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漢中城固縣第一中學)
摘 要: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名著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實踐活動之一,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但目前語文教學仍未擺脫分數的束縛,名著閱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未能有效地開展,這種情況制約了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如何指導中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它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名著閱讀的重要意義;第二部分,我校學生名著閱讀現狀的調查分析;第三部分,指導學生名著閱讀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方法策略
閱讀名著汲取的是優秀的文化與品質,最能培養學生的心智。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也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文學大師巴金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使人變得更好。”這些論述都說明讀名著、讀經典是一種導向,對中學生大有裨益。
在日常教學中,我很注重名著閱讀教學,具體做法是:利用寒暑假讓學生閱讀一定量的名著篇目并寫出讀書筆記。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許多問題,例如:寫讀書筆記有抄襲現象,有的學生在課堂交流時,提前布置的內容還沒看,這都使閱讀任務無法落實。為了使閱讀活動更有效地開展,我在我所帶的班級120名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問卷調查中學生名著閱讀存在的問題
1.很多學生對課本指定的名著缺乏興趣
由于當今文化信息來源多渠道且快捷,受快餐文化的沖擊,很多學生的課余時間消磨在手機、電腦、電視機前。上網、看電子書、看動畫片是他們的最愛。至于看書,一些學生傾向看一些消遣性的書,比如:雜志、漫畫、圖片,似乎我們已經進入了讀圖時代,圖片方便快捷,刺激感官,成為閱讀的首選,純文字性的東西,備受冷落。這種全社會存在的閱讀浮躁心理,也深深影響了學生的閱讀選擇。讀名著是完成老師規定的任務,很少主動去涉獵。
2.書籍的來源困難
我校地處極偏僻的農村,受經濟條件的限制,我所帶班級擁有課本指定名著的人數不到總數的50%,大部分學生無書可讀,讓家長給買,卻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只好與他人共看一本書。市場同一本名著有很多版本,且盜版的書也很多,有的學生往往花了錢,買的書內容卻被大量刪減,使用價值大大降低,所以有的同學提出課本規定要閱讀的名著書籍能否像其他課本一樣統一配發。
3.閱讀名著的時間有限
升入高中以來,學習的科目增加,作業量也增加,寫過作業后已很疲憊,難以再抽出時間閱讀課外書,導致很多人不能按時完成當天的閱讀任務。
4.課堂交流時間倉促
每天利用上課前5分鐘交流前一天的閱讀內容,有些緊張,準備好的同學感覺意猶未盡,準備不充分的同學覺得語言還沒組織好,規定的時間已到,所以必須重新選定交流的時間。
二、名著閱讀活動開展的策略
1.不斷激發閱讀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后人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從內心產生閱讀欲望,才能使名著閱讀成為一種自覺閱讀,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采用了這些方法:(1)給學生介紹名著時,關于這部名著的作者、背景、藝術特點、人物關系以及作品取得的社會影響,介紹給學生,吊足他們的胃口,讓他們產生迫切的閱讀愿望。(2)對閱讀認真的同學,及時表揚、鼓勵,使他們自覺地為他人做好榜樣。老師激勵的語言,使學生感到親切,頓生一種成就感,也會繼續把自己該做的做好。
2.改變閱讀的方法
因為閱讀完寫讀書筆記,存在好多人抄襲范文的現象,同時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所以我要求學生以“讀”為主,以“寫”為輔。首先帶著問題走進文本,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時,先設計出導讀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在書上圈點勾畫做筆記、找答案,或寫旁批。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3.改變交流的時間和方式
每周提前布置要閱讀的任務,提出導讀問題,放在下周固定時間交流。交流的方式為:(1)問題探究:回答老師提出的導讀問題,匯報自己的閱讀情況。(2)質疑問難:提出最近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求教老師、同學。(3)體驗感悟:讀完這幾章,把你最深的閱讀感受說出來。
4.把閱讀紙質書籍與觀看影視作品相結合
很多名著都被拍成影視作品搬上熒幕,引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觀看影視作品,會使閱讀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課余時間觀看與名著閱讀有關的《百家講壇》《子午書簡》等欄目。這些電影電視集聲、光、色于一體,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這樣不僅能開闊視野,提高閱讀興趣,而且能讓學生在觀看中提高文學作品的鑒賞力。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劉永康.語文創新教育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楊建軍(1972—)男,漢,本科,一級教師,研究高中語文閱讀與寫作。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