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新疆石河子總場第二小學)
摘 要:我國目前小學階段的教學改革實踐速度在不斷加快,小學教師在不斷滲透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的過程中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要想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改善教學有效性,就必須針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生從傳統教學模式指導下的被動學習狀態脫離出來,轉變為符合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主動參與學習狀態,這樣的教學基礎,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正確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但是就我國當前的小學數學學科建設程度來說,教學改革還需要不斷進行實踐研究,努力挖掘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滲透的過程中,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也在從傳統教學模式中不斷地完善和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傳統教學模式的理念有了新的突破,但是就目前的教學建設和成果來看,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小學教師完善的,尤其是小學數學教學課程體系,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的研究還是比較薄弱的。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設計課堂環節時,應該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作為教學建設基礎,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小學數學課程價值有本質上的理解,這樣才能為日后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發展做好基礎工作。而且小學數學教學課程本身,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也是比較枯燥的,教師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升教學效率,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讓日常教學課程中形成穩定的科學的教學體系,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綜合素質培養有一定的把握。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環節,還需要以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為主,建設以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為目標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提升學習熱情,培養學習興趣。就我國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發展來說,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還是需要教師做大量的引導教學,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多注重教學方式的改革,不斷完善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讓學生提高數學學習技巧的同時,建立良好的學習心態和習慣,為將來發展打好基礎。
一、改善師生關系為基礎目標
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過程中是非常敬畏任課教師的,許多學生在日常的課堂學習過程中,會不自覺產生恐懼心理,見到教師上課就會害怕,這樣的情況是傳統教學模式延續至今的重點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會對教師教學產生影響,還會對學生自身的學習狀態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教師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針對這種情況進行有效地改善,讓學生可以正視師生關系,不再因為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而產生恐懼教師的心理,面對教師教學,與教師進行良好的溝通,才是基礎建設的重點。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師生關系,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對學生進行教學目標的要求,這樣容易形成上下級態度,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而且會對學生產生心理障礙,這樣的師生關系在小學階段是非常不可取的。
教師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重視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努力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教師的職責,認清教師的教學工作意義,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的教學基礎。
二、建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建設過程中,教師很容易忽視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對于學習環境的建設非常低。大多數的小學數學課堂都是建立在教師的灌輸教學模式基礎上,以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基礎,通過課堂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強行要求學生實現教學目標,并在課程結束之后完成教學任務,也就是考試獲得優秀的成績,這樣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是非常不利的,更不要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想通過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觀念,通過數學課程的不同教學環節建設,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針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讓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進入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從真正意義上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提高學生的主體價值
自從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小學數學教師就在不斷完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建設,努力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的養成學習習慣,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實際效果卻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學生對小學數學課程的興趣不足,要想真正地實現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價值,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個人態度,要想實現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就必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再是被動地參與學習,而是自發研究數學課程,學習數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我國的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建設來說才是有價值的。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數學教學學習興趣,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依舊有一些難以處理的教學問題,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通過長期的努力和實踐不斷完善,為小學數學的改革開辟更廣闊的道路,為學生的學習成長,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芳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淺談[J].學周刊, 2015(17).
[2]魏如根.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探析[J].成功(教育),2012(18).
編輯 彭 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