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標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城關中學)
摘 要:新時代條件下,教育部為促進教育工作的發展,在新課改中對各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數學作為一門基礎的素質教育學科,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對于初中生而言,數學學習是其進行多科學習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提問能夠對學生的思考起到實質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提問;建議
新的發展背景下,新課改為教育事業開創了一番新局面。初中數學作為一門基礎的素質教育課程,對于學生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學習均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引起高度的重視,通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來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取得更高的成效。初中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不斷地發展過程中,在初中數學課堂上進行提問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其問題解決能力,并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通過對自身教育經歷的分析和思考,筆者認為初中數學課堂上的有效提問能夠對學生的思考起到實質性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取得更佳的效果。下面,筆者就來談談,初中數學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提問的有關思考。
一、當今初中數學課堂的提問現狀
1.問題難度區分優差生
根據筆者的調查發現,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是教師在課堂進行提問問題難易程度的根據。簡單來說,就是初中數學教師為使每一個問題都能夠得到正解、使每一個同學都能夠回答問題,會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來對提問的問題進行判斷,將簡單的問題交由學困生解決,將困難的問題交由優生回答。這種方式不僅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還有可能導致在班級中出現一個“分水嶺”,將學生分隔開來,從而使教師的教學處于更加不利的狀態。
2.問題回答缺乏思考過程
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從而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理解和接受知識,缺乏思考過程的提問對于學生而言并沒有任何意義。缺乏思考過程的提問包含兩種:一種是封閉式提問,學生僅能夠用“是”或“不是”來回答;另一種是自問自答式提問,教師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使學生機械地進行學習。這兩種缺乏思考過程的提問,在筆者看來不問也罷。
3.問題提問滯后于課件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先進的科技產品被運用于教學的課堂,越來越多的初中數學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對備課時的課件進行展示,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理解。然而,由于將關注點放在了利用課件進行教學這個層面,很多教師忽視了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提問,導致學生的學習呈現一種“過眼云煙”的狀態,從而使數學的教學內容未得到學生更深程度的關注,更容易從記憶中流失,最終導致數學的教學無法取得成效。
4.問題提問頗為隨意
初中數學教師還有一種在提問問題時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將問題設置得過于自由化、隨意化,從而在課堂上進行提問時毫無目的性、規律性、合理性,使學生無法根據教師的提問進行規范的思考,從而獲得相應的知識,使數學課堂顯示出一種無目的的、隨意的,甚至混亂的狀態。數學教師進行問題的提問,必須是根據相關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計劃而提問的,不能夠僅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測就對學生進行隨意的提問,沒有規劃的提問會使學生學習的方向性出現誤差,從而導致整個教學的失敗。
二、促進初中數學有效提問的建議
1.難度分布要均勻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提出,學生的發展存在一個“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包括兩個發展水平,一個發展水平是學生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指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現有能力進行問題解決的水平;另一個發展水平是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達到的發展水平,指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引和共同的探究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維果斯基認為,教育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指的就是教師應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確定,從而不斷引導學生更新其最近發展區,獲得學習的成功。筆者認為,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利用“最近發展區”這一概念,對學生的提問難度進行規劃,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將自身解決問題的水平得以提高。
2.寬度分布要集中
對于學生而言,問題不僅具有難度這一特性,也具有寬度這一特性。從問題的難度而言,簡單的題目容易回答,困難的題目不容易回答。從問題的寬度而言,在學生接觸范圍內的問題容易回答,在學生接觸范圍外的問題不容易回答。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時,不僅應對難度有所關注,還應對問題的寬度進行注意。一些比較寬泛的、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避而不談”,從而幫助學生將學習的關注點放在數學學習內容上。當然,教師不僅可以選擇性地減少提問,也可以選擇性地增加提問,在學生學習范圍內的問題,教師要不斷地對其進行提問和鞏固,從而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3.提問時機要把握
我國古代著名的學者孔子曾提出這樣的主張:啟發式提問要掌握提問的時機。利用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提問,能夠對學生的數學思考起到促進作用,也能夠幫助學生通過思考切實獲得需要學習的知識,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取得更高的成效。合適的時機包括多種,筆者在此對以下四種進行分析:
(1)復習時進行提問。在復習時對學生進行提問,是為幫助學生進行已學習內容的記憶提取,從而避免學生出現“狗熊掰棒子”的現象,使學生所學習的內容能夠切實被學生所掌握,并為其今后的實踐運用奠定前提基礎。
(2)講授重點內容時進行提問。重點內容是學生數學學習中的關鍵所在,往往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要做,教師在對這樣的知識進行講解時,務必要通過多個問題的提問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掌握正確概念的基礎之上,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
(3)在對比知識時進行提問。數學的學習內容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這樣的特點能夠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建構一個整體的知識架構,使學生更輕易地進行學習,卻也在同時帶來了這樣的問題:由于相聯系的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從而導致學生在區分時需要借助一定的幫助。因此,數學教師要在進行相似數學知識的教學時,對學生進行提問,以幫助學生對不同的數學知識形成區別明顯的理解,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更加明確的知識理解,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數學的學習中取得更高的成效。
(4)在運用知識時進行提問。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能夠有所實踐,因此,在學生運用數學的知識進行解題時,教師也可以趁機對學生進行提問,從而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使實踐過程更為順暢,使實踐結果更如人意。
綜上所述,新時代條件下,初中數學教師為使數學的學習能夠為其他科目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利用課堂上的有效提問來促進學生進行思考,有利于學生鞏固數學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有效的提問是避免出現區分優困生、滯后教學、使學生缺乏思考過程的提問,也是能夠促進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問。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應對自身的教學進行不斷的思考和分析,以探索出更加適合初中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方式,幫助他們在數學的學習上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許道娒.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
[2]錢明.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若干策略與評價[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