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陽東
【摘要】對教學資源進行巧妙的融合,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是提高教學實效的有力保證。為此,筆者從“生活與品德教育融合,增強親切感”“實踐與品德教育融合,增大體驗度”“媒體與品德教育融合,增添趣味性”“學科與品德教育融合,提高實效性”這四方面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資源 融合 生活 體驗 媒體 學科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證,而課程育人是學校德育的基本路徑。作為一名班主任,一名品德老師,利用品德課程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也指出:品德課程應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但是,品德課本每一課僅僅是幾段文字和幾幅圖畫,是不能很好地達成課程育人這一目標的,因此需要有各種資源的補充,可以是生活方面的,媒體方面的,甚至是英語學科方面的,我們應清楚的認識到,其實英語學科也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里面有許多內容我們在品德教學中也是可以借用的。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改變教學理念,努力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各種資源融合起來,重建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自由地學習、感悟,促進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一、生活與品德教育融合,增強親切感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上既要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因此,教學中,我們要把教材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找準教材與學生實際的切合點,巧妙地整合教材,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目標的達成。
例如執教《我們身邊的交通事故》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到現在車輛數量之多,以及車輛越來越多會帶來怎樣的安全隱患,可以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進行這樣的問題調查:
1.你家里有摩托車嗎?
2.你家里有汽車嗎?
3.你們坐車出行看過或發生過交通事故嗎?
4.每天上學前,家人對你說得最多的是什么話?
從學生的回答中得知,幾乎所有的學生家里都有摩托車或小汽車,于是讓學生知道,正因為家家戶戶都有了交通工具,所以路上車輛就川流不息了。在學生回答了第3個問題后,讓學生說說看到交通事故時,自己的心情是怎么樣,從而讓學生明白,安全多么的重要,還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自己上學前,爸媽說的最多的話是“路上注意安全”。教師這樣巧妙的把生活中的各種資源融合后,讓學生明白交通隱患就隱藏在我們身邊,我們要時刻提高警惕,預防交通事故的發生。
又如在《書報——生活中的良師益友》的教學中,老師展示了國外、國內一些人們開展讀書活動的圖片,接著展示學生非常熟悉的本地圖書館和學校圖書室的圖片。當老師把這些熟悉的照片展示后,學生的熱情立刻高漲起來。教師課中融合這些資源,能讓學生勾起對讀書活動的快樂回憶,也加強了今后要養成讀書看報習慣的信心。
總的來說,現實生活是道德的生長點,道德知識存在于學生的生活周圍,教師只要學會采擷生活中的浪花,就能拉近書本與學生的心靈距離,產生親近感,實現情感共鳴。
二、實踐與品德教育融合,增大體驗度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這就讓我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學生不斷地在實踐活動進行真實的體驗,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才能形成。
例如教學《創造文明的環境》這課時,為了讓學生親自去感受身邊有那些不文明的現象,課前可以讓學生進行了實踐調查,然后課上讓學生匯報。
這樣的環節設計,讓學生不再是憑空的說,而是學會在體驗中獲得的事實說話,而且會說得很積極,對那些不文明行為會產生不滿,甚至鄙視,因為是他們親眼看到的,所以他們自己內心就會產生這種情感,而有了這種情感,老師已經可以不需要再用語言去提醒他們那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不可以做了,他們已經自覺主動地把道理內化為行動了。
總之,這種教學內容、教學空間的延伸,無疑給學生注入了活力,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體驗中去,讓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弦,教學效果自然好。
三、媒體與品德教育融合,增添趣味性
運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媒體素材進行教學,不僅能使教學由平面走向立體、靜態變成動態,更能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所以,把媒體素材與課堂融合起來是提高課堂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
例如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于缺水造成的嚴重后果認識不深,這就需要教者充分利用多媒體素材進行教學。為此,教者展示了多幅世界各地因為干旱缺水造成的嚴重后果的圖片:那些枯萎的禾苗、干裂的土地、渾黃的飲用水……接著播放了一段寧夏鹽池縣王樂井鄉狼洞溝村缺水狀況的視頻。視頻中有一個名叫李濤濤的小姑娘,每天都要到幾公里外的地方取水,來回要三個多小時。愛美的濤濤,連好好洗個臉都不行,因為每天洗臉的水都是一家人共用的;每天上學,濤濤只能帶半瓶子水,路上就算很渴,也不敢喝一小口……看著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濤濤的生活狀況,看著濤濤臉上流淌的淚水,學生流下了同情的淚水。就在這同情的淚水中,我讀到了學生對水資源珍貴的高度認同。
從以上的案例中我們看到,老師無需繁瑣的分析,也無需枯燥的說教,只是充分借用了大量的圖畫和視頻,便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由此可見,品德教學中媒體素材的恰當運用,對提高教學效果是有很大幫助的。
四、學科與品德教育融合,提高實效性
品德課堂教學,如果能注重學科間的融合和滲透,更能體現本課程的整體綜合性、主體參與性和強烈的現實性特點。但講到學科融合,很多人馬上會想到語文學科,但其實不能忽略的是英語學科對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因為在小學英語教材中,學生會學習到許多與品德教育有關的內容,如與感激、同情等情感態度,抱歉、關心等道德態度,問候、看病等社會文化有關的語言功能項目,這些語言材料的學習,為品德課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在品德課堂中創設一些英語對話情境,又可以幫助學生復習英語,提高學生的會話能力,一舉兩得。
因此,在品德課堂中,我們要精心組織教學活動,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語言交際場景,教學游戲和練習形式,以達到提高品德教育實效的目的。例如,在《文明之花處處開》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一些情境,采用分小組表演的形式,鼓勵學生用英語來進行演繹,但所使用的用語一定要簡單,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 !”“Sorry.”等禮貌用語,是學生學習英語最初接觸的內容,也是每一個學生都會說的最基本的對話,他們玩起來才不會太難。
又如,學生在學完“Whats wrong with you?”這個交際用語時,我們可以設計病人在醫院看病的情景,讓學生進行情景模擬練習,這樣做,既幫助學生復習了所學的英語,又幫助學生形成了關心他人,互助友愛等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而且極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創造性,從而提高了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我們看到,這樣的學科融合,使教師的教學空間和學生的思維空間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自然能為實現高效的課堂奠定有力的基礎。
總之,智慧的教學時時在提高我們的教學實效,因此,在品德教學中,我們應根據教材內容、教學條件與學生實際,融合多方資源,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品德教育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
[2]郭炳山.興趣是成就高效課堂的金鑰匙[J].中小學德育,2016(4):44.
[3]沈麗萍.生本 多元 整合——品德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效實踐的三種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