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栩
(哈爾濱市藝術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摘 要:適者生存,適用于一切有形生命和無形生命的延續、發展與壯大,戲劇也不例外。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腳步的向前邁進,改革開放的程度也不斷深入。國門打開之后,新的經濟思想、新的經營理念、新的經商手段,不斷地挑戰著我國固有的、僵化的經濟模式,舞臺戲劇也是如此。
關鍵詞:戲劇;話劇;《豬肉燉粉條》;思考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023-01
伴隨著計劃經濟逐漸退出中國經濟舞臺的同時,各種文化思潮也洶涌澎湃地席卷華夏大地。一時間,中國人民被禁錮多年的、近乎枯萎了的思想就像忍受了多年食不果腹的餓漢見到珍饈美味一樣,饑不擇食地饕餮攫取著眼前的盛宴。終于看到了外面世界的中國人,思緒似決堤的洪水一樣一瀉千里,再不復收。那個時候,各行各業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文化也豪不例外地受到外來思想的強烈沖擊。
“三中全會”的一聲驚雷,使干涸了多年的中國文化大地,盡情地吸允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甘露和酸雨。這時,我國的戲劇工作者,在瞠目于國外的電影、電視、戲劇及文學作品之余,竟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等他們終于明白了不能就此等死這個道理之后,才恍然大悟、才如夢初醒、才如魂復歸,并振臂高呼要振興戲劇。從那以后,中國戲劇好似留下了后遺癥的中風患者,一步三晃地走到現在,也不見有康復的跡象。這期間,據我所知,全國除個別省份的個別地方劇種有座無虛席的現象之外,其余全部都是短暫的熱烈場面。說到這兒,我不禁要問,到底什么是振興?我們的戲劇到底能不能振興?到底要不要振興?到底是誰要它振興?如果能振興,我們要怎樣振興?對于從事戲劇工作三十多年的我來說,看了話劇《豬肉燉粉條》之后,不由自主地想起這些已擱置多年的提法和口號。腦海里更有一句似乎揮之不去、抹之不掉的詞兒在不斷撞擊著,那就是“適者生存”。是呀,適者生存。做人如此、戲劇如此、觀念也是如此。這里的“適”,我以為要適合于時代,要適合于我們身處的社會,要適合于我們整個社會的大環境,要適合于這個大環境下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更要適合于在這一時代、這一環境、這一背景里生活和奮斗著的人們的欣賞習慣與文化品位。而話劇《豬肉燉粉條》在一定程度上自覺或不自覺地就迎合了以上的要求。首先,讓我們品味一下該劇的語言。
《豬》劇的語言是現代的,是今天的人們天天講到且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的流行語言。這樣的語言聽起來親切入耳,講起來熟悉順嘴兒;其次,讓我們看看它的風格。該劇的風格雖說有點兒鬧劇的成分,但仍然不缺少清新和淡雅的元素,更有許多快樂的因子夾雜其中;再次,讓我們認真地來探討一下該劇的用人機制。
假如說我們的戲劇還能夠振興的話,那我們對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該劇啟用了一個在演出當地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不說他家喻戶曉,起碼受到廣大中青年,特別是青年朋友們喜愛和追崇的一名廣播電臺娛樂節目的主持人加盟其中。僅此一點,就大大提高了該劇的“收視率”。其實,啟用已經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演員來參加舞臺劇的演出,《豬》劇并不是首創。早在若干年以前,就有人做過這種事,也出現過因一睹明星的風采而一票難求的熱烈場面。后來,不知是明星們厭倦了常演常新的舞臺形象,還是接拍影視對他們更具有魅力;是貧困的劇團支付不起他們高昂的出場費用,抑或是明星們習慣了鏡頭前的表演,而面對臺下眾多的目光他們忘卻了怎樣舉手、怎樣投足。
總之,這樣的戲劇在熱鬧了一陣之后便銷聲匿跡了。如果我們把戲劇演出比作股市的話,那么明星們的參與,無疑帶動了股市大盤的漲幅。一路飄紅的版面兒,使大小投資者都躊躇滿志、喜笑顏開。而隨著明星們的退出,戲劇演出的股市又泛綠下跌,這種局面使廣大股民對股市喪失了參與的信心和投資的興趣。如果說忽冷忽熱的股市,讓股民失去了投資的愿望。那么忽冷忽熱的演出,使觀眾漸遠了他們參與的熱情。
在這樣的境況下,除了我們的演出形式要與時俱進,我們的創作觀念是不是也要與時俱進呢?回答是肯定的。一切創作技巧和創作規律都是人制定的且由人來執行的。而一切由人執行的東西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你的劇本再符合創作規律、技巧再高超,沒有觀眾的參與那也只是文學作品而不是完整的戲劇。所以,我們要了解觀眾的口味,精選原料,然后烹飪制作出精美的菜肴以饗觀眾。有良心的廚師在烹調過程中是絕不會加入些許有毒有害物質的,這是他們的道德操守和職業底線。劇作家也是如此,這是我們戲劇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艱巨任務。
前面我把近二十年的戲劇比作中風病人,我心里想但嘴上不敢說振興他,能復興足矣。因為講到振興,似乎有亢奮和雄起的意思,那對中風患者來說太強人所難。
我們不要指望他能夠恢復到中風以前的那種健康狀態,更不要指望他能夠像從前一樣健碩。那是不可能的,也是違背客觀規律的。我倒是希望他能自理就好,各個部位不喪失最基本的功能就好。至于別的,都是愿望和想法了。還是那句話,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