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歸責原則是侵權行為法的核心概念,它是確定侵權行為責任及賠償范圍的依據。本文進一步探究歸責原則對侵權責任法的意義,對我國侵權責任法中規定的歸責原則進行分析,以期對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適用侵權責任法有所裨益。
【關鍵詞】侵權行為;侵權責任;歸責原則
“歸責”顧名思義,是追究責任的意思,即法律責任的歸結。放在侵權責任法中就是確定和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民事責任。“歸責原則是指以何種根據確認和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民事責任,它所解決的是侵權的民事責任之基礎問題。”首先,歸責原理的意義在于解決侵權行為產生之責任的歸結問題,區別于其他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立法、司法、民事活動中的通用性、一般性,歸責原則僅適用于侵權責任法中,用于規定各種侵權行為被追究責任的根據和標準。其次,歸責原則體現了侵權法中所貫穿的法律價值。因為歸責原則解決的是最終的歸責根據,通過對不同侵權行為所采用的歸責原則的不同,反映出侵權責任法所追求的不同的法律價值和意圖。例如對于普通侵權行為,規定過錯責任原則,只要行為人實施了侵權行為,且行為時有過錯,行為人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反映了侵權責任法對社會關系的規范和規制;“而對于環境污染致人損害、動物致人損害、高度作業致人損害等規定無過錯責任原則,則體現了現代侵權責任法維護弱者利益,保障社會公平的旨趣。”再次,在實踐中歸責原則指導司法人員處理侵權糾紛。溫菲爾德提出侵權法是對違反實現存在的義務的補救;丹寧認為侵權法是對“責任的確定”,約瑟威茨認為侵權法旨在解決“損失的分擔問題。”“實質上,整個侵權行為法就是要解決侵權行為責任的問題。因此,侵權行為法的全部法律規范都奠基于歸責原則之上。一定的歸責原則決定著侵權行為的分類,也決定著責任構成要件、舉證責任的負擔、免責條件、損害賠償的原則和方法、減輕責任的根據,等等。確定合理的歸責原則,建立統一的歸責原則體系,實際上是構建整個侵權行為法的內容和體系。”再次,歸責原則的建立完善了侵權責任法的系統結構,不但讓法官裁判復雜的侵權糾紛案件時有所依據,也讓糾紛的雙方當事人能夠充分、適當的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并合理利用舉證責任的分配來伸張自己的權益。最后,歸責原則是侵權責任法的核心。不同的歸責原則闡述了不同的責任承擔的根據,我們很容易依據歸責原則對侵權責任法規進行分類、對侵權案件進行分類,從而更好地運用法條解決糾紛。
我國侵權行為法明確規定了過錯責任原則(第六條)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第七條)。其中,過錯責任原則的初始形成改變了以刑罰、同態復仇、損害賠償為基本模式的早期古代侵權責任之規范,隨之一些著名法學家對過錯責任的理論也對后世大陸法系民法典的編纂及民法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至19世紀20世紀初,作為確認與追究侵權行為人民事責任的根據或標準的過錯責任原則取得了統治地位。這無疑是人類法制史乃至人類文明史的一大進步,因為它在全球范圍內最終廢止了野蠻的同態復仇制度和落后的刑罰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中的高樓拔地而起,隨之而來加害人不明的高空拋物侵權案件接連發生。(例如重慶煙灰缸致人受傷案、濟南菜板致人死亡案等)高空拋物侵權行為,是指物品被人從高空中拋下,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財產損失的行為。由此可見高空拋物是行為人的積極作為,而不是物件自己墜落,且此類侵權行為的特殊性及復雜性正是在于無法確定具體侵權行為人。高空拋物侵權這個伴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而展露出來新型糾紛值得我們關注。1、對弱勢群體的扶助和對被害人的救濟。在高空拋物的情況下,被害人往往會受到重大的傷害(導致重傷或死亡)。八十七條的規定充分滿足了社會妥當性的要求,由負擔能力較強的全體業主來分擔受害人的損害可以充分保護受害人的利益,緩解受害人負擔醫療費用的壓力,避免受害人因“飛來橫禍”導致生活困頓。“保護弱者是民法的基本立場,也是侵權責任法為救濟損害的基本規則。凡是受到非法侵害的受害人,侵權責任法就予以保護,并且不遺余力。建筑物的拋擲物造成受害人損害,受害人就是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弱者,救濟其損害是侵權責任法的根本宗旨。”由此可見,只要行為人的范圍是一定的,即使不能準確確定侵權行為人,也應由該建筑物的占有人承擔相應責任。2、基于公共安全的整體考慮。王利明教授認為,在權衡受害人代表的公共安全利益與業主代表的私人利益時,應優先考慮公共安全利益。誠然,對于每一個從樓下路過或在公共區域正常行走的人來講,我們有合理的理由期待安全的行走,無須承受隨時被拋擲物體砸傷的危險。如果不能確定具體的侵害人就放縱受害人被傷害,那么就相當于暗示所有業主可以隨意向窗外拋擲雜物。因為只要沒有人站出來承認,受害人就只能“干瞪眼”自己承擔損失。這種近似于鼓勵人們隨意傷害他人的方式將會對公共安全造成極大的損害。反之,正因為侵權法八十七條的規定使得看上去利益受到了損害的業主們也成了最終的受益者。因為小區內公共領域的安全直接影響身處其中的業主們。3、這種風險分配有利于預防損害發生。“監督者控制潛在危險的義務通常來源于他對危險源的控制能力。”所以將監督、控制危險的責任分擔給最有能力從源頭避免損害發生的人是較為合理的。4、發現事實、尋找真相。前面所說的,高空拋擲物侵權糾紛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在于侵權人難以確定。相對于被害人而言,業主更有能力進行舉證。八十七條規定的責任分配將無辜的業主和被害人的利益聯系在了一起,促使無辜的建筑物使用人為避免自己承擔責任而主動揭發真正的加害人,使被害人在舉證方面不再孤立無援。避免了受害人因無法舉證而自己承受損害的情況。5、風險分擔與分散。“從公平分擔損失的角度而言,現代侵權法的發展趨勢,就是從強調制裁過錯行為到強化補償功能,轉向以強化保護受害人為中心,其中比較典型的學說就是所謂的‘損失分擔理論。按照‘損失分擔理論,當某種損害發生以后,法官不應當過多地注重過錯的可歸責性,而應當考慮行為人和受害人兩者由誰分擔損失更為公平、更為合理。”也就是說我們更加重視的不是侵害人行為在道德上是否具有可譴責性,而是侵害人是否更有能力分擔損害。第八十七條所規定的責任分擔方式避免了勢單力薄的受害人獨自承受損失,使更具有分擔損害能力的建筑物使用人集體承擔該損害責任,有效防止受害人因獨自負擔全部損失而使原有的傷害更加雪上加霜。6、社會公平正義。這種有侵害就有救濟的規定體現了廣泛的公平正義。
存在合理性的同時,八十七條的規定也飽受爭議。李霞教授認為,這一條在法理上沒有正當性,混淆了公法、私法責任,應予刪除。第八十七條規定的責任歸咎方式不符合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濟弱扶困”的想法太過理想化,如建筑物使用人中也可能存在家庭貧困、生活困難的,一味強調賠償受害人必然會侵害無辜住戶的利益。集體歸責有可能使真正的侵害人因他人分擔了本應由其全部承擔的責任而幸災樂禍,日后存在僥幸心理,使高空拋物致人損害的情況重演。另外,加害人在現實中往往很難確定,可能會引起糾紛。替罪羊式的損害賠償也不是法律的功能。第八十七條將可能侵權人作為實際侵權人去對待,要求其承擔賠償的責任,無疑體現了立法者一定要為受害者提供一個賠償主體的意圖,即使賠償者可能是冤枉的。這種尋找替罪羊的方式,遠遠超出了法律這種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的救濟手段之調整范疇,具有明顯的不合理性。最后,八十七條也未明確規定歸責原則,對如何補償也未作細致規定,值得我們研究和完善。
【注釋】
[1]張新寶:《中國侵權責任法》(第二版),42頁。
[2]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2005年3月第1版第28頁。
[3]Andre Tunc,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Vol.4,Torts,Introduction,J.C.B.Mohr(Paul Siebeck)Tubingen,1974.P.9.
[4]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第19頁。
[5]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2005年3月第1版第30頁。
[6][蘇]馬特維也夫:《蘇維埃民法中的過錯》,法律出版社1958年,第101頁。
[7]《高空拋物侵權行為探究》王成魯智勇
[8][德]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焦美華譯,269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下卷)第714頁。
[10]李霞《高空墜物致人損害的法律救濟》
作者簡介;陳玠含(1991-03)性別:女籍貫:吉林民族:漢學歷:碩士在讀職稱:無學校: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法庭科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法庭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