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全
摘 要:閱讀是搜集信息的過程,是學生認知事物的有效手段。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智力,對學生全面認知事物有積極意義。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能靈活讀書,能有效規避讀死書的教學弊端,這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策略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叩開語文知識的大門?!皶x百遍,其義自見?!边@句話揭示了閱讀理解能力對學生的成長意義。閱讀理解能力是鍛煉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是小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利用科學優質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知閱讀、善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興趣為主,引發學生“知閱讀”
知閱讀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基本前提,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才能讓學生進入閱讀世界挖掘知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開始。小學生活潑,思維靈敏,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教學中是語文教育者熱議的話題。學生童心未泯,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尋找閱讀內容與學生的契合點,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使學生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幫助學生樹立“知閱讀,樂閱讀”的學習習慣。
例如,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喜歡聽小故事、喜歡鮮艷色彩的心理,認真挖掘文章中與這些有關的元素,發揮多媒體多維度教學優勢,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如在教學《春天來了》或者《在冬天里》等節氣文章時,語文教師就可以從網上搜集一些關于春天有代表性的圖片:像綠毯一樣的麥田、多彩的花草世界,以及像絲帶一般的溪流;一些有冬天代表性的圖片:鵝毛紛飛的大雪、兒童堆雪人嬉戲的場景。利用這些鮮艷的色彩,吸引學生的眼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
二、培養學生的語感
語文漢字具有形象性、意會性、隱喻性等藝術特性,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不僅要提升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還應鍛煉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
1.體味情感
情感是學生在主觀情愫的牽引下對客觀事物進行的主觀評判。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知識技能的教授,還應重視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識記,不對文章要義進行深究,無異于讀死書,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良性發展。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介紹文章故事發生的背景、作者的生平。
(2)解析文章的主題。
(3)教師帶領解析重點字詞,體會作者的情感。
2.發掘隱喻
語文教材中不乏一些隱喻性的藝術手法,作者通過意象暗指表達自身的感情。這也就是所謂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教授學生閱讀理解的技巧
傳統語文課堂中,教師以滿堂灌教學方法為主,以“一張嘴、一本書、一張桌”教學模式為主,導致學生只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課堂封閉枯燥,自然不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語文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授給學生正確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提升。
例如,在教學《月光啟蒙》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1.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通篇朗讀。
2.找出課文中不認識的字詞,查閱字典或者跟自己同桌討論。
3.自己品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為自己認為美的句子。
4.仔細閱讀第一和第四自然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按照這些步驟去閱讀,有坡度、有緩度,有利于學生層層深入,在掌握相關字詞的同時,也能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懷,這會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質的提升。
四、閱讀題解題技巧
光說不練假把式。做閱讀理解題是檢驗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標準,在做閱讀題時,決不可像無頭蒼蠅亂撞,應當有條理、步驟清晰地去開展,這樣才是取得高分的關鍵。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不要急于做題,先通篇閱讀文章,二次閱讀之后再做題。
2.文章中出現不懂的字詞不要心慌,試題中出現生詞,都會有重點詞義標注,若沒有標出詞義,學生也可以采用這些方法處理;(1)構詞法猜詞義;(2)人名地名可忽略,不需要深究;(3)利用上下文大意去猜測。
3.問題來源于文章,這句話是提升閱讀理解分數的關鍵。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句子設計的,可以從文章中的句子入手;有的問題是根據整篇文章設計的,要求學生弄懂全文的意思,抽絲剝繭才能揭開眼前的迷霧。
總之,培養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師應當采用科學優質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授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通過做題實踐,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啟明.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自學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上),2016(6).
[2]鄒佳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與改進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