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昌+秦福美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旦馬鄉初級中學)
摘 要:新課程改革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以來,中小學語文教學在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上有了跨越式的轉變。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仍有部分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緩慢,甚至裹足不前。而一大部分學校因學生數減少已變為小規模學校,全校都是30人以下的小班額。在此背景下,近年來,經歷反思、問卷調查、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方式,從教師結構、教學觀念轉變、教學目標定位、教學手段更新等方面對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進行了研討,發現農村中小學語文教文方式轉變存在以下困境。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教文方式
困境一:教師結構不合理,教師自身發展緩慢
部分農村學校地處偏遠、所在地人口相對較少,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國家“下山入川”等移民搬遷政策的實施,進城務工人員逐年增多,部分村組整體搬遷,學校的生源越來越少,班額大幅下降。學校小、學生少、工作和生活條件差,大多數教師,特別是剛畢業的新教師,由于各種原因都不愿到此類學校工作,加上教師數超編嚴重,城鄉教師交流難以實現,學校新教師進不來,老教師出不去,形成學校教師結構極不合理的局面。如我所在鄉鎮現有3所學校,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村校2所,共有教師58人。58人中50歲以上教師23人,占教師總數的39.7%;40~49歲教師11人,占教師總數的19%;35~39歲教師6人,占教師總數10.3%;35歲以下教師18人,占教師總數的31%。教師中50歲以上的老教師均是民辦轉正的教師,35~49歲教師大多是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生,35歲以下大學畢業教師中師范類專業人數過少。老年教師的知識結構老化,教學精力不足,中、青年教師骨干力量短缺,專業教師不足,使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年齡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各種矛盾凸顯,既影響教師的專業成長,也影響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使課程改革裹足不前。
困境二: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滯后,課堂教學的程序陳舊
因傳統觀念束縛,農村學校大多老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始終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因而以“講”代“學”的現象普遍存在。如在我鄉各校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技能展示活動中,有相當一部分老師的課堂教學與課改前的教學沒有什么變化,基本上是沿用了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復習引入新課、作者及背景介紹、學習文章字詞段、總結課文、布置作業。而且在整個一節課的教學中,大多數時間都是教師站在講臺上,采用“填鴨式”的方式給學生“灌”知識,并且反復地重復某個知識點,生怕丟了什么似的。在教學中所有的問題都是教師在提,學生只是被動地回答,問題的答案也只能是按照教師備課中預設的意圖回答,學生大多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權。如此,課堂教學出現隨意性和盲目性,教學內容不能落實。同時,部分教師的導學始終是以教師為中心,落腳點為教師的標準答案,等到討論結束時,學生不能有效表述自己的觀點,學生的一切活動都只是形式而已。這樣的教學,學生根本沒有提問、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和權利,長期以來學生的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被無形的定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挫,更談不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了,其教學效果當然是較差的了。傳統的老觀念得不到改變,農村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改變是可想而知的。
困境三:教師對教學目標定位不準,落實不到位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傳統的教學目標變成了三維教學目標, 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技能整合了傳統教學目標中的 “雙基”基本內容,即每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過程與方法即讓學生了解學科知識形成的過程、親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這三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密不可分。三維教學目標是學生所要達到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導向性作用。但老教師、部分中年教師一直擺脫不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在教學中很難準確有效地把握這些目標,課堂教學過程只憑教師經驗操作,仍把傳授知識當成了教學的重點,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目標形同虛設。有的教師在一堂課的教學中設計了若干個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力圖實現達到這些目標,但目標模糊、籠統,對學習結果的分類不明確,一節課下來,似乎什么目標也沒有達到,使得若干個教學目標都落空了;還有的教師只注重知識目標,把知識目標作為教學的重點,反復講解、反復練習,而對教學中的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卻視而不見。至此,教學方式不能適應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起不到應有的導向性作用,學生則不能達到所要達到的學習結果。
困境四:教師對現代教學手段認識不足,運用不合理
新課改以來,國家下大力氣扶持薄弱學校,實現教育均衡發展,農村學校相繼配備了各類多媒體教學設備。這些設備的應用對大多學校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作用是無需贅言的。但部分農村學校由于網絡覆蓋遲、設備投入晚、專業人士缺少,對多媒體教學手段參與教學促使教學方式轉變、教學效率提升認識不足,使多媒體教學工作相對滯后,影響了教學方式的轉變。就我所處的學校來說,首先,大多教師在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過程中由于對設備駕馭能力低,老教師從來不用或者很少用,甚至不敢用,造成應用動力不足,積極性欠缺,嚴重制約著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方式轉變中的運用和發展;其次,教師對多媒體設備與課堂生成處理不當,大多教師嚴格按照課件去完成設定的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壓制著學生的個體思維,使得課堂上應時出現的教學火花一閃而滅;再次,教師對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度把握不好,有時候課堂教學的氣氛轟轟烈烈,并不是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極大激發和發展,忽略了教師生動的演示作用和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學生不僅沒有真正融入文本所蘊涵的情感中,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聽講不專注,也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參考文獻:
[1]張曉紅.語文教學改革的生活化理念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
[2]張一明.豫南農村高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及課堂教學現狀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6.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6]GHB0838)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