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針對城市弱勢群體的住房保障成為了不容忽視的難題。本文提出的城市弱勢群體是指以城市為主要居住地,由于社會轉軌原因而導致其淪為弱勢群體的人群。為此,項目組將基于實證調查,針對地區弱勢群體居住區分布情況,對三類具有代表性的弱勢群體居住區進行該群體工作的闡述、居住現狀和居住需求的實況調查分析,以此作為本文解決城市弱勢群體住房困難的參考。在大量問卷調查及數據統計的基礎上,項目組將從人口結構、物質環境、社區管理和政策惠民普及度四個方面建立評價因子和評價體系,根據從特殊到一般的原則,確定不同類型弱勢群體居住區的改善方案,提出有助于住區和諧的措施。
關鍵詞:城市弱勢群體;弱勢群體居住區;評價體系;決策分析;住房保障
本文是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編號201610378179
1 背景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艱巨的任務,這涉及到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需要統籌規劃。其中,解決城市弱勢群體居住區現狀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之一。建立和完善城市弱勢群體住房保障制度、提供公共住房是政府和社會全體成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這不僅能夠有效減少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不穩定因素,還能在我國社會逐漸富裕的同時,真正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目標。同時,它不僅僅保護了城市弱勢群體的利益,也保證了其他人的福利最大化。但目前城市弱勢群體處在經濟、社會和政治層面的弱勢地位,掌握資源很少,他們的聲音很難在社會中發表出來,所以在涉及這類人群利益時,通常需要大眾媒體等外部力量來為他們表達。
2 城市弱勢群體的組成
城市弱勢群體是指在城市中那些被排除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之外,不能享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生活處于困境的人。這一階層主要由失業人員、因城市化失地的農民以及在城市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并以城市為主要居住地的農民工三大群體構成,除此之外還包括主要納入民政系統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員、孤寡老人和少數因重病、災禍等其它原因致貧的人員。
2.1 退休及下崗人員
由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做出重大調整,所以一批勞動者就要失掉原有的工作崗位,此類城市弱勢群體的存在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各種深層次矛盾不斷顯現。這些下崗人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35-55歲之間,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技術單一、競爭能力弱,所以就業較困難。但是以前在崗時其工資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他們一旦失去工作,家庭就會陷入貧困的境地。
在訪談中,我們發現這類受訪者普遍存在反哺現象,即原本應是子女瞻仰老人,但是老人卻在承擔著子女的生活費用,比如大多數老人在撫養孫子、孫女讀書,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中華傳統的“養兒防老”思想,但是這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實現價值又是什么呢。不僅如此,一部分退休家庭沒有固定的住房,又缺少經濟來源,所以就出現了三代,甚至“四世同堂”的尷尬局面。有一部分老人為了滿足子女的居住需求,出售了自己原本的住房,因此社會上總會出現一些為子女操勞一輩子的老人被“驅逐出境”的現象,所以解決退休及下崗人員的住房問題迫在眉睫。
2.2 外來務工者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封閉、落后的地區來到陌生的城市,在這一部分人群中,有已經在陌生的城市定居,但還有一大部分仍在城市生活中苦苦掙扎,他們作為造房者卻沒有能力成為住房者,僅居住在幾平米的出租屋里。考慮到這些農民工的文化水平,項目組決定以口頭的形式來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況。在采訪中我們了解到,大多數工人是外來務工人員,因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只能干一些體力活,在工作的過程中他們或多或少的患上了一些積勞成疾的病。外來務工人員大多還帶著家屬,因為經濟有限,一家子通常選擇租住在十幾平米的房子里,生活非常擁擠。
2.3 殘障人士
殘障人士是指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導致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并全部或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的人。很多的殘障人士因為其身體不便所以常常造成勞動的不便,他們中的大多數主要靠著政府的救濟金生活著。來自社會與個人的觀念偏差也會對這類人群的心理造成阻礙,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殘障人士不僅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更是弱勢群體中的邊緣人群。項目組這次采訪的對象,主要是生活條件低于大多數人的一些殘障人士,他們很難通過個人勞動來維持其正常生活,不得不依賴社會,更不要說有舒適的住房了。
3 居住狀況及居住問題實態調查分析
本文針對弱勢群體居住區分布特點,通過資料查閱、實地踏勘、座談訪問、問卷調查四種調研方法,對三類具有代表性的弱勢群體居住區進行實況調查分析,再通過對這三種不同類型弱勢群體居住區多方面的差異性比較分析,建立了一般性調查因子和特殊性調查因子(見表1),其中教育程度人員調查在6歲及以上人員中進行,居民就業情況在18歲及以上人員中進行。
3.1 基于一般性調查因子上的弱勢群體居住區居住問題分析
從城中村、舊城平房區和衰退廠礦老宿舍區等城市居住弱勢群體聚居地的人口結構、社會特征和居住現狀來看,具有以下特點:
1)老齡化較嚴重。舊城平房區和原單位制住區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均超過全國老齡化水平。
2)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居民以初高中畢業為主,影響其就業和社區改建能力。
3)就業不充分或不穩定。很多居民的就地點與居住地點臨近,對居住區位的依賴性較大。居民大多對高質量住房沒有支付能力,都存在住房期望值與居住現狀的矛盾。
4)這些區域在居住方面普遍存在居住擁擠、房屋老舊、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由于存在著普遍的違章建設加建、搭建等現象,居民的實際居住擁擠得到一定緩解,基礎設施條件差成為對居民居住質量影響最大的因素。
5)這些區域往往承擔著廉租屋的社會職能,在目前城市保障性住房覆蓋面不足的情況下,在較為便利的區位為城市低收入群體和外來流動人口提供了居所。
3.2 專項分析
(1)福田區
因為福田區處于原商業繁華地段,建筑具有“商住”兩用的特點,所以項目組以人口來源和居民經營行業為調查因子。經調查分析可知,福田區建筑以住宅形式為主,但這些建筑的居住功能大大被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商業功能,而且“商住”混雜十分嚴重。住宅商業功能的增強,導致外來人口的劇增,因此福田區的人口大多數為外來務工人員,他們主要從事低端的商業活動,經濟收入不穩定,對住房改造能力微弱。
(2)煙袋斜街片
由于煙袋斜街片屬于歷史街區,年代久遠,所以項目組以老建筑保護情況和居民對于老建筑的期望為調查因子。經調查分析可知,煙袋斜街片建筑使用年限過長,現有的生活設施與現代化生活要求相矛盾,居民對于住房改善的迫切需求必然會對歷史街區進行肌理重建。我們已經發現許多歷史文化資源遭到人為的破壞,無法發揮其原有的價值,這類地塊發展受到嚴峻考驗。
(3)武重重型機械廠職工住區
根據武重重型機械廠職工住區的弱勢人群比重大這一特點,項目組以弱勢群體構成為調查因子。經調查分析可知,武重重型機械廠職工住區的弱勢群體主要由殘疾人、低保戶、離退休人員和失業人員構成,這類人群失業率高。由于社區活動受到經濟能力的限制,殘疾人得不到社區福利和社會保障,由此可見此類社區急需改善。
4 城市弱勢群體居住區居住需求調查
4.1 城市弱勢群體居住區居民滿意度調查
居民滿意度主要涉及到住房設施、居住環境及社區管理與服務三個方面(見表2)。
居民居住滿意度主要涉及到現有住房設施、居住環境及社區管理與服務三個方面,基于居民滿意度調查,我們對居住問題有以下分析:
1)住房設施質量低下。由于住房使用年限久遠,設施老化嚴重,有些建筑質量較差,甚至在時間的摧殘下已經成為了危房。
2)住房功能退化。由于單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居民住房面積普遍過小,導致許多住房不能滿足居住戶數的要求,這就造成了居民混住在一起的現象。
3)居住用地比例較大,缺乏公共設施。 社區居住密度較大,各類綠地比例很小。除此之外社區環境污染也很嚴重,普遍存在“臟、亂、差”現象。
4.2 城市弱勢群體住區居住需求調查研究
通過對城市弱勢群體居住區居民居住的問卷調查分析,我們對他們的需求進行了分類,大致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三大類(見表3)。其中生理需求主要表現在住房功能的完善、住房設施質量的提高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的滿足。安全需求主要體現在社區管理和社區居住人口1:3結構兩個方面。交往需求主要體現在公共服務設施與社區服務兩個方面。
4.3 弱勢群體居住社區居住質量評價體系建構
通過對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我們從人口結構與經濟能力、物質環境及社區管理三個方面建立評價因子和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的建構旨在了解社區的居住的主要問題和居民的主要需要,通過一般性因子的基礎分析后,從評價體系中得出特定住區中的特殊因子,針對該住區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以便于從改造更新中找出薄弱環節,做出應對決策。
5 城市弱勢群體住區改造措施
通過對城市弱勢群體居住區現居住狀況狀和居住需求的調查分析,建立弱勢群體居住區居住質量評價系統,針對評價系統中的評價因素,確定現居住情況中的主要矛盾,通過對社區硬件體系和軟件體系的共同營造,提出切實可行的改善措施,促進和諧社區的構建。
5.1 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
在社區改善的過程中文化的傳承是一直是核心問題,社區改造應該是是有機更新的過程,而不是大規模的推倒重建。所以對于歷史傳統特色風貌地段社區,應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居民對于住房改善的期望,盡量維持原有的居住空間結構和傳統生活習慣,然后再對這類社區進行保護性的更新改造。最終達到舊城基礎設施加強建設,提高社區環境和居民的居住質量,實現舊城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可持續提升,同時又讓新住宅和老住宅和諧共存,以延續社區歷史文脈。
5.2 重新整理、合并社區資源,改變不合理的功能結構
在社區改造中要注重改變住房戶型及內部空間不合理的現象,以改善住房資源的浪費與不合理,解決戶型與套型的矛盾,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社區不合理的功能混合模式,進行社區功能分區及資源整合。同時還要降低居住用地的比例,控制容積率,以增加綠化,提高居民居住舒適感。對于居住人口較多的住區還需要分散住區入口。但在改造的同時也要注重居民的私密性及交往需求等問題,不可因為一堵高墻而切斷了居民之間的聯系。
5.3 增加社區公共設施
在社區住房改造等物質的環境改造中,強調建筑形式、風格的協調統一,同時注重住房空間分配與居民需求之間的關系,一個社區要實現可持續化則必須配備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及綠化系統的不足會導致居民之間缺乏溝通的渠道,使居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影響整個社區的和諧發展。
5.4 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工作崗位
構件多元化的居住模式是社區人口的多樣化的必然結構。在社區的改造中,需要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人口構成,不能盲目改造。同時需要根據社區居民的經濟能力進行漸進式的改善措施,摒棄大改大建的模式。并且在設置相關設施時,可以考慮到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定的就業崗位,以提高周圍居民的就業率的,提高社區的總體經濟水平。
5.5 提高居民參與度
在社區的改造過程中,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的有效結合是實現雙贏的出發點,當居民參與的熱情提高了,改造就可以更順利地實施,所以只有賦予居民決策權才能保證以最有效的方法增進和改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卉. 淺析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問題[J].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01):9-11+18.
[2]董輔. 城市弱勢群體的成因[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04):14-15.
[3]王環宇. 農村殘障人員社會救助問題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4]焦怡雪. 城市居住弱勢群體住房保障的規劃問題研究[D].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7.
[5]吳穎,潘宜.居者有其屋:武漢市弱勢群體居住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C].//第七屆中國城市住宅研討會論文集.2008:659-664.
[6]陳淮. 建設住有所居的住房體系的政策取向[J]. 中國發展觀察,2008,(04):48-49.
[7]張睿. 合作建房—國外經驗借鑒和我國相關制度的建構[D].天津大學,2007.
作者簡介
何雨薇(1995-),女,安徽滁州人,安徽財經大學工程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