就會對他們說不行這樣的字眼,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真的以為自己不行,所以對于他們的自信心產生了極大的負擔,尤其是在步入高等院校以后,這種不自信的表現進一步的凸顯了出來,學生經受不住來自教師或者是同學的打擊,并且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會選擇輕生的念頭,這種現象對他們今后的成長以及在社會上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2、怠惰心理
這種心理問題在一部分學生中具有明顯的體現,他們在遇到困難時不知道主動的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并且輕易的就放棄了,這是因為生活在原生家庭中,從小父母就采取寵溺的教育方式,這不讓孩子干,那也不讓孩子干,并且還忍不了孩子受一丁點委屈,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后的成長,在過度保護的環境下,學生不能接受失敗或是一丁點的挫折,并且對于抗風險的能力也是十分薄弱的,所以在高職學習與生活中展示出了消極對待事物的態度。并且隨著新時期的到來,很多學生錯誤的認為讀書是沒有必要的,總是想著要投機取巧的面對生活,對于今后的發展道路并沒有做出明確的發展規劃,看到別人做什么自己也想要做,但是這并不是自己真心想要做的事情。
3、戀愛問題
很多高職學生都會談戀愛,但是在戀愛方面的處理上就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不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略顯脆弱,并且也不懂得如何更好的處理戀愛關系等,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戀愛問題的關注,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對于戀愛問題并沒有引起過多的重視,并且父母原本的婚姻關系對于孩子本身就具有直接的影響,在父母離異的情況下,孩子對婚姻也會具有一種不肯定的態度,再加上對這方面的教育不當,一些學生甚至是會恐懼婚姻,甚至還會存在家庭暴力的問題,進而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帶來不利的影響。在吵架、冷戰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潛意識中可能會將原因歸結為是由于自己不夠優秀,易產生被拋棄、低自尊的心理體驗。這種夫妻關系不融洽的相處模式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在其成年后建立戀愛關系時,可能會重走父母之間相處障礙的老路。
2 高職學生心理問題對策研究
1、開啟自我接納模式
自我接納即個體對自身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種積極態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現實中的狀況,不因自身優點而驕傲,也不因自己的缺點而自卑。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應注重在子女幼時開始給予高質量的陪伴,讓其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并在子女犯錯或者面臨挫折時,不是一味指責和提出要求,而給予積極鼓勵和支持,有效培養子女的自尊心,消除其因失敗產生的內疚感。使子女做到正視自己的弱點,克服自責和沮喪,揚長避短,集中精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自我接納。自我接納良好的學生,在大學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通常能正視問題并尋求良好渠道獲得解決,不良情緒也能得到及時疏通。
2、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
原生家庭的父母在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因材施教。根據子女不同類型的性格特質,在教育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子女努力進取的精神。既不能寵溺過度,“萬事包辦”,讓孩子像溫室中的花朵,從來沒有抗擊風雨的經歷,一遇到困難便“退行”到父母羽翼下的“幼年狀態”,輕易放棄努力。同時,父母也不應一味輕信“快樂教育”,對子女過于放縱。通過自己的汗水突破自身障礙,由此而來的滿足和自信、意志的磨練,才是子女在離開家庭后獨立成長、變得更加優秀的制勝法寶。
3、擁有愛的能力
愛的能力包括懂得給予和接受,學會分享和溝通,適度關懷與包容。父母首先應努力習得這些特質,給予子女一個健康、良性溝通的和諧家庭氛圍。即便夫妻關系不融洽,也應正確面對,讓子女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暢通交流渠道,在充滿愛、可以理性表達個人情緒的家庭中成長的個人,長大后才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在出現沖突矛盾時懂得好好溝通,良性發展,從而順利、平穩地度過大學生活。
3 結語
總之,原生家庭對于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教育任重而道遠。本文主要探究原生家庭與高職學生心理問題之間的聯系,為促進高職學生養成良好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依據,為高職學生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議。
參考文獻
[1]楊玲玲.學習動機視角下的高職學生學習怠惰問題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1).
[2]霍廷菊.高職院校學生的戀愛觀調查分析———以廣東青年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5).
[3]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