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綿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峽山街道上東浦小學)
摘 要: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學習基礎較差且學習興趣較弱、動機不強、方法不正確等,導致學習中出現困難,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學困生一直是教育中關注的重點,內容圍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根據學困生心理,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幫助其擺脫困境。
關鍵詞:學困生;心理;問題;困境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苯處熢诮虒W中要著重注意學困生的心理健康,多與他們談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習活動。引導他們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走出困境,與其他學生快樂地成長與進步。
一、滲透教師的關心和愛護,堅持實施關愛教育
當今的教育體系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主要內涵的教育。班上家庭相對困難的學生有時因得不到他人的關心和體恤產生了自卑的情緒,因此教師在教育的同時也要給予學生關心和愛護,灌溉學生干涸的心靈,驅趕學生內心的黑暗,給他們帶來光明和溫暖。教師要經常找學生談心,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困難,讓他們走出自卑的陰影,朝著光明的道路前行。例如,班上的小東同學,父母離異,常年跟著父親生活,不愛與他人交流,經常一個人坐在教室的一角。作為教師要適當地給予他溫暖和關愛,找他談心,鼓勵他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讓他感受到教師對他無私的愛。鼓勵他積極參與班級活動,主動與其他同學玩耍與交流。經過一段時間的鼓勵與關愛,小東變得開朗了許多,學習也有了動力,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提高。這種關愛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消除學困生緊張心理,做好疏導工作
學生的心態影響著學習效果,好的心態對于學習的提高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尤其在考試前夕,經常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這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消除他們的緊張和顧慮感。學困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挫敗感,教師要能夠及時向他們解釋,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當然并不是解釋的越多效果就越好,教師要能夠盡可能地去了解學生的情況,要能夠知己知彼,對癥下藥,把他們的心理問題徹底消除。消除學困生心理壓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與他們進行交流,或許一開始他們存在防御心理,不愿向教師傾吐自己的心事,教師要能夠以一種平易近人的、耐心的態度嘗試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試著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化解心中的陰霾,讓他們接受教師的解釋信息。在解釋信息的過程中要靈活易懂,符合學困生能夠接受的范圍,力求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三、教師平時要多鼓勵學生,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習慣
全面消除學困生緊張焦慮的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任務。部分學生缺乏動力和意志力,在學習中遭遇困難時知難而退,不愿意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也不向教師和同學請教。這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和自身的智慧去解決問題,學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的答案。當學生感到無助或者自卑的時候,教師要能夠開導學生,用熱情洋溢的語言去鼓勵他們,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和魅力。當然,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名人的勵志故事去澆灌他們的思想,讓他們樹立起信心和意志。不可忽略的一點,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關的練習,仔細審題,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另外,教師要讓學生養成檢查作業的好習慣,讓他們在檢查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去改正。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成績的提高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確定分層次教學目標,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
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因材施教,對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教學目標,當然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要保護好學困生的自尊心,要把握好度。例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適當地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只要讓他們掌握基本的知識點,解決基本的問題就可以了;對于一些有潛力的學生要適當地進行引導,讓他們明白實干才是硬道理,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魅力,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一些對英語學科不太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多讀英語美文,多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美劇或者動漫等,讓他們反復不斷地去接觸英語,不斷地刺激他們的大腦,對于學習的進步會有明顯的優勢。當然,在教學中要能夠不斷發現學困生的閃光之處,不斷地對他們進行鼓勵和引導,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在快樂的氣氛中不斷提升自我,實現自身的價值。
總之,我們需要幫助學困生調整自身的心態,樹立堅定的學習與生活的信念。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夠善于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心理上的問題,運用自身良好的師德去調整教學模式,驅趕他們內心的陰霾。相信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困生充滿自信,朝著更加光明的未來邁進。
參考文獻:
[1]陳海曲.“學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小學教學參考,2015(9).
[2]鄧興光.班主任要重視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6(15).
[3]杭改英.學困生的心理問題與應對策略[J].寧夏教育科研,2015(4).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