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麗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休閑體育已經慢慢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扮演的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為了更加深入透徹地了解休閑體育,也為了使其未來的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本文首先通過研究休閑體育的發展歷程,從而根據其特點分析其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所在,最終探討出其未來的發展取向。
關鍵詞 休閑體育 自身存在價值 社會文明程度
一、休閑體育的演進歷程
(一)農耕文明時期是休閑體育的萌芽時期。當人類進入農業文明時期,一方面由于提高了生產力之后,逐漸有了空閑時間。另一方面,由于農業文明的進步,人們逐漸懂得根據季節和時令進行農作。這樣一來,在農忙過后人們便擁有了較多的空閑時間。
(二)工業文明時期是休閑體育得以興起的時期。英國的工業革命之后,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的提高,工人階層開始加入到社會群體中。作為一種新興的社會力量,工人階層開始通過不斷的努力來爭取自己的權利,包括建立合適的“工時制度”。這樣一來,工作與休閑就有了明顯的界限,也就使得休閑體育的興起有了可能。另外,一些國家為了減少街頭少年的犯罪率,而建設大量供其利用的休閑場所和體育設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休閑體育的興起。
(三)新時代中人們對待休閑體育觀念的轉變。現在是信息文明的時代,人們對于休閑體育的理解與認知與之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并將其當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休閑體育自身的特點
(一)參與主體的自主性。人們參與休閑體育是在自己的自由時間內完全自主性的,不受任何人控制的行為。在選擇體育活動方式時也完全憑自己的興趣選擇,并且可以自由更換。
(二)活動方式的娛樂性。人們往往都是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休閑體育活動。如果一項體育形式內容非常單調,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不到其帶來的愉悅,就會漸漸將其拋棄,并最終被淘汰。
(三)活動強度的適度性。人們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來參與不同強度的體育活動,往往是為了強健身體和愉悅心情而并非單純以競技來分出勝負為目的。
(四)活動形式的多樣性。休閑體育活動一般形式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喜好的人們都可以找到一種自己喜歡的活動方式。除此之外,人們進行休閑體育的場所也是多種多樣,公園、街頭、廣場都可以,而并不是僅僅局限于體育館。
三、休閑體育的社會意義
(一)強身健體,有利于身心健康。現代人們生活節奏較快,工作壓力也較大。工作中的壓力往往使人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的心情,這不僅使人們精神經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還容易產生生理失衡引發身體疾病的出現。經常參加休閑體育,一方面,可以使人高度緊張的大腦得到放松,另一方面,也使人們的身體得到鍛煉,增加免疫力。
(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眾所周知,顧拜旦之所以倡導建立奧林匹克運動會,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用體育競技的方式來代替本不應該出現的戰爭,這對維護整個世界的和平都有著重大意義。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參與休閑體育也是一種社交方式,它可以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交流。經常參與體育活動還可以使人的性格變得更加開朗,從而減少社會極端行為的出現。
(三)合理利用時間,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由于生產力的提高,現在人們花費過多時間在一些電子產品上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飲食與作息的不規律再加上平時又不參加鍛煉,很容易誘發身體疾病的出現。如果人們都能夠拿出工作之余的時間來參加體育活動必定會大大降低疾病的突發率。
(四)拉動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發展。休閑體育的興起可以帶動一個行業鏈的發展,倘若人們在工作之余都不再把自己關在家里,而是走出來參與各種休閑娛樂活動。那么必定會極大增加休閑體育方面的消費。人們參與體育活動所需要的器材和設施都得通過一定的消費來獲得,體育經濟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一來,既提高了國民綜合體質,又促進了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
四、休閑體育未來的發展取向
(一)休閑體育的發展將是衡量未來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生活方式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精神文明良性發展。如果一個國家只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略精神文化層面,那么注定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只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在人們精神層面不斷注入活力,才能實現最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休閑體育成為人們追求自身生存價值的重要體現方式。現代人們享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成果,同時也被卷入了物欲的漩渦。人們在追求快感的同時往往忽視身體機能的真正需求,怎樣擺脫科技弊端帶來的困擾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休閑體育可以使人更加貼近自然,回歸對健康積極生活的追求。所以,休閑體育成為人們追求自身存在價值的重要方式。
五、小結
休閑體育不僅有利于促進個人身心健康,還有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意義影響深遠。我國若要真正實現社會注意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休閑體育事業。這樣既可以將人民的生活方式向健康方向做積極的引導,也可以為整個國家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血液。
參考文獻:
[1] 張雅云.體育與健康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群眾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