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卿+楊秋月
摘 要:愛國主義和平民化職教理念是黃炎培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思想根基。黃炎培以“天下興亡我有責”、“一寸光陰全為民,一分精神全為國”的崇高追求和“責在人先,利居眾后”的高尚情懷,一生為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社會和諧和人民幸福而奮斗。他通過國內外實地考察,秉承“燈亮一盞、光灑成片”的堅定信念,提出恤民性的職業教育主張、解民憂的職業教育理念、重民生的職業教育模式,主張打造技能強國、重視手腦并用、發展農村職教,倡導以職業教育改善平民生活。
關鍵詞:黃炎培;平民化;職業教育;思想
作者簡介:李夢卿(1969-),安徽滁州人,湖北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院長,湖北職業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政策、比較職業教育;楊秋月(1994-),安徽滁州人,湖北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比較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湖北省中華職業教育社2017年度重點規劃課題“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研究”(編號:HBZJ2017001),主持人:李夢卿。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9-0086-06
1917年5月6日“中華職業教育社”創立,次年“中華職業學?!眲撛O。職業教育服務平民、服務社會是黃炎培倡導并推進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深刻認識到職業教育要走“平民化”道路,只有著眼于平民之生計、提高平民之素養、尊重平民之個性、注重平民之實踐,才能有利于顧全民眾的利益,實現職業教育的價值。
一、恤民性的職業教育主張:有教無類 崇尚技能 強國富民
(一)以職業教育感召平民有業樂業、有教無類
黃炎培出身于貧苦知識分子家庭,家道中落,早年失去雙親,從小受到封建教育熏陶,從儒家學說中汲取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仁民愛物思想。黃炎培的青少年時期正值我國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黃炎培也把行動付諸于挽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勞苦大眾身上。黃炎培認識到“教育的重心應在下,要真正為大多數勞苦民眾服務”。他提出“辦職業教育,須下三大決心,其第一大決心就是須下決心為大多數平民謀幸福”,在他的職業教育理論和實踐中時刻體現出職業教育為平民服務的思想。黃炎培說:“吾思想,吾行為,都歸宿于一點,即如何造福于民眾是也”。他認為苦難不過是我們人生的一道門檻而已,跨過去了,便是門,跨不過去,才是檻,要堅定不移地為人民謀安定、謀尊嚴、謀幸福。黃炎培認為:“如果辦職業教育而不知著眼在大多數平民身上,他的教育,無有是處,即辦職業教育,亦無有是處”[1]。中國傳統學校教育有關平民生活方面,不僅沒有收到績效、造福于平民,還在一定程度上毒害了平民思想。因此,黃炎培主張創辦具有平民性質的職業學校,要使平民有業,使平民樂業。他認為學校的基本設施建設要貼近平民生活,要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相一致,否則將與職業教育宗旨漸行漸遠。黃炎培反對“人上人”的傳統教育,努力踐行“有教無類”的教育實踐。他說,“我們看我們的學校,都是平民以上的教育,而大多數的平民猶無教育之可言,這實在可惜,實在可憐”,因此,他認為“職業教育宜從平民社會入手”,職業教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應滿足中下層勞動人民對教育權利與機會平等的迫切需求。在黃炎培看來,辦職業教育必須依靠民眾團結合作的力量,激發民眾的智慧才能創造活力,才是實現職業教育目的的現實力量。黃炎培認為“要解決一切平民問題,定要從職業教育上著手”,職業教育為民眾而生,也依民眾而活。他不畏艱辛,著眼于社會底層,帶領職教社成員一起走進平民生活的各個鎮、鄉村考察,為勞動大眾開辦適合的職業教育。為流浪兒童舉辦貧兒職業教育;為殘破凋敝的鄉村進行“農村改進試驗”,舉辦農村職業教育;為貧民婦女舉辦“家庭工藝教育和女子職業教育”。他認為,只有把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民族的獨立和自由、國家的民主和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職業教育平民化才夠落到實處。黃炎培所倡導的職業教育印證了孔子“人人可學,人人可行之學”的觀念,是“可學、可教、善學、樂教”傳統教育觀的傳承和升華。
(二)以職業教育影響平民轉變觀念、崇尚技能
黃炎培早年深受《天演論》影響,將“天演之道”應用于教育社會功用的認識之中。通過在江蘇從事實際教育工作的體驗,感受到科舉制度雖被廢除了,但封建教育脫離學生生活、遠離社會實際的弊病仍深深束縛著新式教育的發展,于是提出“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的主張,致力于普通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他說:“余之所謂實用主義,并非不使之知,但使之行;并非專授法式,而不授原理。不過所施之教育,必令受之者一切于應用,可見諸實行,即間授以理論,必以實事、實物為依據”[2]。旨在使受教育者“于已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為適宜之應付”,予人謀生技能。他在1913年發表的《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中說:“今之學子,往往受學校教育之歲月愈深,其厭苦家庭鄙薄社會之思想愈烈,捍格之情狀亦愈者,而其在家庭社會間所謂道德身體技能知識,所得于學校教育堪以實地應用處,亦碌碌無以自見。”國內外廣泛的教育考察,使黃炎培認識到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教育的問題,必須尋找一種新的教育形式,“打破平面的教育,而為實體的教育”,“漸改文字的教育,而為實物的教育”,融教育與職業為一體。他認為傳統教育一向高踞社會之上,所謂教育只不過是書本“知識”的傳授與攝取,很少關涉現實社會的國計與民生,是一種“撇開衣食而講學問”的教育。黃炎培主張學校要加強職業教育。他說:“就抽象言,則教育不實用之害中之;而就具體而言,則職業教育之缺乏,為其直接感受苦痛處?!彼岢?,僅僅實施實用主義教育,還不足以支撐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上立足,要實施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直接謀生之術”,要能“授人以知識、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能給學生“以生活上應有之學識與切要之技能,使出校后便能謀生”。1917年,黃炎培“奔走南北,聯合同志”,倡議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其目的就是為“推廣及改良職業教育,改良普通教育,輔助職業之改造”,并創辦職業教育機構,出版《教育與職業》雜志以及有關職業教育類的各種書籍等。20世紀20年代初,在黃炎培及職教社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近代職業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據有關資料統計,1918年,全國職業學校僅531所,到1921年就增至719所,1922年達到1209所。黃炎培提出實施的職業教育理念和采取的措施,不僅是一種直接地對傳統教育的批判和革新,更有利于促使教育與社會相聯系,以達到為學生謀生、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目的,頗有成效。
(三)以職業教育啟迪平民開啟智慧、強國富民
1901年,黃炎培就讀南洋公學特班期間,中文總教習是蔡元培,深受其教育思想的啟發,立志要為“教育救國”做貢獻。那時“受著了‘教育救國新學說的影響而形成一種發展教育、開發民智的思想觀念,看看國事,已經糟到不可收拾;看看百姓,大家還睡在鼓里”[3],民智未啟。他認為要救中國,只有到處辦學堂,才能喚醒民眾,自立自強,實現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理想。1903年,黃炎培擔任由川沙觀瀾書院改名為新式川沙小學堂的校長,親自授課且不領薪水。他每個星期都會舉辦公開演講會,宣講涉及列強侵略的兇殘,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和對國家前途的憂慮等內容。1906年,黃炎培創辦浦東中學,專心從教,全力辦學。他號召教師在每周規定的時間,“各肩小黑板,分向附近各村落,召集男女老幼,從識字講到國家情況,國民責任,教得六里橋一帶人心興奮起來”[4]。黃炎培先后創辦并主持了川沙小學堂、開群女學、廣明師范講習所等新式學堂。發起或參與發起了川沙學務公會、江蘇省教育會等。黃炎培積極從事教育改革活動,為掃除愚昧、開啟民智取得了良好效果。黃炎培欲“尋病源也”,對國內各省教育進行實地考察,并借參加游美實業團之機,舉足遠涉重洋,游美考察“特殊力學”,深受刺激和感染,他說:“語以抽象的實用教育,不若語以具體的職業教育之警心動目”[5]。考慮到各國之間文化背景和社會性質的差異性,次年,他又一次踏上“特殊力學”的考察之旅,選擇與我國人物同種,民俗相通,民情相近的日本作為考察點。黃炎培看到了職業教育在日本獲得的成效,相當程度上得力于職業教育,甚至日本“今后之富國政策,將取徑于職業教育”。在菲律賓,黃炎培更加切實地看到了職業教育的收益,認為菲律賓能從一個殖民地國家不到十年而改觀,“市無游民,道無行乞,國多藏富之源,民有樂生之感”,無不出自職業教育之賜。黃炎培認識到任何教育皆須含職業教育之意味,使受教育者既能為個人生活謀得生計,又能為社會進步創造利益。黃炎培將其概括為“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通過職業教育來溝通教育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聯系,使“教育與經濟相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在當時或是現在,都無疑是一種具有國家思想和世界眼光的智慧。
二、解民憂的職業教育理念:生計為重 尊重個性 手腦并用
(一)倡導生計為重,安定平民生活
早在職業教育思想處于萌芽狀態之時,黃炎培就認識到傳統教育并沒有增加平民的生活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傳統教育沒有從生計問題著手,忽視平民對生活所必要的技能和知識攝取的渴望。黃炎培認為:“中國現實之教育,決無解決生計問題之希望;中國現時之教育,不惟不能解決生計問題,且將重予關于解決生計問題之莫大障礙?!秉S炎培將職業教育之“要旨”概括為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等幾方面。對此黃炎培指出:“吾人在世之目的與天賦之責任,其決非僅為個人生活明矣。雖然,茍并個人生活之力而不具,而尚與言精神事業乎?而尚與言社會事業乎?”[6]這就說明,一個人如果連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備,也不能滿足自己基本的生活條件,那么所謂的為國家貢獻、為社會服務、為人民謀利等,都猶如“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黃炎培所倡導之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之效能,非止為個人謀生活,而個人固明明藉以得生活者”。職業教育能給予自身獲得生計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受教者為社會服務、造福他人的能力。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問題,離社會無教育,欲定所施為何種教育,必察所處為何種之社會。黃炎培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黃炎培一再強調推行“職業教育是以社會需要為前提”,“辦理職業教育,必須注意時代趨勢應走之途徑,社會需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職業學校,另外還須注意需要之份量,不使其供過于求為宜?!秉S炎培十分重視教育適宜于社會需要,提出職業教育“社會化”辦學方針,并將這種教育的“社會化”視為職業教育機關“惟一的生命”。其所倡導的職業教育“社會化”涉及職業學校辦學宗旨、培養目標、教學原則、專業設置、辦學組織、辦學形式等,都需要與社會溝通,適應社會發展和需要。黃炎培之所以將“社會化”辦學方針涵蓋職業教育眾多方面,是因為黃炎培通過國內外實地考察,認識到職業教育較之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與社會生活聯系更為緊密,學生能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為未來提供安定的生活。
(二)倡導尊重個性,堅持立德樹人
黃炎培將“謀個性之發展”置于職業教育目的的首要地位,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黃炎培承襲儒家“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欲使職業教育成為人人都樂于接受的教育,還需十分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另一方面,黃炎培所倡導的職業教育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教育扼殺學生個性發展所引發的弊端基礎上提出來的。黃炎培主張:“人們大都有天賦的個性與特長,而興趣做他的先導,一經啟發著,很可能盡量地發揮出來”,而職業教育“求工作效能的增進與工作者天性、天才的認識與浚發,進而與其工作合適”,尊重學生意愿,將學生本來之天賦、興趣與所學專業相匹配,使學生在校所學的技能,畢業后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因而,職業教育不僅能傳授學生某項技能,對發展人的個性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黃炎培還指出,“教育專屬個人而忽略社會,與僅顧社會而忘卻個人,是一樣錯誤的。一個社會,人人有職業,有與其個性相適應之職業,則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會無有不發達者,要做到人人得事,事事得人,則辦職業教育者,必須注意于個性之發展?!盵7]黃炎培一直堅持“僅教學生職業,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便會“把一種很好的教育變成機械的教育,沒有自動的習慣和共同生活的修養。這種教育頂好的結果,不過造成一種改良的藝徒,決不能成為良善的公民”。[8]也就是說,社會所需的是職業技能與職業道德并重的職業教育人才,職術技能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黃炎培提出職業學校教學應注重職業道德教育,尤其要在實習教學中培養學生職業責任感,在團隊練習任務中不僅要有合作意識,更要樹立嚴格的組織紀律觀念,強化學生遵從職業操守的能力,提高職業技能。黃炎培不僅強調學生需要掌握一技之長,且更加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在職業學校辦學過程中,一方面,提出了以生計為重,最終達到“使無業者有業”的目標,使學生畢業后都能有份工作,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另一方面,主張“敬業樂群”、“勞工神圣”、“人格教育”的職業道德教育,期望人人都能夠尊重職業、熱愛職業,對待自己的職業有責任心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逐漸達到“有業者樂業”的境界。職業教育不僅培養民眾的生計能力,更是一種為民眾提供德、智、體、美和勞動技術方面的全面教育。
(三)倡導手腦并用,力行做學合一
“手腦并用”在黃炎培所倡導的諸多職業教育教學方法中,是最基本、最具體,也最能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一種方法。正如黃炎培所言:“世界文明是人類手和腦兩部分聯合產生出來的”,因此,必須把“讀書和動手”結合起來?!奥殬I教育應是‘做學合一,理論與實習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如只注重書本知識而不去實地參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職業教育目的乃在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欲達到此種境地,須手腦并用。”[9]“手腦并用”原則的提出與實施,既是因為黃炎培認識到辦職業教育應遵循職業教育自身教學規律,又是以緩解當時“職業教育之礁”為目的。對當時職業教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黃炎培通過大量的社會實地調研和親身教育實踐所提出“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的教育原則,強調在人才培養和教學內容上注重實用和技能的掌握,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上倡導雙手萬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符合職業教育特性,是根據人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提出合適的職業教育的基本教學原則。“手腦聯合訓練,確是人類生活教育上最基本的工夫”,且“手腦聯合訓練,適合青年期身心發展的自然要求”[10]。職業教育較之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職業教育能向受教育者傳授一技之長,既能夠為己謀生,又達到為群服務的效用。所以,職業教育的教學,必須注重“一面做,一面學;從做里求學,從隨時隨地的工作中間,求得系統的知能?!贝送猓S炎培還嚴厲地指出了手腦分離的教育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不僅使學生積下愿“以拋耗久長之歲月,專在文字、書本上用功”的教育習性,長此以往,造成中國缺少實用型人才,人民生活貧困,整個民族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后來,黃炎培將“非以職業為賤,即以職業為苦”的心理概括為“職業教育之礁”。他認為,受職業教育者,非真對于職業抱有最高之信仰而來也。來學時既無就職之誠,學成后更安有樂業之日?此無形之礁,伏于青年腦海中,欲職業教育推行無阻,得乎?為此,黃炎培說:“人生必須服務,求學非以自娛。無論受教育至若何高度總以其所學能應用社會、造福人群為貴。彼不務應用而專讀書,無有是處”[11]。自“手腦并用”教學原則提出后,黃炎培在辦學實踐中每個環節都力圖達到理論聯系實踐,例如課程設置上,要求理論課與實習課時數各占一半,生徒半日授課,半日工作,務期各種技能達于熟練;在教材的編制上,注重實踐性;在教師的選擇上,要求教學既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有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通過這些措施,體現“手腦并用”、“做學合一”,培養實用人才。自是而后,手腦并用、做學合一教學原則在中華職業學校的實踐教學中得以貫徹、實施并推廣,促進職業教育獲得長足發展。
三、重民生的職業教育模式:需求導向 劃區施教 富教合一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行教產聯合
20年代中后期,黃炎培總結職業教育發展經驗,主張辦職業教育必須聯絡和溝通所有教育界和職業界,參與全社會的活動和發展,更多地探尋了職業教育外部環境的適應問題。他認為:“只從職業學校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教育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并通過對國外職業教育的實地考察,尤其是職業教育設施日有添增、進步教育運動迅猛推進的美國,給予黃炎培印象最為深刻:“其教科課程,處處與生活關系;校內設施,處處與社會聯絡?!彪S后,黃炎培提出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應做到“設什么科,要看看職業界的需要;定什么課程,用什么教材,要問問職業界的意見;就是訓練學生,也要體察職業界的習慣;有時聘請教員,還要利用職業界的人才?!盵12]也就是說,我們在辦學實踐上要依靠社會力量,在招生規模、專業設置、辦學形式以及教學方法等不同方面因地制宜,貼近人民需求,堅持走群眾路線。黃炎培認為,教育與職業的溝通是興辦職業教育的重要基礎。他提出,“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的溝通和聯絡”。這是職業教育的核心,也是辦學方針的體現。“職業學校的基礎,是完全筑于社會的需要上”。職業教育“從其本質說來,就是社會性;從其作用說來,就是社會化。”而“社會是整個的。不和別部分聯絡,這部分休想辦得好;別部分沒有辦好,這部分很難辦好的”[13]。因此,黃炎培提出“溝通教育與職業”,辦適合社會需要的職業教育,才是學校與社會的真正出路,才能贏得社會各界的信任與支持。他提出,“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須分一部分精神,參加全社會的運動。”黃炎培認為,參與職業教育實踐活動,要積極主動為職業教育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他說,職業教育應具有開放性和科學性,向社會開放,教育對象實現“最大多數平民”之所有,教育內容隨社會發展有所、修訂、完善和創新。而解決職業教育問題的方式方法,又可根據教育的具體內容而定:“關于物質的問題,皆將用科學解決;關于人事的問題,皆將用科學方法解決;而教育不啻為擴大科學運動的先聲?!盵14]黃炎培主張加強教育與職業、學校與社會的緊密聯系,“把教育與實業聯為一體,一方安插人才,解決生計;一方即是開發地方產業”[15]。
(二)以地方資源為依托,實施劃區施教
黃炎培是最早提出實施農村教育的教育家之一。“劃區施教”的農村改進舉措是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具體實施平民教育的成功案例。1925年,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山西召開第四屆年會,黃炎培就提出了劃區試辦鄉村職業教育的主張。隨后職教社又提出了《試驗農村改進計劃》,列舉了21項農村改進事業,奠定了職教社農村改進的基本思想[16]。黃炎培提議,“劃區施教”的宗旨應是“劃定區域,按計劃試驗,期以教育之力,改進農村生活,實現鄉村自治?!笔冀K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以單個區域為單位,改革農村職業教育為立足點,按照試驗計劃,因地制宜,順應農民發展心理。在試驗時,要充分利用好當地的人力、物力、經費資源,爭取做到“兩者雖不免給以相當的助力,但終以試驗期滿后能有當地的人才、當地的經費為宜,到移交后不至于無法維持,戛然中止,以達到純粹自治的目的。”黃炎培認為,“利之所在,民盡趨之”。同年,黃炎培在山西興辦農村職業教育時,提出“劃區施教”的改善措施,以區域為中心,兼顧地區經濟、衛生、交通等現實性的問題,統籌處理。他指出“鄉村職業教育之設施,不宜以職業教育為限……就交通較便的地方,劃定一村或聯合數村……如何可使年長失學者,得補習知能之機會……凡此種種,先設一中心教育機關,就其固有之自治組織,用其當地之人力,量其財力……用必以當地負擔為原則?!盵17]黃炎培“劃區施教”的這種舉措,充分體現出尊重各區域間的差異,求同存異,拓展職業教育,讓農村教育回歸農村生活,喚醒民眾意識的職業教育思想。在農村職業教育實踐辦學過程中,黃炎培十分注重農民開展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切實考慮農村的現實生產狀況、生活條件、基礎設施建設,決定農村區域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實習實訓場所等具體安排。1926年,黃炎培為徐公橋試驗區擬定了關于綜合改進的計劃,主要涉及改良農事,增進工藝技能;推行義務教育,施行補習教育,指導學生升學或就業,設立職業教育機關,建立圖書館;提倡體育,普及衛生常識,創設公共醫藥所,組建保衛團,提倡修治道路;培養村民的自治能力、宗教觀念和正確的人生觀等。黃炎培這種“劃區”思想,是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和對實施職業教育有利資源的實地考察下,有利于就地取材,人才可以實地聘用,費用也由當地籌措,幫助農村培養技能型人才,這是一種在農村經濟和人力、物力資源尚不發達的前提下,農村職業教育依靠農村力量,實行村民自治的較好方式。
(三)以技能培養為路徑,倡行富教合一
20世紀早中期的中國農村面臨物質匱乏和精神貧瘠的雙重窘境,嚴重制約著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時的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80%-90%,黃炎培深刻地認識到農村經濟的不發達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農民生活條件與文化素質的提高,是推進國家繁榮富強的必經之路。他認為中國農村存在著四種現象:一窮、二愚、三弱、四散,而“窮”是最主要的,由“窮”導致了“愚、弱、散”。因此,農村職業教育要以幫助農民致富為前提。職教社成員江問漁在《富教合一主義》中指出:“今日農民的一切病象,皆是從一個窮字出發,則治病之要,當然要讓他富,而于教他致富之際,施以適當教育,便是最良好的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把農村經濟和農村教育聯合起來,打成一片,隨富隨教,即富即教”。針對農村當時狀況,黃炎培明確提出了“先富后教”的口號,要實現強國夢,必須重視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實施“鄉村改造”工程。在1929年,職教社提出了“富教合一”的思想,且進一步發展為“富、政、教合一”的教育理念,作為改進農村的發展路徑。黃炎培以改善農民基本生活問題為核心,提出的“富教合一”農村教育思想,極其符合當時農民的迫切需求,獲得了農民的支持與擁護。教育與經濟是相互促進的,“教”可以促“富”,“富”可以促“教”。他認為通過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將農民的素質和能力提高了,引導和帶動農民主動脫貧致富,扶貧工作才會有成效。農民富裕了,國家和社會才能和諧發展。黃炎培以解決農民生計問題為第一要務,把發展農村生產和農村經濟放在突出位置,根據農村當地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激發農民學習興趣。同時,開展這些形式的教育要遵循兩條原則:一是萬萬不可妨害農民的農作實踐,二是所授予的知識,必須完全切合農民生活上的應用[18]。這種為農民著想,為農民謀利益的行為,激發了農民學習的動力,學習效果非常明顯,也推動了農民致富步伐的加快,朝著黃炎培所期望的“隨富隨教、即富即教”的目標靠近。
黃炎培踐行“為國分憂,為民效力”的理念舉辦職業教育,幫助人們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就業本領,實現脫貧致富。黃炎培以他滿腔熱情點燃貧苦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始終把救國救民,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奮斗目標;把推動民生幸福、服務社會作為努力方向;把發展職業教育、滿足人人就業作為重要任務,為促進經濟發展、增進社會和諧、實現共同富裕做出了重要貢獻。黃炎培在實踐中不斷因地制宜地發展職業教育,力求“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滿懷使百姓生活安定富足的平民化的情懷。
參考文獻:
[1][6][15]中華職業教育社編.黃炎培教育文集卷2[Z].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446,491,127.
[2][5][8]中華職業教育社編.黃炎培教育文集卷1[Z].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122,163,45.
[3]李華興.民國教育史[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7.
[4]黃炎培.八十年來[M].北京:中國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
[7][9][11]中華職業教育社編.黃炎培教育文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263,263,327.
[10]王曉東.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4.
[12][14][17]中華職業教育社編.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67,167,173.
[13]李世宏.論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職教論壇,2005(5):62.
[16]黃炎培.從六年半的徐公橋得到改進鄉村的小小經驗[J].教育雜志第24卷,第2號.
[18]陳雙華.試論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扶貧——黃炎培“先富后教”、“富—教—治”農村教育思想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1):28.
責任編輯 宋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