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
摘 要 在課堂教學環節中運用巧妙的方法,以便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動之于情、曉之于理的教學,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喝下”思想政治課的“飲料”,在輕松氣氛中掌握知識、接受熏陶、受到教育;使學生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巧妙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一種探索創新。政治課靠背誦和做題是學不好的,也是考不好的,主要是靠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對實際問題的思考來運用知識,提高學科水平和能力。
關鍵詞 中職學校 政治教學 效率 方法 思維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6-0104-02
一、巧妙導入,啟動思維,連貫思維
課堂教學的導入,猶如樂曲中的“引子”,戲曲中的“序幕”;起著醞釀情緒、集中精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正所謂“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在教學過程的“關節點”上,憑借一兩句“穿針引線”的話語,使整個教學過程銜接起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疑,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于“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及時給予解惑,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此,我認為“巧”題設計要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練要得當,講求效率,即要巧練。聯系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練要得當,講求效率,即要巧練。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活力和源泉之一,“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練”,力求“新”和“近”,“新”即新穎性,富有時代氣息:“近”即貼近教材、貼近學生思想和生活實際。在教學中巧妙加入“調料”,補充一點趣味性知識,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高知識的消化能力。我采用漫畫、表格、圖片等,增強幽默感、直觀性。如在哲學常識教學中,我引用“只要閉上眼睛,世界上就沒有什么懸崖”這漫畫來諷刺主觀唯心主義者,使學生在形象直觀中掌握了主觀唯心主義特征和錯誤的實質。
二、巧用語言,巧妙收尾,回味無窮
政治課的感染力離不開教師的語言力度、語言技巧和語言風采。恰到好處地運用貼切的比喻、動人的故事、感人的情節、膾灸人口的詩歌,以及適當的手勢、眼神等體態語言都能增強語言的藝術效果。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盡力營造情趣盎然、歡快愉悅的教學環境,解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疲勞,不斷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及情趣,深化課堂教學主題,使學生在美妙的情韻中,汲取知識的營養,內化為信念,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神奇效果。
新穎別致的開頭,引人入勝、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回味悠長的結尾,引人思考、給人啟迪、深化和升華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增長才干。巧設懸念,不失為結束課堂教學的一種好主法,使其“詞已盡,意未窮”。
三、學習習慣和不同的學習方法。
聽,就是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分析,聽同學的發言、爭論、辯論、質疑等。讀,包括粗讀和精讀,粗讀是快速把握課文結構、分析思路,找出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精讀是細讀重點段落,把握其中的標點符號、關聯詞、關鍵詞等,劃層次,找中心;把握原理的論述方式、論證方法,是歸納還是演繹,是怎么分析的,又怎么綜合的。想,即思考。在聽、讀的過程中,認真思考,并有意識地聯想。記,即用好“必記本”和“錯題本”。記老師、同學講的,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記受他人啟發而產生的思想火花,記自己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講,就是積極發言、質疑。如果平時每一節課都這么做了,課堂的思維含量就很大了,政治學科的能力和素質就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和提高。這比課堂利用不充分,課外去大量做題的效果要好的多。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有心、有情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就能把政治課學好,考好。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有“用”的意識和習慣,看到身邊的經濟現象、政治現象、社會現象、人際人事關系,要有意識地自覺地用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觀察和思考。
有些同學平時做作業和測驗抱無所謂的態度,漫不經心,思考不深,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不好,但他個人都覺得無所謂,因為那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但,到了大的考試,如期中期末考試乃至考試時,他很當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過多過細,往往把問題想復雜了,自然做錯的多,或者反復思考后把第一遍做對的又改錯了,分數不高。應當把平時當考時,把考時當平時,熟題生做,生題熟做,訓練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說,平時練習和測驗,要把它當作大考,認真嚴肅,心情適度緊張;大考或考試時,把它當作平時的測驗或期中期末考試,心情不要太緊張,調整到適度緊張的程度,遇到難題把它當做熟題來看待,別怕,遇到熟題,別掉以輕心,粗心大意。在老師的大計劃下有自己的小計劃小安排,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強,能根據每個階段學習情況進行調整,做到每個階段的學習很充實,學習成績整體推進。“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根深才能葉茂”,這些話都說明了掌握豐富的時政知識和課外知識的重要性。經常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高昂的學習斗志。
參考文獻: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