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榮
(江蘇省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
摘 要:俗話說,“十個指頭有長短”。一個班集體中的學生,有著年齡、智力、興趣等眾多因素的差異,因而在各科文化學習方面就表現出成績的好、中、差。這種差異是班級授課的必然產物。再加上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對待“學困生”的態度冷漠,或將他們劃入另冊,利用課外的時間對他們進行“填鴨式”灌輸補習,極大地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了厭煩、逆反的心理,教師對他們的作用與他們的成長需求背道而馳。因而,必須將“學困生”與學優生同等對待,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學困生”縮短差距。
關鍵詞:學困生;積極性;尊重
人們常說“尊師愛生”,我想這句話應該倒過來說。教師只有真心去熱愛學生,學生才會真心實意地尊敬教師、喜歡教師。對一些“學困生”更是如此。他們長期在“學困生”陰影下生活,在心理上與教師產生了一定的隔閡。教師應當彎下腰從一個服務者的角度出發,去爭取他們的信任!
“學困生”的成績之所以差,原因有很多,經常與其親切聊天,了解他們最近的學習、生活情況,詢問一些與學習有關或無關的事情,對于緩和師生之間的緊張關系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教師在學生頭腦里的印象對于學生學習這門功課的興趣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學生喜歡和藹可親的、能與他們和平共處的,甚至能與他們融成一片的老師。當他們學習遇到困難時,和藹的口吻、耐心的講解,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在真心地關心他們、幫助他們,他們會倍感溫暖,增強學習的動力。也許一個適當的玩笑,能很快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很多教師對一些“學困生”嗤之以鼻,經常諷刺、挖苦他們,這樣會使學生對這位教師以及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更加厭惡。這樣的教師不能做到究其根源、有的放矢,總是高高在上,不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尊重他們、接受他們,雖然這些教師用心良苦,結果卻往往是南轅北轍。
“因材施教”不是口號,它需要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性格類型、生活狀況等。有些學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染上了一些不良的習氣,從而造成文化成績一塌糊涂,這需要教師利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藝術,言語要簡潔有力,直戳要害,讓他們心靈受到震撼;或迂回反復,促其自醒。
“學困生”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看上去分兩種,一種從表面就可以看出他們非常自卑;另一種好像“滿不在乎”,其實是真的“滿不在乎”嗎?其中一種自制力實在太差,他們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自信是對自己的能力是否適合所承擔任務而產生的自我體驗。如果他們能經常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則能提高學習興趣,發展自己的潛能。若不能體驗到成功,則自我評價就會過低,自信就會轉化為自卑。
在學習生活中,只要發現學生一點閃光點,就可以適當表揚;在學生取得一點成績時,就可以適當鼓勵;在他們遇到挫折時,應該及時地鼓勵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經常嘗到成功的喜悅。特別是在學習中,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我們可以先降低問題的難度,再讓他們漸漸地跟上大家的節拍。在他們的腦筋一下子轉不過彎來時,我們可以打個司空見慣的比方讓他們易于接受,感到自己能行!
“課堂提問”和“板演”就是一個讓“學困生”重拾信心的很好途徑。當然,在叫“后進生”回答問題或板演時,教師要注意考慮題目的難易程度,題目一定要有梯度。如在教學長方形認識時,可問:“長方形是由幾條邊圍成的圖形?它有幾個角?”在觀察圖形后,可問:“長方形的四條邊長度有什么關系?”當“學困生”回答正確時,及時鼓勵和表揚他們;當他們回答不正確時,也要加以肯定,使他們能鼓起勇氣繼續主動學習。
教學內容講完了,和藹地問一問他們是不是懂了。不懂的話,如果有時間可以當堂再講一遍。在完成作業時,教師要注意巡視,發現錯誤后要好聲地細心講解。
如一位學生在做綜合算式:780+220×4
=1000×4
=4000
教師看到后,不直接批評他的不對,而是要先了解:為什么會做錯,是不懂還是不小心?如果是不小心,教師應提醒他以后做題目時要細心;如果是學生不懂怎么做,則教師應先幫助學生復習一下什么是一級運算,什么是二級運算,并明確:在沒有括號時,一級運算和二級運算在一起先算什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乘除后加減”。
課堂最后積極鼓勵“學困生”提問,讓他們感到學習有靠山。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他們初步建立自信之后,他們也會偶爾提出一些問題,這說明他們在主動動腦筋想問題了。這些問題可能是剛講過或以前講的,也可能是一些比較簡單、幼稚的問題,教師這時要注意,不要譴責、嘲諷學生,要再細心講解,直至其明白。如果是剛講過的問題,這時可以再輕言細語地跟他說:這題目剛才講過呀,以后上課得認真聽講呀!這樣做對于他們以后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信心很有幫助。
“熱愛他們,鼓勵他們,樹立他們的自信”一定要持之以恒。精心扶植起來的花朵,你也一定不想被一場暴風雨打得東倒西歪吧!也許因為教師的一時心情不好而進行一次嚴厲的批評或者做出更為過激的行為,這樣會讓他們剛剛拾到的一點希望又像肥皂泡一樣破滅!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無私的愛將永放光芒。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