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蘭
摘 要:學校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堅持德育為先,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從人文素養與德育養成的關系入手,分析了人文素養在德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闡述了人文培植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人文素養;德育養成;素質教育;和諧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人文底蘊是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經過千錘百煉凝成的最基本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和思維方式。一個人的思想道德觀念總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一定的人文意識又總是蘊涵著一定的價值觀念,因此人文素養對一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學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應重視人文素養的培植,讓德育根基更扎實,德育實效更持久。
那么,在學校教育中,人文素養的培植有哪些具體途徑呢?
一、重視校園環境建設,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要始終貫穿“以人為本,注重人文精神”這條主線。一位哲人曾說:“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學校的校容校貌校園環境表現出一個學校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環境的美化及文化,都蘊含著極為豐厚的人文資源。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校園文化熏陶中,可以有效積淀校園的人文底蘊,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為學生成長打下堅實基礎,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1.校園的美化
校園環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作用。重視校園的美化,讓校園里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個櫥窗、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靈動起來,呈現出生命的活力。協調優美的校園環境,讓學生身處其中,必能觸景生情,因美生愛,如春風化雨,學生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能力慢慢根植于內心,從而達成“久居蘭室而不聞其香”、人文情懷與道德自律渾然天成的境界。
2.校園的文化
校園文化主要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校風、校訓、學風、文化活動等,它看似無形卻又處處彰顯著學校的精神內涵和育人取向。利用板報、專欄、校園廣播站、校園網等加大人文類知識的傳播力度,必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經典晨讀,讓傳統文化根植于學生幼小的心靈;午間書法練習和音樂欣賞,讓藝術審美浸染學生精神世界。傳統文化也好,經典曲目也罷,都豐盈著靈性,充滿著人文情懷,承載著讓人感動的美。外在環境的熏陶影響,必然產生內在自我意識的覺醒,人的向善、求美之心自然萌生,從而擁有持久的精神動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品德。
二、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在學校,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學校要通過校本培訓、專題研修等方式,著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同時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教師隊伍。
1.教師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也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教師真誠友善,富有愛心,懂得尊重,善于用真情打動學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才能獲得學生的信賴。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有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有豐富的知識構架,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敬佩。教師還要有儀表美,衣著打扮要整潔、端莊、大方、得體,這是其精神面貌的外在體現。一個有人格魅力的老師,定能在教育教學中游刃有余。他能時刻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牢記在心,不僅關心學生的學業,更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與情感需求,在育人的過程中扮演好指揮者、啟迪者、引導者、合作者和情感的傳遞者等角色。教師要成為學生最好的學習伙伴和知心朋友,成為學生心靈深處耕耘的人。
2.教師要有健康的生活情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當成為精神生活極其豐富的榜樣。教師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獨特的愛好,具有健康的生活樂趣。一個精神生活豐富的老師,他的內心會更豐盈,精神生活會更充實,審美能力更勝人一籌。一個熱愛閱讀寫作,具備一定音樂、書畫等藝術鑒賞水平的老師,課堂教學一定是充滿雅趣而深受喜愛的老師,這樣的課堂必定也是充滿著人文關懷的課堂。在教學中,時常與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所得、人生感悟,如自己的一次徒步或養花經歷,一篇自創生活隨筆,一篇好文,一首好曲或是一句精美的格言等,既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又能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重視學科教學中的人文滲透
要發揮學科教學的主陣地作用,重視人文素養的滲透與培植。學校要通過校本培訓及專題講座等方式,促使教師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優化課堂結構,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努力挖掘學科教學中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學科教學要做到四個體現:
1.教學目標的人文體現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各學科除了要努力完成本學科的知識傳授任務外,還要注意挖掘課程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資源。要求每一位任課老師都要努力落實課堂三維目標,不僅要達到知識目標,更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兩手都要抓,著力培養學生健康和諧的人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2.教學內容的人文體現
教材只是一個載體,任課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容,以人為本,滲透人文教育內涵,加深和擴大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學生初步感知并積累古今中外人文領域的知識,認識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慢慢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教學過程的人文體現
教學過程中的人文體現,主要是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學生身心和諧發展,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將課堂活動導向知情統一的情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積極正面的情感體驗,有主動求知的欲望,有良好的合作意識,懂得欣賞,學會聆聽,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個性品質。
4.評價方式的人文體現
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努力更新理念,探索科學的更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學習評價體系。依據新課程理念,要重視學生的發展;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強調質性評價、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多樣化;強調參與和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四、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既能讓學生增長知識,又能給學生創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最真切的情感體驗,如成功的喜悅、合作的意識、團隊的精神等。學校要定期開展文化藝術節,經典誦讀,文藝會演,主題演講,體育競技,讀書漂流活動、書香校園活動、書香少年、閱讀之星等校園文化活動,讓校園洋溢書香的氣息、藝術的韻味。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今人文知識,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初步感知并領略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學會尊重、學會合作,有規則意識,懂得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在此基礎上,人格與品性得到升華,心靈得到滋養,幼小的心底充盈著可貴的人文情懷,為自己的人生浸染出溫潤的生命底色。
人文素養培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生命的對話,是情感的交流,是植根于靈魂深處的一種持久的精神品質。豐厚的人文素養必定會成為學生道德自律的精神之鈣,因而使德育根基更深入、德育效益更持久。
參考文獻:
[1]潘麗娟.如何有效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J].中華少年,2016(29).
[2]李清泉.小處著手,提升人文素養[J].新課程(小學),2014(2).
[3]劉念泉.例談學校人文教育的開展[J].教學與管理,200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