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愛芬 付香萍
【摘要】隨著中醫藥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英語教學中中國本土文化的輸入是當前中醫藥院校英語教學的迫切要求。本研究歸納總結出大學英語課堂中中國本土文化意識輸入缺失的現狀問題,探討其必要性并提出了中國本土文化輸入的策略方法。
【關鍵詞】中國本土文化 中醫藥院校 英語教學 輸入研究
在人類思維和交際過程中語言是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并對文化傳承起著重要作用。語言教學的本質是文化教學。在我國高校外語界也普遍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有必要加入文化教學,如果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文化意識的缺失會直接影響語言的學習和教學效果。
一、中國本土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缺失的現狀
雖然通過語言教學者和研究者的努力,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已有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現狀問題,主要體現于以下幾方面:
1.高校英語教學中普遍重目標語文化而輕本土文化的現象。英語國家概況、習俗等文化內容在英語教材或教學環節中隨處可見。談及英語文化,中國學生也很多都耳熟能詳,且娓娓道來。但當涉及到我國本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書法繪畫或氣功八卦時,他們卻了解甚少,即使略知一些皮毛也不會用英語準確表達,結果陷入瞠口結舌的尷尬境地。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只能進行以西方文化為主體的單向交際。
2.近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對中國本土文化輸入并未作具體明確的要求,因此各高校普遍沒有把中國本土文化教學寫進教學大綱,至多是見縫插針式地偶爾進行,未能真正意識并體現其重要地位。
3.英語教師自身的本土文化意識不強,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培養上,側重傳授目的語文化知識,忽視母語文化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母語文化知識的培養,導致學生產生“中國文化失語癥”,對英美文化認同超出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
二、中國本土文化在中醫藥院校英語教學中輸入的必要性
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語言和文化之間相互影響,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以漢語文字為先導的中國文化在國外越來越受歡迎。有研究表明漢語已成為西方國家第二外語的首選外語語種。“漢語熱”標志著已經被邊緣化的中國文化在跨文化語言交際過程中的崛起,成為中國本土文化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另外隨著中國菜肴、針灸、草藥和中國武術等傳統文化逐漸走出國門,世界各國相繼落成的“孔子學院”更是成為中國本土文化世界化、國際化的體現。中醫藥院校的英語教學要為中醫藥國際化服務,眾所周知,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有強烈的共生性和不可分割性,在中醫藥院校的英語教學中強調本土文化內涵和文化因素的保存和再現,能幫助學生在中醫藥文化傳播過程中把文化因素更準確地轉化為西方讀者能接受和理解的信息。
三、如何在中醫藥院校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本土文化的輸入
1.在教材編寫和課程設置方面增設中國文化內容。外語教材決定著外語教育的成效,同時決定著外語教育的文化傾向。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幾乎涵蓋了西方政治、文學、經濟等各方面內容,但涉及中國本土文化的篇章寥寥。因此在編寫大學英語教材時需考慮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把反映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典詩詞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文學譯文納入其中,做到融入各國文化傳統、價值觀和風俗習慣,注重中西文化并舉。也可以編寫一些英漢雙語注釋的如儒家思想、名家名言、名勝古跡等中國本土文化的閱讀教材或設置相關內容的翻譯課程,從根本上來彌補大學英語教材中傳統文化的缺失問題,體現文化的多樣性和平等性。本校部分英語教師編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醫英語聽說教程》就在此方面已做出有益的嘗試。
2.加強英語教師自身的中國本土文化修養,轉變教學觀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自身的本土文化修養以及對文化教學的正確認識決定著中國本土文化教學能否順利進行。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注意篩選文化教學的相關內容,協調統一語言知識講解和文化知識傳授,注重提高學生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實現成功的交互式跨文化交際活動。同時還需掌握一些比較文學方面的理念和原理,將語言訓練與文化教學緊密結合,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教學。從而使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語境下同類事物的不同表現形式、內涵和表達方法。另外在實際教學中,英語教師還要轉變教學理念,遵循適當的原則,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使文化雙向導入的效果達到最佳。
3.在教學方式方法和考核中融入中國本土文化的內容。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些教學方法可以進行比較有效的本土文化教學。
(1)設計一些中國本土文化知識的主題或專題,組織活動進行中國文化主題講座教學。如中國的“儒家文化”、“和文化”、“飲食文化”、“中國功夫”、“中醫藥”等典型的中國特色文化內容都可以被設計成核心主題,通過選修課程或專題講座的形式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查閱資料,課堂上展示講解,從而更深入系統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內容,了解文化和語言之間的關系,在學會語言的基礎上可以為國際交流奠定基礎。
(2)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東西方文化對比。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中很多篇章都涉及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可以根據文章涉及的內容相應地和中國文化對接及融合講解。比如在講到西方傳統節日的文章時,介紹我國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使學生能用英語完整表達這些節日的起源和風俗。在講到出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的詞匯表達時,向學生介紹我國一些典型的文化象征,如《論語》、孔子、易經等。學生在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的同時加深對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內涵的了解。
(3)在各級英語水平的考核中增加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考核,增加大學英語文化知識的考核比重。比如把英語作文題目與文化融為一體;借鑒和發揚四六級考試中翻譯內容的形式,中國文化內容設計成翻譯段落,并輔以相應地評價體系,從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
總之,中醫藥院校英語課堂教學中中國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不僅有利于提高英語學習者的民族文化意識,更能促進中醫藥國際化順利進行。因此英語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系統地、有策略地進行中國本土文化輸入,并積累文化教學的素材,最終實現語言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李韶麗.論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中國本土文化輸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1).
[3]栗亞杰.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輸入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3).
[4]江愛蓮.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國本土文化的對接和融合[J].讀與寫雜志,2015(2).
[5]徐志偉.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的中國本土文化缺失現象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9).
*本文系1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編號JC161006)和15年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改項目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彭愛芬(1972.08-),女,漢族,江西蓮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中醫英語翻譯。
付香萍(1974.12-),女,漢族,江西萍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