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萌
一、小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意義
1.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新課程改革強調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改變了傳統學習中的死記硬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可能更加熱愛學習,愿意投入到知識的海洋中,對于學習充滿興趣,享受學習的樂趣。而學生對于這種學習的積極性,能夠使得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學習質量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2.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創新,而其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改的重點任務,其落腳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習方式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也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僅影響著學生自身的學習,也影響著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優化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學習方式的策略
(一)轉變學生思想,形成師生合力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使學生迷失了自己的學習主體地位。這種模式就象演木偶戲,教師就是拉線人,學生就是木偶,你怎么拉,他就怎么動。這種低效的學習方式在新課改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造就出不少學習語文的小學生不知道“桃花真正是長什么樣的狀況”,遠遠達不到新課標所提出的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認識、理解和參與社會生活能力及培養公民思想素養的課程的目標和意義。
改變現狀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要“與時俱進”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去適應新教材,把過去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通過轉變學習方式才會有自己“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轉變”。同時,教師也要意識到只有精心設計提供給學生從事學習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貼近學生生活體驗和興趣,創設出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和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使小學課堂充滿生機,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師生角色協調,形成合力,教學效果就顯而易見。
(二)轉變教學思想,做好角色定位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很多教師上課基本是以自我表演為主,學生以教師是否講得好來評價教師的課堂質量。新課程改革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教師的能量應該更多地放在課前的設計上,設計一節能夠讓學生演得好的課。我們不再充當演員,而是要當好導演角色。為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作為導演的教師,在創設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時,不僅要考慮用各種形式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更要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素材作為情境內容,也就是將情境內容生活化。
(三)優化教學內容,樹立正確的觀點
新課標明確提出:雖不是教材中的內容,只要適合學生教材為目的,而是以開發教材、拓展教材為宗旨;學生不是以學會教材為目的,而是以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為宗旨。
要加強學習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體驗的聯系,倡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互動合作,就必須開發利用校內外一切課程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如果說以前“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那么現在教師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要努力做到“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
(四)活化教材,拓展課堂教學
由于考試的壓力和對教材功能的認識有偏差,導致我們過多地依賴教材,新教材盡管有以往教材所不能企及的許多優點:理念新,話題新,選材新,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且圖文并茂,活動形式多樣。然而無論教材有多么好,也只是專家的預設,不會完全適合每一個班級、學生或教師,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要善于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制定教學目標,然后做到“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學情,教情和校情,對教材資源做具體處理,如果學生基礎較差,教材過難、過重,可作適當刪減;如果教材內容、活動不適合學生,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進行替換、更改;如果教材的編排有些與我們的實際有距離的,在延續性和難度等方面沒有太大問題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對順序作適當的調整,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