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環境信息化是提高環境監管水平、環境執法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的有力武器,環境信息化帶來的不僅是科學技術上的更新,更是政府管理流程和行政管理體制上的變革,提升的是整個環保系統的行政效率和處理業務的能力,加強環境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做好新時期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基礎能力建設。
【關鍵詞】環境;信息化;管理
一、環境現狀分析
環境質量主要從大氣、水、聲、土壤、輻射等幾大維度展現。
大氣狀況,2015年以來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部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檢測結果顯示,有73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21.6%;265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78.4%。
達標天數比例分析表明,338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在19.2%-100%之間,平均為76.7%;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3.3%,其中輕度污染天數比例為15.9%,中度污染為4.2%,重度污染為2.5%,嚴重污染為0.7%。馬爾康、麗江、香格里拉、塔城、阿里和林芝6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為100%,150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在80%-100%之間,30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不足50%。超標天數中以細顆粒物(PM2.5)、臭氧(O3)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為首要污染物的居多,分別占超標天數的66.8%、16.9%和15.0%;以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分別占0.5%、0.5%和0.3%。
水包括淡水和海水,淡水中地表水是我們最為關心的,2015年972個地表水國控斷面(點位)覆蓋了七大流域、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及太湖、滇池和巢湖等62個重點湖泊。監測表明,Ⅰ類水質斷面占2.8%,Ⅱ類占31.4%,Ⅲ類占30.3%,Ⅳ類占21.1%,Ⅴ類占5.6%。
區域聲環境,321個進行晝間監測的地級以上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平均值為54。1dB(A)。一級城市占4.0%,二級城市占68.5%,三級城市占26.2%,四級城市占0.9%,五級城市占0.3%。
近年來,在環保部、各級環保部門的正確領導下,面對新型城市、新型農村的新定位,面對積極推進城市及城市周邊發展的新機遇,面對推進新型城市化進程的新任務和人口、資源環境、區域競爭以及民生問題的新挑戰,以“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的,加大環境執法力度,穩步推進我國工業污染治理,使全國污染狀況得到有效遏制,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通過更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改革創新,堅持不懈地走科學發展道路,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環境信息化現狀
我國目前環境信息化工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現在管理機構建設方面、基礎網絡建設方面、政府部門和內部辦公平臺建設方面、應用系統建設方面。
管理機構建設方面,以國家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的成立為依托,通過各級環保部門的不懈努力和依靠一批重大建設項目的實施以及雨后春筍般涌現的信息化建設企業,帶動了省市一級環境信息中心的成立,目前已經基本建成了國家、省、部分重點地市級環境信息機構,實現了環境信息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
基礎網絡建設方面,各級環保部門以辦公自動化和環境信息網絡系統建設項目為核心,以環境信息機構建設和基礎網絡建設為基礎,現已建成覆蓋全國省級環保局和一百多個市級環保局的環保專網,鏈接全國超過80個自動水質監測站,實現了總局和各省級環保局之間的信息交互和傳輸。
政府部門和內部辦公平臺建設方面,九成以上的省級環境保護局和相當部分地市級環境保護部門已建立起本地環境保護門戶網站和局域網辦公系統。各級環境保護部門通過各自的網站,向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環境信息和政務信息。通過門戶網站和內部辦公平臺的建設,提高了環境保護部門的公共服務能力,實現了環境信息與公眾的互動交流,促進了政府部門的政務公開和廉政建設,為環境保護工作發揮了積極的宣傳作用。
應用系統建設方面,國家環境保護部針對環境質量管理、環境統計管理、建設項目審批管理、排污申報管理、排污收費管理等環境管理業務的實際需要,組織開發了相應的業務系統,初步建設以環境統計、污染源管理、環境檢測為主要信息源的環境信息管理系統網絡,建立環境質量監測點。以我們最為關心的空氣質量為例,空氣質量的監測數據來源主要依靠分布在各區域的環境監測點布成的網,這些監測點實時上傳環境數據到中心服務器,匯總整理后通過各種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有了這些數據依據,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問題的主要問題,包括環境問題成因、未來環境污染的趨勢、有效治理策略等。因此,在我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的幾年中,環境分析、環境治理等環節大量注入了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使用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軟件化設備。形成集國家環境管理應用、信息資源共享與信息服務于一體的環境保護綜合信息平臺。
總體來說,我國環境信息網絡建設已具有了一定規模,但現有環境信息網絡還是存在很大局限性和可拓展空間的。
我國的環境問題是在近10年才慢慢進入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信息化在中國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因此二者的結合也處于百家爭鳴、不斷探索以及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的過程,尚未實現環境管理業務與信息化的完全有機融合,許多核心業務數據庫和軟件系統尚待開發,更多的是“各自成派”、“閉門造車”,少有從整體布局出發的高層設計,因此需要更多橫向與縱向的系統整合、統一開發,需要完善的業界研發標準,統一的接口標準等,來方便更多的業務擴展、區域擴展。
環境信息傳輸網絡僅覆蓋到省級環境保護和部分地區市級環境保護局,隨著環境管理應用需求的不斷增加,環境數據實時傳輸、信息資源共享的要求將越來越高,網絡的覆蓋范圍、傳輸速度和穩定性等還需不斷加強和提高。多年來環境管理工作積累了大量的基礎數據,但這些數據的采集、傳輸、加工、存儲和應用比較分散,缺乏規范化,功能上還局限于簡單的查詢和統計,環境數據尚未能全面有效轉化為可用信息資源。同時,部分地方和單位對環境信息化的要求認識不足,出現各自為政、封鎖閉塞的現象,導致信息孤島的出現,成為我國環境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瓶頸。
環保部門許多核心業務的數據庫和應用軟件尚待開發。環境信息化建設與運行維護資金比例失調,缺少系統建成后的更新維護和人員培訓等應用能力建設,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應用的現象,造成環境信息基礎設施與環境管理應用的脫節。
環境信息標準規范建設是環境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但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環境信息標準體系。標準的制定、更新相對滯后,不同部門采用的數據格式和標準不統一,為數據進行后期處理帶來很大困難。
環境信息化工作需要大量既熟悉環境管理業務,又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管理和技術人才,但目前普遍缺乏核心技術人才,從事環境信息化工作的技術人員知識結構和專業配置不盡合理,且缺乏有效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
針對目前我國環境信息化發展趨勢及局限性,需從以下方面加大力度。
體制創新,加快變革。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成立環境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加強環境信息化工作的領導與協調。健全省、市、區縣三級環境信息管理機構,為環境信息化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建立環境信息化發展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機制。加強環境信息一體化建設。制定實施環境信息化發展進行統籌部署和科學安排,對全面環境信息化工作進行規劃和指導。
培養人才,壯大隊伍。人才隊伍是環境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支撐,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為信息化建設做好人才儲備,使之成為信息化建設的中堅力量。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人才引進機制,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要加強對廣大公務員和各級領導干部的電子政務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網絡環境下的工作方法和能力的培訓,加大電子政務知識和政策的宣傳力度。
多元籌資,加大投入。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通過開展項目研究與申報,多方籌措信息化建設資金,建立以政府為主的多元化電子政務建設投入機制。政府投入仍是信息化建設投入的主渠道,要針對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重點項目建設,在財政預算中足額安排建設經費,保證信息化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
統一標準,規范開發。在環境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嚴格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標準規范,為規范有序地推進全省環境管理電子化、促進信息資源交換與共享奠定基礎。按照環境信息的內容、性質和使用要求,制定信息分類標準;規定環境信息編碼方法個原則,制定環境信息編碼標準,實現資源共享,促進信息利用;在環境信息分類標準的基礎上,制定環境信息和信息系統開發的有關技術規范。
保障安全,促進發展。信息安全是信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環境信息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基礎性工作,要按照國家有關要求,結合環保系統實際情況,與信息化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進一步加強環境信息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實行信息安全狀況評估制度。根據國家信息化工作的統一部署和國家電子政務戰略規劃,我國制定了國家環境信息化發展戰略,建立了環境保護工作需要的環境信息管理機制,初步實現環境政務業務信息化、環境管理信息資源化、環境管理決策科學化和環境信息服務規范化。
【參考文獻】
[1]《我國環境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方向》
作者簡介:吳迪(1989-10)性別:男籍貫:北京,民族:漢,學歷:本科,學校: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情報學專業2013級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