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摘 要 在結合課程改革的新方向和分析總結我校課堂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20+20”課堂模式,通過利用教師們精編各科導學案,確保“課前自主學習,課中展示探究,課后鞏固提升”的效果,并將課堂教學細化為“引展探評”四個環節,從而達到轉變教師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落實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關鍵詞 引展探評 教學模式 有效課堂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4-0015-02
新課程背景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高要求不相適應,從大量的聽課情況看,教師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的改變。教學效益不高等問題存在。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中提出要深化改革,加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高中課程標準正在修訂,新高中課程改革將圍繞“立德樹人”和“學科核心素養”展開。要想實現教育品質的提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探索適合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永遠在路上。
一、“20+20”課堂“引展探評”教學模式的內涵和要素
1.課堂教學模式內涵。在40分鐘的課堂中,教師的“教”為主導,所占時間約20分鐘,學生的“學”為主體,所占時間約20分鐘。通過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三種活動設計,突出“引、展、探、評”四大課堂教學環節,以導促思,啟迪思維,來達到由“精教”到“活學”的教學目的,實現教學相長。通過深挖模式內涵,將課前課中課后作為一個相輔相成的共同體,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
2.“20+20”課堂“引展探評”教學模式要素。“20+20”課堂“引展探評”教學模式,首先必須關注新課改對課程的重新定位和對課堂教學的新的要求,強調教師轉變角色,要從單純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轉化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以師生互動為中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精心組織教學,真誠與學生合作。第二,還必須考慮學科教材內容、體系的特點,結合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進行教學。另外,還應關注信息技術在個學科中的應用,積極探索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
二、“20+20”課堂“引展探評”教學模式的特征
1.模式特征
通過教師們精編各科導學案,確保“課前自主學習,課中探究,課后鞏固”的效果,并將課堂教學細化為“引展探評”四個環節,從而達到轉變教師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引:“引”的作用——激發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欲擒故縱,呈現課堂學習目標。
展:包括單個學生展示、小組展示。需要生生合作,師生互動。其中展示要注重效果,要注意培養學生大聲說話、自信表達、認真傾聽等課堂學習習慣。教師應注意引導、啟發、評價等。“展”的目的是為了發現學生現有的認知和能力水平,確定接下來的“探”環節的重點難點。“展”的環節也更有利于教師清楚學生現有的認知和能力水平和自主學習的效果,確定接下來的“探”環節的重點難點。
探:師生探疑,“探”的作用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突破課堂的重難點問題。這個環節也可以讓學生再展。教師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結合課前備課,進行重難點突破和教學內容的落實。
評:評議小結,梳理回顧,加深印象。注意“評”的有效性。當堂測試當然是有效的方式。當時間緊的時候,口頭小結時一定要注意泛評和具體回顧相結合。
2.實現途徑
途徑一:在課中“引展探評”教學模式的要求下,教師主動提升專業業務水平,轉變教學理念和方式,能避免讓學生個人被動學習,創設多種學習方式,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參與性學習。“課前課中課后”三種活動一盤棋,教師勤于課前、精于課中、思于課后。這三種活動都是圍繞以下四個問題設計和實施:
第一個問題:你打算這節課讓學生獲得什么?(目標問題)
第二個問題:你打算用多長時間讓學生獲得?(效率問題)
第三個問題:你打算讓學生怎樣獲得?(方法問題)
第四個問題:你怎么知道學生已經達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學生達到了你的要求?(效果問題)
途徑二:精編導學案,以導促思。優秀導學案的兩大特點:第一,教學素材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對今后學生學習產生可持續性發展。第二,優秀的導學案能幫助師生生成新的問題,激發探索的熱情,提升思維,促進思考能力。它要求問題導學,將教學重難點變成疑問句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以學定教,學生會的不教,不會的教他們怎么學,學不會的老師教。解決學生由“不會——會”的問題。抓住核心,包括核心內容、核心環節、核心思想、核心能力等。
“20+20”課堂“引展探評”教學模式為我校教師提供了便于理解的教學結構和易于操作的教學程序,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改革教學方式和更新理念,打造有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育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