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中后期,美洲農作物傳入中國,從而改變了傳統的糧食結構,促進了農業生產,刺激了人口增長,一定程度上也惡化了環境,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
【關鍵詞】美洲農作物;明清之際;人口;經濟;社會
我國現行的農作物,至少有50多種來自國外。隨著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更為密切。蔬菜有苜蓿、菠菜、蕓苔、胡瓜、胡豆、胡蒜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石榴等,調味品有胡椒、砂糖等,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如乳酪、胡餅、羌煮貊炙、胡燒肉、胡羹、羊盤腸雌解法等都是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這些農作物多以果樹和蔬菜為主,鮮有糧食作物。隨著南宋海上絲綢之路的興隆和新航路開辟后殖民擴張及世界市場聯系的加強,明清之際,原產美洲的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煙草等近30種農作物傳入中國,成為這一時期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玉米在16世紀中葉之前傳入中國閩浙沿海,由南到北傳入長江流域、華北地區。因其根系發達,耐瘠抗旱能力強,能在丘陵山地生長,所以玉米的種植大致經歷了先丘陵山地后平原的過程。如道光《遵義府志》談到“平地居民只知種稻,山間民只知種秋禾、玉米……”。19世紀初期,種植范圍逐漸擴展到平原地區?!吨参锩麑崍D考·卷一》亦說:“又如玉蜀黍一種,于古無征,今遍種矣?!钡?9世紀中期,玉米已在大江南北普遍種植。
番薯在17世紀傳入中國,它適宜疏松的土壤,所以能在低山和丘陵地區得到推廣。最初在福建、廣東種植,逐漸向長江流域及其江浙地區擴展,18世紀向黃河流域擴展。(明)蘇琰所撰《朱蕷疏》亦談及萬歷十一至十二年(1583-1584),有人將番薯從海上傳至晉江。萬歷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泉州一帶發生饑荒,“他谷皆貴,惟薯獨稔,鄉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后來在福建巡撫金學曾的倡議下,救助了福建、廣東兩省的饑民。
馬鈴薯在17世紀中葉傳入中國,由于其耐高寒的特性,更適宜在高寒的山地種植。俗稱“土豆”,當初傳到臺灣時,荷蘭殖民者稱其為“荷蘭豆”。
番茄和辣椒在明朝萬歷年間有栽培的記載,最初因疑似“有毒”而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到19世紀上半葉,已經“處處有之,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種以為蔬”。
花生原產巴西,18世紀以后花生種植進一步推廣到浙江、湖南、江西、四川等長江流域地區,后又在淮河以北地區廣泛種植。19世紀中期以后,花生種植遍及全國。
中國傳統農作物如水稻、粟、黍、小麥等糧食作物,不適宜在廣大山地種植,而美洲高產旱地農作物傳入和推廣為中國亞熱帶山地和丘陵的深度開發創造了條件。明代中后期以來美洲高產農作物的引進是人口膨脹的重要因素,再加上清朝雍正帝“攤丁入畝”的農業賦稅政策,直接刺激了人口的迅猛增長。尤其在南方地區,“糧食生產和人口爆炸是互為因果的?!鼻×辏?741年)在籍人口總數為143 411 559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57),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人口總數為204 209 828人(《清實錄·高家實錄》卷701),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人口總數為313 281 795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67)。到道光三十年中國人口達到4。3億,達到中國傳統社會人口最高峰。
玉米、番薯和馬鈴薯比一般糧食作物的抗旱、抗寒強,而且適合山區種植,產量也高。尤其是番薯,更適應在山地丘陵上采用壟作法種植。在災荒之年,番薯對抗災救荒、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爸袊丝谟诳滴跞拍旰笱杆僭黾?,一系列的上諭和省府告示勸諭北方農民大規模種植甘薯(番薯),以便渡過饑荒。”因此備受關注,著名農學家徐光啟指出:“農人之家,不可一歲不種。此實雜植種第一品,亦救荒第一義也”。將番薯的好處總結為“十三勝”,說它高產益人、色白味甘、繁殖快速、防災救饑、可充籩實、可以釀酒、可以久藏、可作餅餌、生熟可食、不妨農功、可避蝗蟲等優點,可見番薯、玉米、馬鈴薯等美洲農作物的廣泛種植,不僅增加了中國傳統農作物的種類,提高了糧食總產量,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緩解了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經濟社會的壓力?!懊乐揶r作物傳華四百余年來,對中國土地利用和糧食生產確實引起了一個長期的革命?!?/p>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彼此孤立的大陸之間聯系也日益加強,各地的文明開始碰撞和融合,世界的整體性越發凸顯。而傳入的美洲農作物就是新航路開辟帶給中國影響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1]藍勇編著:《中國歷史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曹樹基:《清代玉米、番薯分布的地理特征》,《歷史地理研究》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3]曹玲:《美洲糧食作物的傳入、傳播及其影響研究》,南京:南京農業大學碩士論文。
[4]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三),世界農業,1979。
作者簡介:劉愛香,女,1968年生,中學高級教師,河南駐馬店市基礎教學研究室高中歷史教研員,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