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貴
摘 要:低年級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要從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做起,簡單扎實地從掌握語文最基礎的知識開始。
關鍵詞:傾聽;口語表達
一、運用方法,及時評價,培養傾聽能力
學會傾聽是獲取信息的法寶,是學習的基礎。對剛入學的學生要提出具體細化的傾聽要求,如傾聽時要學生做到聽人講話態度認真,注意力集中,還要邊聽邊想,邊聽邊記。老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學生剛開始對要求還不能完全明白,老師就有意識地隨堂評價:“××聽得很認真,因為他把老師剛才說的話記住了。”“××聽得真認真,老師說的這句句子他能一字不差地重復一遍。”“老師發現××聽得似乎眼睛一直看著老師,小耳朵豎得直直的,老師知道他一定聽得很認真。”這樣學生明白認真聽的要求,就初步學會聽。經過訓練后,再提高評價的要求,如專心聽別人的發言,聽清主要意思,不重復別人說的話。如此循序漸進,學生就逐步養成了良好的聽的習慣。
二、激發興趣,課內外結合,培養口語表達的能力
低年級學生積累的詞匯量不多,語言組織能力較弱,多數學生沒有表達完整的話的習慣,回答問題時習慣用一、兩個詞簡單回答。還有一些學生心里清楚,但是總是表達不出來,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不知從何說起。
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我利用課文中的句式,如一年級的六種基本句式:誰(什么)是什么;誰(什么)干什么;誰(什么)怎么樣,引導學生用這些句式表達最簡單的語意。而且,教師自己一定要做到示范作用,把話說完整、清楚、有條理。在學一篇文章時,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或者默讀課文之后,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復述課文的主要故事情節。由于低年級課本中的文章較短,在多讀幾遍課文后,大多數學生能夠背誦出來,讓學生集體背誦、展示背誦,這樣長期做下去,學生們就能把書本中的好詞佳句運用到自己說話中去,表達就會更連貫、更完美。還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讓學生自由說一段話,把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和想說的話說出來,堅持訓練就會定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二年級的教材中有許多插圖,利用這些直觀、色彩豐富的圖畫可以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教學《小蝸牛》一課時,先學生看圖,再讓學生利用根據插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話說說圖中的景象。然后再朗讀課文,把自己的表達和課文中的表達進行對比,發現課文中生動表達的詞語,還可以讓學生把課文中出現的優美詞句收集到自己的積累本上,這樣日積月累下去,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說話訓練光靠課堂上的閱讀肯定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與課外閱讀相結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童話書、繪本故事等,教師可以通過詩歌誦讀、講故事比賽、猜迷語等活動展示學生的表達能力,這樣學生既吸收了書籍中的書面語言,擴大了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
三、多讀多練,循序漸進,提高閱讀效率
由于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水平有限,朗讀時容易出現唱讀、頓讀的現象。作為教師不可操之過急,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急于求成,但要狠抓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即用小手指讀,讀到那兒指到那兒,眼睛跟著字“跑”,做到字字音準,句句通順。在學生朗讀時,教師要加強巡視,及時加以糾正。此外,也要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讀課外書的習慣,允許學生帶喜歡的書到學校里和同伴一起讀,鼓勵學生每天回家讀十五分鐘到半個小時的課外書,經常組織同學交流,愛看的書,使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鞏固生字,發展語言,做到識字、閱讀、發展語言三促進。一年級的小學生在學習漢語拼音前有的學生的識字量完全可以朗讀小短文了,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朗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聲情并茂的范讀,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然后抓住關鍵詞讓學生理解文字背后的表達,鼓勵學生有聲有色地讀,有滋有味地讀。在朗讀時,要指導學生按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不同的正確的停頓。通過多讀多練,提升學生的朗讀效率。
四、姿勢正確,筆順正確,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寫”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主要指“書寫”。教師應十分重視學生的書寫坐姿、握筆方法,隨時糾正不正確的學生,而不能放任自流,有了正確的寫字姿勢,不僅有利于寫好字,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在書寫教學一開始,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按照規范筆順書寫,要教好每一個筆畫的正確寫法,讓學生打下扎實的基本功,橫要平,豎要直,撇出尖,捺出腳,教會學生觀察關鍵筆畫的位置,同時注意提醒學生寫字大小適中,做到“一看二寫三對照”,保持紙面整潔,逐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的習慣。
知識的缺陷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補上來,而學習習慣的養成卻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一個學生如果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將是自然、流暢的,將會事半功倍;相反,如果一個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事倍功半。讓我們從“習慣”入手,從低年級抓起,教會學生學習,必將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