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青

摘 要:小學低段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導致他們的思維方式主要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相對較弱,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如果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那么則可以極大地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如果過多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那么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制能力差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非常容易造成課堂混亂,心思收不回來的現象。因此,在課堂上,如何合理地使學生動手操作,既不影響課堂秩序,又能提高上課效率,這是值得教師探討的。
關鍵詞:小學低段數學;課堂;動手操作;有效性
動手操作對小學低段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通過動手操作可以有效增加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在教學中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一些問題,例如,什么樣的內容適合學生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達到什么效果等。
一、精心挑選適合學生動手操作的課堂內容
在小學低段數學課堂上,不是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學生去動手操作,因此,作為教師,還應精選教學中有價值的內容或者知識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操作難點上,要選擇適度的內容,不然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在操作內容上,要選擇對學生學習本節課內容有幫助的,這樣才能使其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掌握該項知識點。在小學低段數學課堂上,動手操作的過程,老師既不能過多干預,也不能任由學生自我發揮,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目的來進行,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例如,在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在教授學生7+8=?這個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加法計算,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20根相同的火柴棒,通過將7根火柴棒再加上8根火柴棒,也就是擺道具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感受算法,并讓學生非常直觀地看到結果是15。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也更加明白算理,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動手操作的目標要求。
二、優化教師語言指導,使學生明確了解動手操作的要求和目的
在課堂中,老師是指導者,決定著課堂的方向和教學活動的效果。在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前,教師首先要用較為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學生了解本次動手操作活動的要求,以及要達到的目的,并設定好要探究的問題,以此激發學生操作的積極性;操作過程中,教師擔當主導者的角色,這時教師要明確地指令,告訴學生要做什么、如何做,不拐彎抹角,使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例如,在講述“分數的意義”時,老師要通過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學生,可以用長方形的紙進行折疊,這樣就可以直觀地看出、等,便于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數這個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使用創造性的方法,從不同角度對該項活動進行操作。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才能增強記憶,達到課堂的教學目的。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以此保證課堂操作效果
要想使學生完全掌握動手操作的技巧,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操作習慣,這是實現動手操作能力的基礎。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操作習慣呢?首先要使學生明白在數學學習中使用學具的重要性,并耐心告知學生要認真準備學具、細心操作學具,平時桌面要保持干凈整潔,學具要擺放得格外整齊有序。然后,在上課之前,要提前告訴學生需要準備的學具,如果可以自制,則鼓勵學生要自己動手制作,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還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在老師要求操作時,學生要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操作,同時老師也要認真監督學生是否操作規范,引導學生按照正常的順序操作,達到教學目標。
四、操作與思維并重,在操作中提高學生的邏輯性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尚不成熟,還屬于形象思維階段,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通常是借助畫面或者實際物體才能理解,這時也是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時候,合理地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可以通過操作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的相關知識。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及面積單位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通過課本上的文字來讓小學生理解,這是非常困難的,而應該鼓勵學生多動手,比如讓小學生到黑板上測量一下黑板的長和寬,這樣小學生就可以非常直觀地感受到這些長度單位的意義,比老師在黑板上苦口婆心地講述很長時間的效果要好。又如,在教學“小小設計師”這一課時,通過三次有預設的動手操作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第一次讓學生看一看、拼一拼、想一想,把基本圖形通過運動組合成圖案,感受圖形運動的方式,并會用自己的語音描述。第二次讓學生把一組或幾組相同的圖案當作基本圖形組合成更大的漂亮圖案,此過程讓學生明白基本圖形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一組或幾組,通過運動能得到更多圖案。第三次學生在正方形中運用學到的知識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感受數學美,體會數學的價值。三次動手操作指令明確,層次分明,真實有效,學生經歷了觀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小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還能讓小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里學到更多知識,這才是小學低段數學課堂動手操作的真正目的。小學生動手操作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新課標要求通過讓小學生動手操作,以此來提高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為,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有意識地進行知識構建,培養一定的數學能力和素養。
與其他課堂相比,數學知識的講解顯得相對較為枯燥,但是一旦深入其中,就會明白數學的魅力是無窮的。因此,在實際的課堂上,作為教師,要時刻注重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喜歡學習數學。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些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在擺一擺、比一比、拼一拼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也使學生處于一個好奇的環境中,用動手操作的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祝秀琴.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論述[J].學周刊,2017(6).
[2]蔡美旭.淺談低年級數學課堂如何提高動手操作的有效性[J].新課程(小學),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