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堅
[摘 要] 在中華文化振興、兩岸關系發展、媒介技術革命的背景下,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有其必要性。但兩岸出版業者互信不足、兩岸出版文化存在差異,同時受制度制約、合作模式缺乏創新等影響,其建構還有很多障礙。要克服這些障礙,兩岸應當實施宏觀的、開放的出版合作模式,提供出版共同市場、制度體系等支撐,實現出版文化身份的融合,從而建構兩岸出版共同體,使得華文出版可以更強大、一體化面貌走進國際出版市場。
[關鍵詞] 兩岸出版共同體 必要性 障礙 模式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4-0077-05
Construction of Cross-strait Publishing Community:the Necessity,Obstacles and Patterns
Zhang Zhijian
(Research Center of New Media,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media technology revolu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ross-strait publishing community is necessary . Bu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mutual trust,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lack of innovation of cooperation patterns and other factors, there are many obstacles to its construction. To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macro, open the wide-area publishing cooperation patterns, providing a common market publishing, 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other support,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ross-strait publishing,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cross-strait publishing community, making the Chinese publishing can be a more powerful, integrated outlook to go into the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market.
[Key words] Cross-strait publishing community Necessity Obstacles Patterns
兩岸出版交流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兩岸相知互信、共同擴大意義空間、增強華文出版實力、弘揚中華文化等有重要意義。兩岸出版合作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價值基礎,有可能形成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和文化認同,可以建構一個相互融合、互利共贏的出版共同體。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有助于華文出版以更雄厚的實力進入世界出版市場,提供更多有中華特色和中華氣派的出版產品,以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還有助于增強兩岸共同體認同,促進兩岸關系發展,推動祖國和平統一。然而,近年兩岸出版合作面臨瓶頸,缺乏實質性進展,距離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形成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中華文化振興、兩岸關系發展、媒介技術革命的背景下,在兩岸出版面臨著某些相同問題和共同機遇的情況下,理性地回顧、審視兩岸出版交流合作的歷史和現狀,思考兩岸出版共同體建構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障礙,探討兩岸出版如何創新合作模式,如何進行深度整合等,以推動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1 兩岸出版共同體的概念及其建構的必要性
兩岸出版共同體指的是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出版從業人員,通過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共同文化認同的一體化的出版生態圈。它包含兩岸出版共同市場、共同文化、合作制度三個系統。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既有市場層面的意義——有助于兩岸出版市場資源優化配置,有助于華文出版市場整合為更強大的整體參與國際競爭,又可以“在傳承、弘揚和創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增強兩種體制下的‘中華文化認同,結成促進兩岸心靈相通、感情相近、社會相認的新的文化紐帶,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鞏固和深化、為和平統一的實現創造最為重要的條件” [1]。
1.1 是兩岸文化同源性、出版資源合理配置和媒介技術發展的要求
兩岸文化具有同源性,中華文化的粘合力使兩岸出版不可分離。兩岸出版交流的歷史已經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在臺灣“戒嚴”時期,臺灣當局對兩岸出版交流嚴厲禁絕,當時涉及大陸的出版行為往往輕則被查禁、罰款,重則會因“為匪宣傳”“以文字有利于叛徒”而被科處“內亂罪”。然而兩岸出版交流依然“暗流涌動”,臺灣出版者以各種方式、途徑出版大陸書籍。整個“戒嚴”期間,臺灣查禁的圖書以涉及大陸的“‘匪偽為大宗……越禁看的人越多……禁不住,管不了”[2]。這表明兩岸出版的聯系即使用最嚴厲的方式都無法斷絕。臺灣“解嚴”后,兩岸出版交流的形式、規模等更是持續發展。文化的同源性使得兩岸出版的價值理念、文化內涵、精神氣質基本一致,兩岸出版較易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歸屬感。兩岸出版資源有很強的互補性,例如臺灣出版有“選題靈活、編輯精美、企劃營銷及管理能力卓越”等優點,恰好可以彌補大陸出版在策劃、營銷能力方面的不足;大陸出版有“閱讀人口眾多,市場廣大……文化資源豐富、出版素材充沛、人力資源不虞匱乏”等優勢,可彌補臺灣出版市場狹小、成本高昂等方面的不足[3]。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可以實現兩岸出版的優勢互補,深度整合兩岸出版資源,優化兩岸出版產業布局,以實現兩岸出版產業價值的最大化。近年,兩岸出版的新技術、新業態蓬勃發展,手機、電腦等終端,互聯網等渠道,電子商務等新營銷模式的出現,使得兩岸民眾購買、閱讀對岸出版品越來越容易,一些傳統的壁壘和隔閡正被打破,這為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創造了良好條件。
1.2 有助于振興華文出版力量,增強兩岸價值認同
當下中華文化熱在全球方興未艾,這對華文出版提出了新的使命和契機,要求華文出版必須要“走出去”,提供更多有中華特色和中華氣派的出版物,為中華文化振興和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力量。然而與其他強國的出版業相比,華文出版力量尚弱,兩岸出版在世界出版中還遠未掌握足夠話語權,難以滿足新形勢下全球對華文出版的需求,無法擔當歷史使命。大陸和臺灣地區分別占全球華文出版市場的67%和25% [4],如果能夠整合成為共同體,迸發出的活力將是不可估量的。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將有助于壯大華文出版的力量,為華文出版在世界出版中爭得應有之地位,為中國文化的振興提供基礎和支撐。
兩岸共同體的建構是兩岸關系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本身就是兩岸文化、符號充分交流的過程,它可以消解兩岸出版市場、文化等方面的歧見,以建構兩岸出版的文化認同、歸屬感,促進兩岸出版文化身份的融合。兩岸出版共同體的構建將提供豐富的象征符號,有助于消解兩岸間的對抗性話語,擴大兩岸共同的意義空間,解除部分臺灣民眾的身份認同焦慮和困惑,對兩岸命運共同體認同的建構有重要意義。
2 兩岸出版共同體建構的障礙
雖然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有良好的基礎和充分的必要性,然而兩岸分隔多年,兩岸出版作為相對獨立的系統也存在多年,它們要高度融合形成一個一體化的共同體,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
2.1 意愿不同、利益“失焦”
臺灣出版業者進行兩岸出版合作的最主要動機是希望獲得大陸巨大的出版市場。尤其是近年,臺灣出版市場狹小,出版企業接連倒閉,臺灣出版業者對大陸的市場需求很迫切。然而,“只有2300萬人口的臺灣出版業在正處于‘青春期大陸出版人眼里,除了政治上的意義,似乎變得可有可無”[5]。大陸出版業進軍臺灣市場主要出于政治和文化責任感或品牌建設目的,不重視市場利益,也沒有迫切感。因此,兩岸出版業者進行合作的目的有根本差別,這使得兩岸出版的共同利益“失焦”。而兩岸出版運作機制、企業制度、出版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往往“造成彼此對出版業的認知未能達成一致……在合作的過程中會相互猜忌與懷疑”[6]。這使兩岸出版共同體建構面臨意愿不同、互信不足、難以“聚焦”共同利益的難題。
2.2 文化差異、認同不足
兩岸文化雖然具有同源性,但兩岸分隔幾十年,在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例如大陸使用簡體字而臺灣使用繁體字,兩岸民眾在閱讀對岸出版物時存在一定困難,臺灣當局又對簡體字出版物在臺傳播設置重重限制,加劇了這種文字上的障礙。兩岸人民的閱讀趣味也略有差別。如韓寒的《三重門》、郭敬明的《幻城》、姜戎的《狼圖騰》等作品在大陸極為暢銷,在臺灣卻遇冷。對這一現象,臺灣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認為,“兩岸讀者的閱讀品位與關切的議題的確迥異”,“大陸讀者拍案叫絕的郭敬明等青春作家,……有時他們的‘妙,看在臺灣讀者眼里竟是一種‘土”[7]。兩岸出版交流還存在著重出版市場輕文化內涵,重經濟利益輕精神整合的“物質化”傾向,兩岸出版難以在精神、文化上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即心靈共通、彼此認同的“我群”意識難以形成。
2.3 制度障礙
兩岸出版交流相關法律制度是制約兩岸出版交流發展水平,塑造兩岸出版交流型態的重要因素。臺灣“戒嚴”時期,臺灣當局先后修正、制定多部法規嚴厲禁止兩岸出版交流,使兩岸出版交流被阻隔。“解嚴”后,臺灣當局先后廢止《臺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理辦法》等法規,并出臺《大陸地區出版品電影片錄像節目廣播電視節目進入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發行銷售制作播映展覽觀摩許可辦法》等法規,大陸也出臺《對臺出版交流管理暫行規定》《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等法規,此后兩岸又都對這些法規進行多次修訂,逐步放寬限制,為兩岸出版交流創造了制度空間,促進了兩岸出版交流蓬勃發展。然而,制度障礙依然是阻礙兩岸出版共同體建構的主要障礙,尤其是臺灣當局以“泛政治化”的思維,設置了較為嚴格的法律規范,對大陸出版物在臺灣傳播的類別、數量、形式、內容等各個方面進行嚴格限制,對雙方出版業的融資、集團化、人才交流等進行嚴格限制甚至禁止,這使得兩岸出版市場要素難以自由流通、資源難以實現最優配置,不利于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形成。
2.4 合作的形式、模式缺乏創新
多年來,兩岸出版合作基本上停留在版權交易、出版物進出口、人員往來、舉辦展會四種形式,雖然其數量、規模日漸增長,但“尚停留在交流、互訪的溝通階段,不具備真正的市場整合、也未能達至真正經濟整合和效益”[8]。兩岸出版合作的模式和機制并未實現重大突破:投資融資、市場整合、橫跨兩岸集團化、全球布局等深層結構的合作并未深入開展;數字技術運用、電子商務勃興、閱讀終端變化等出版業新潮流尚未顯著體現在兩岸出版合作中,兩岸還未能充分利用出版新技術、新業態提供的機會對兩岸出版加以整合。由于合作機制、模式仍然停留于傳統甚至原始的狀態,兩岸出版業依然各自為陣,在出版文化交融、產業鏈整合、統一市場建構等幾個主要方面仍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機制和模式。
3 兩岸出版共同體建構視域下的兩岸出版合作新模式、舉措
宏觀地看,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牽涉兩岸出版文化身份融合和認同建構、兩岸政策協調以及共同出版物消費圈、共同文化生活圈培育等眾多問題,涉及政府、受眾、企業等諸多主體。因此,應當超越以往單一企業出版物生產交易合作的微觀層面,探索一種能使兩岸出版業逐步形成相對一致的核心價值觀念、共同的文化認同、配套的制度體系、要素自由流通的,可容納兩岸政府、出版企業、受眾等主體,以及產品、人才、資本、制度等要素的廣域合作模式。其合作模式如圖1所示。
這一模式強調兩岸出版共同市場的建構應當由出版共同市場培育、相關制度體系構建、出版業界融合三大方面作為支撐:共同消費群體的培育將造成兩岸共同的出版品消費市場需求;兩岸管理部門和出版界通過充分協商,取得諒解,訂立協議、法規、規范,將提供制度保障;上述兩個體系的形成將為兩岸出版各層面合作及其在價值鏈中各個環節相互深入滲透提供市場和制度空間。在這一空間中,兩岸出版界通過長期合作,形成文化認同、歸屬感,實現兩岸出版文化身份的融合。這將使兩岸出版共同體得以建構,使華文出版能以更強大、一體化的面貌走進國際出版市場。
為達到上述目標,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切實措施,推動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
第一,共同利益聚焦和文化認同建構。共同體概念的經典論述基本強調了文化認同對于共同體形成的根本性作用。滕尼斯(Tnnies)認為“共同體的理論出發點是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統一體”,強調“心靈的因素”在共同體形成中的關鍵性作用[9]。韋伯(Weber)則認為共同體是建立在“參與者主觀感受到的相互隸屬性上”[10]。如果兩岸出版業者缺乏“屬于一個整體”的認同感,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就失去最關鍵和根本的要素。而要產生“屬于一個整體”的認同感,共同利益是重要要素,“在現有文獻中, 大部分共同體都被認為是利益共同體,認為成員利益是共同體的主要聯結機制”。歸屬感這種“共同體成員認可并共享的文化”,則“如同葡萄藤,可以使散落的部分‘團結在一起”,則是共同體建構的根本性要素[11]。這意味著需要從共同利益和文化認同交互的視野來思考兩岸出版共同體認同的建構。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兩岸出版曾長期分割,共同利益“失焦”,以及重視出版市場輕文化內涵,重經濟利益輕精神整合的“物質化”傾向等原因,使兩岸出版共同體的認同并未真正形成。因此兩岸需要采取切實行動,厚植兩岸出版的共同利益,使兩岸出版有更清晰的共同利益指向。同時要加強兩岸出版精神層面的交流,強化心靈的溝通,尋找、建構出版文化的共性,超越、消弭兩岸出版文化論述中的對抗、狹隘、分裂、誤解,構建兩岸出版的文化認同。
第二,綜合性、現代化的企業合作機制建構。在現代市場和媒介技術環境下,出版業的運作早已超出單一版權交易、出版品生產銷售的范疇,向更廣大的市場空間、更綜合性、現代化的方式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如果兩岸出版合作還停留在單純交易版權、派人互訪、共同策劃書籍這樣一種原始的狀態,恐怕難以開拓新的局面,無法完成兩岸出版共同的歷史使命。2008年,時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20周年座談會”上談到:“兩岸出版業應逐步聯合起來,實現資源共享,共同商定華文出版走向國際市場的新辦法……加快新業態、新技術發展,搶占技術制高點。”他還說:大陸歡迎臺灣出版界發揮市場化經營、資本運作等優勢參與到大陸出版集團化、股份制改造、企業重組的進程中,鼓勵臺灣出版界來大陸開辦印刷、發行公司和文化公司,進行選題策劃、項目合作,也同樣鼓勵大陸企業到臺灣興辦出版、發行公司。[12]這表明大陸主管部門對兩岸出版進行深度合作、開拓新局面持支持和鼓勵態度,也盡力提供政策和制度空間。近年大陸出版改革如火如荼,中國出版集團等企業都具備相當實力和進行現代出版復雜運作的經驗,有一定能力實踐兩岸出版共同體構建中較為復雜的運作。未來,兩岸或可通過集團化的方式,相互投資融資,在策劃、數字技術運用、新營銷模式開創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并積極探索走向國際出版市場的方式和渠道,構建起綜合性的、開放性的、高度融合的、具有全球視野的合作機制,促進兩岸出版共同體形成。
第三,清除制度障礙,建構制度保障體系。如上所述,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礙依然是影響兩岸出版合作的重要因素,兩岸可修正相關制度,展開談判、協商達成協議,為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創造良好制度環境,使得兩岸出版合作超越自發、零散狀況,制度化發展。近年兩岸交流合作制度建設有較大進展,兩岸簽署了包括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在內的多項重要協議。大陸方面曾多次表示愿意就兩岸文化交流進行協商,以構建相關制度,胡錦濤同志2008年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就明確表示:“將繼續采取積極措施,包括愿意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邁上范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新臺階。”[13] 2013年6月,兩岸“兩會”簽署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根據該協議,兩岸承諾開放印刷及其輔助服務業,允許對岸業者在本地設立合資企業,提供印刷及其輔助服務。然而臺灣當局依然遺留著“戒嚴”時期的“泛政治化”色彩和管制主義思維來規制兩岸出版交流。這表明兩岸出版共同體相關制度體系的建構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兩岸如何本著諒解和寬容的態度,采取切實行動,清除制度障礙,構建較為寬松的制度空間,給兩岸出版共同體的建構以制度保障依然是一個重大課題。
注 釋
[1]劉紅.兩岸文化交流中的新情況新問題[J].統一論壇,2013(2):31-33
[2]王文陸.戒嚴時期查禁書刊展展覽目錄·序言[M]//戒嚴時期查禁書刊展展覽目錄.臺北:臺灣“國家”圖書館,2007:2
[3]楊榮川.兩岸出版的三贏策略:華文出版全球化的構思[J].出版參考,2003(8):8-9
[4]陳信元.兩岸三地合作進軍華文出版市場之探討[M]//陳信元.兩岸出版交流20年專輯.臺北:臺陽書局,2008:85
[5]出版廣角編輯部.隔山隔水依然隔斷出版[J].出版廣角,2010(6):39-42
[6]林杰.海峽兩岸出版合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108-111
[7]胡芳.大陸作家臺灣“打書”顯兩岸出版差距[EB/OL].[2016-05-11].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62561.htm
[8]芍苓.臺出版業領軍人:后ECFA兩岸出版業整合刻不容緩[EB/OL].[2016-05-11].http://www.chinanews.com/tw/2010/07-22/2417337.shtml
[9][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榮遠譯.共同體與社會[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58,61
[10][德]韋伯著;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4
[11]張志旻,趙世奎,任之光,等.共同體的界定、內涵及其生成:共同體研究綜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10):14-20
[12]柳斌杰.共同開創兩岸出版交流的新局面[M]//出版參考雜志社.海峽兩岸出版交流20周年紀念會刊.北京:出版參考雜志社,2008:10
[13]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6].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31/content_10586495_1.htm
(收稿日期: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