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敏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第一中學)
摘 要:歷史人物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歷史人物教學存在諸多的不足與缺陷。從對歷史人物教學的概念思考出發,到開展歷史人物教學的嘗試與反思,最后形成關于高中歷史人物教學的初步探討。
關鍵詞:歷史人物;教學策略;探討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歷史中的人物教學,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和對歷史課程標準的深入解讀,人物教學越來越受到專家及一線教師的重視。筆者為此進行了一些思考與嘗試。
一、厘定概念
1.歷史人物
古今中外歷史跨度幾千年,出現的人物何止萬千?那么,何為歷史人物?
《中國大百科全書》和《現代漢語詞典》都沒有對此做出明確的定義,僅在一些研究中看到了個別研究者給出的界定,如,吳剛指出:“歷史人物是指在歷史發展中有重要影響,起重大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的人物。”因此,筆者認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更充分更客觀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歷史,在歷史人物的遴選上可以不拘一格,多元開發。只要能吸引學生興趣、有助于教學任務完成、有助于教學目標達成的人物都可以利用。利用歷史人物進行教學,既能豐富教材的人物資源,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經驗習慣,從而更有利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
2.歷史人物教學
歷史人物教學是歷史教學的方式之一,是利用歷史人物來進行教學。筆者認為,在歷史教學中借助歷史人物來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一切方式方法,都可以認為是歷史人物教學。其中包括對人物生平、事跡、評價等方面的了解,同時也應有對人物內心深處的思考、性格細節的刻畫、歷史人物事跡場景的還原等。由此在學生面前展示的是有血有肉、具體到可以觸摸的歷史人物,拉近了歷史人物與學生的時空距離,從而加深學生對人物的認同感、親切感,以人文主義關懷去探究、挖掘、學習歷史人物,從而更好地促進三維目標的達成。
二、歷史人物教學策略
在歷史人物教學中,筆者做了如下的一些嘗試,歸納總結之,以求教于方家。
1.“心中的歷史人物”活動
在學期開學之初,筆者建議學生多看人物傳記,并鼓勵學生選擇一位自己欣賞的歷史人物進行了解(至少看一本書),一個月后以手抄報、論文(文章)、漫畫或課件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看法。從學生所選擇的歷史人物可以看出學生的價值取向、道德向往或理想寄托等。
2.“海上英雄”社團活動
我校的校本教育為海洋文明教育,為了配合這一主題,筆者承擔了“海上英雄”社團工作的開展。社團共22位同學,高一高二同學各半。在本學期社團開始之初,筆者把22位同學分為3組同學,分別選擇了三位在“海上”有出色表現的英雄人物進行集中研究——哥倫布、鄭和與鄭成功。在15次活動中,主要分為初步了解、深入了解、形成手抄報、編寫劇本等活動環節。
3.編導歷史人物劇
老師帶領學生開展歷史人物劇的編寫和演出。學生在飾演歷史人物和創設歷史場景的過程中設身處地地理解歷史人物。經過充分的準備,我們編導的《勇氣之旅》歷史人物劇在廣州市第五屆歷史劇創作與表演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并在廣東省博物館上演。
4.以歷史人物為線索設計教學
人教版的教材多“以事系史”,不見“人影”。因而歷史教師有責任把“事”背后的“人”給還原出來,除了在授課過程中滲透一些人物的小故事吸引學生興趣或者深化課堂外,還可以以歷史人物為線索設計教學,重組和優化教學資源,更好地還原歷史。
5.開展歷史人物照片展
對于歷史人物的了解,最直觀的方式是觀看照片,看出人物的發展歷程,同時系以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背景,綜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組織學生搜集歷史人物的照片來展覽,能起到較好的宣傳和感染作用。
6.開展歷史人物講座
教育是生活影響生命的過程。教師對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或特別重要的歷史人物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也能激起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在一些公共課或社團課中,老師可以以講座的形式與更多的學生分享,動情之處有真實情感的流露,更能喚起學生的共鳴。
通過不斷的實踐與反思,筆者渴望在歷史人物教學中有所突破,改變一味追求素質教育而無實效的“走過場”教育和一味追求高分數的應試教育,關注學生知識、能力、情感三維目標的達成情況,關注學生的終身教育,關注學生的“學”與“得”,切實地使學生成為歷史人物教學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參考文獻:
吳剛.中學歷史人物教學淺議[J].讀與寫,2008(12).
注:本文為廣東省南沙區教育科學2013年十二五規劃課題
“自主探究在高中歷史人物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編號為201306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