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申瓊
摘 要:班級活動是學生學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倡導“活動—體驗—感悟—內化—沉淀—升華”的班級活動模式,具體可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各種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進入問題情景中,在一定的引導下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討論、去審視丑與美、是與非……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育人作用,使得每一個學生對情景問題獲得真實的感受。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育人功效
一個幾十平米的房間,一個老師再加上幾十個可愛的孩子,這個房間就有了生氣,就有了靈魂,這個房間就是我們熟知的教室。在教室里,教師通過引導、激發孩子們的潛能,使得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使得教室成為具有文化的圣地,那么這種文化就是具有育人功效的,即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的集中體現,也是形成集體凝聚力和良好班風的必備條件。班級文化建設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設、環境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三個方面。搞好班級文化建設,其實就是要在教室這個小空間里將教師、學生的智慧具體的融入以上三個方面中。
一、挖掘精神文化內涵,明確班級文化建設導向
班級的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靈魂。一個班級的精神文化是本班教師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年齡特點和培養目標等幾個方面的因素綜合得來的,說到底就是培養學生最終分辨丑與美、是與非、對與錯,從而獲得“美”的概念。班級精神文化主要通過班級名稱、班訓、口號等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各個方面都應當圍繞一個育人核心,結合班級實際進行設計,使班級文化建設在“形”與“神”方面相輔相成、統一一致。
在進行我班的班級文化建設時,我希望營造一種“尚美”的精神文化氛圍,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美,在勞動中去創造美,在學習中去追求美,在行動中去表現美,引導他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去發現美、表現美。班訓則提煉為:守規,尚美,互助,快樂。
二、營造環境文化氛圍,發揮班級文化的熏陶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達到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的效果。”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老師授業、育人的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潔的教室,激人奮進的名言警句,生動活潑的板報,充滿童趣的書畫作品,富有創意的特長展示欄,內容豐富的“圖書角”,反映了學生多姿多彩的生活,為他們提供展現才華、張揚個性、實踐創新的平臺。
三、建立有序制度,發揮班級文化的約束功能
班級制度文化是指以班規、班紀為內容,班級師生共同制定、認同和遵守的行為準則,是一種在道德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所表現出的具體文化形態。制度文化的建設,主要通過班規、班級公約、一日常規等形式來體現,但這些條款的文字描述只是制度文化建設的第一步,學生對制度的理解和行為上的落實要通過開展各種活動、評比來強化學生對制度的認知和理解,從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我認為班級制度文化可分為擬定文字制度、評比活動滲透、具體行為教育這三個步驟實施。
結合工作實際,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我與班干部一起商討并制定了班級公約:用大腦思考、用雙耳聆聽、用雙手勞動、用嘴角微笑、用語言表達、用紀律約束、用意志克服、用汗水奔跑、健康伴成長。
在具體活動開展方面,首先我充分利用午會時間,讓學生按照活動內容進行具體操作,如:“熟讀唐詩三百首”“成語大觀園”“大自然解密“等板塊,還進行了評比和展示。一學期下來,孩子們對午會的要求已了然于胸,同時他們自己也收獲不少,不僅積累了好多成語,了解了很多大自然的秘密,更為可貴的是,他們對書產生了興趣,幾乎每個學生的書包里都有兩三本課外書。
其次,為了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我還同其他老師一起開展了有關培養學生自理能力的小課題研究。在實施中,我利用午會和周末的時間,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自理能力較強的榜樣標兵,并且請父母幫助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主動做一些家務事,并及時了解孩子自己的感受。在這一系列活動當中,有的孩子明白了父母的辛苦,有的孩子轉變了意識,有的孩子已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學期開始,為了讓孩子們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我鼓勵孩子們去思考,與家長商量。同時利用教室的黑板畫了一棵成長樹,把孩子們的成長目標貼在黑板上,“我要成為小組長”“我要把字寫好”“我要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一張張紙條猶如一面面鏡子,時刻在提醒著孩子們只有用自己的勤勞和意志去澆灌,自己的成長樹才會發芽長葉。
對于個別孩子,我還采用談心、家訪及一些“特殊照顧”的方式去尋找他們的亮點,讓他們親其師,信其道,最終做到自己的行為是一種自發的、自覺的習慣,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成長樹越來越茂盛。
班級文化的建設沒有模板可仿,沒有規律可挖,但它卻有一個終極的目標,那就是把美好的移植到學生心底,把文字彰顯的美麗體現在學生的言行中,把未來慢慢地兌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