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燕
(福建省福州市紅光小學)
摘 要:小學語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所學習的最基本課程之一,它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而通常來說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基本都是圍繞閱讀這一形式來進行的,這也就凸顯出了小學語文閱讀的重要性。從新課改教學目標來看,對小學生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僅僅通過課文閱讀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相關知識與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語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及隨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新課程理念入手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傳統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傳統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往往是按照教師領讀課文—學生跟讀課文—教師講解引導學生劃分段落—歸納段意—闡述中心思想這樣的教學思路來進行的,在這種教學理念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師主宰課堂,學生的學習依賴于教師一步一步的講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師的教學壓力大。在這種惡性循環中,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沒有得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也得不到提升。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嚴重。
二、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課程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三個維度:一是知識與能力,二是過程與方法,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使得教師引導小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相關知識,還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體驗度、參與度與互動度,并逐漸形成自主閱讀的學習方法。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應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產生對語文素材的閱讀興趣與審美情趣。這雖然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使得小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能夠擁有更多的收獲,使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能夠更好地實現語文素養的提升。
三、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
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教學引導,才能使新課程教學目標更好地達成呢?才能使小學生語文閱讀的相關素養更好地提升呢?筆者認為以下教學思路與方法值得嘗試:
1.巧妙導入,提高小學生閱讀興趣
在傳統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沒有調動起來,因為很多時候,教師都沒有認真對待教學導入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而是將教學導入的時間用來對學生進行生詞的聽寫。而實際上,如果學生對小學語文閱讀能夠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就能夠自覺進行生詞的認知與學習,因此導入環節依舊應該存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并充分發揮其調動學生積極性與學習興趣的作用。要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導入環節的設置之前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教學導入的設計。
教學小學語文四年級上《貓》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從小學生喜歡的寵物入手進行引導,小學生對小動物尤其是對寵物的喜愛是極其濃厚的,因此,教師只要將這一問題設計好拋出去,就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討論興趣。為此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你們喜歡什么小動物?”學生的反應很強烈,“貓!狗!小兔子!魚!……”答案層出不窮。教師在此基礎上繼續引導:“那你們喜歡這些小動物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描述一下嗎?”很多學生就會踴躍說出“可愛、挺乖、乖巧……”“還有其他的詞匯、句子可以用來描述我們喜歡的小動物嗎?”學生開始陷入沉思,這時教師趁熱打鐵:“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我國的大文豪老舍先生是怎么描述小貓的!”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進行教學引導,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在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
2.情景設置,提升小學生閱讀感悟
從新課程理念來看,教師直接將閱讀中的內容與情感講解給學生不如設計相關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感受和體會閱讀材料中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生真正感受到祖國語文的魅力,體會到自主學習的快樂。很多時候教師更習慣單純使用語言進行閱讀內容的講解,而實際上語言往往是抽象的,無法讓學生快速理解,這就加大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難度,不利于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閱讀中去,也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而如果教師運用視頻、圖片、音樂來設置相應的情景取代抽象語言的描繪,就可以在降低閱讀難度的同時更好地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及其情感進行感悟。
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匆匆》時,雖然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文章是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但文章從頭到尾對“珍惜時間”卻只字未提,如果教師僅僅告訴學生要“珍惜時間”,就使閱讀的樂趣大打折扣,而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章閱讀時,利用視頻和圖片來展示四季的匆匆變化,日夜交替的不斷循環以及人的生老病死來引導學生在這樣的情景中進行感悟、進行體會,就會使學生對“珍惜時間”產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在情景中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理解,不僅可以使學生擺脫對教師的過分依賴,也可以使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不受教師主觀思路的影響,真正實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并不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眼中都只有一個哈姆雷特”。
3.角色扮演,增強小學生閱讀體驗
新課程教學目標強調注重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體驗性與參與性,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能力的增長與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該告別傳統的教學模式,將課堂轉變為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使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與同伴進行合作,將閱讀材料中的情景展示出來。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故事性較強的閱讀內容時,就可以將學生分小組進行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使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體會到閱讀材料中的情感。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唯一的聽眾》時,由于該閱讀內容難度不高,但故事情節豐富,因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進行相關情節的表演,引導學生將“我拉小提琴難聽之極”“父親和妹妹對我拉小提琴的無法忍受”“我對拉小提琴的極度熱愛”以及“和藹可親的聽眾對我的鼓勵”等情節生動地表現出來。
通過設置這樣的環節,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體驗,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的表演欲望、想象力、創造力得到釋放,而在學生齊心協力的表演中,學生的合作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擺脫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束縛,使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顯現,在語文閱讀教學的環節中應該更多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而非教師的強硬灌輸,因此筆者認為要想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朝著新課程的目標更好地發展,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從巧妙導入,提高小學生閱讀興趣;情景設置,提升小學生閱讀感悟以及角色扮演,增強小學生閱讀體驗等角度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思路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任麗艷.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4).
[2]王永成.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新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新課程實施),2013(4).
[3]劉莉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發展的實現措施[J]. 文學教育(下),2017(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