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摘要:1936年問世的《飄》,其中的主角斯嘉麗,敢愛敢恨,個性鮮明,堅強勇敢,以其鮮明的個性特點成為美國早期女性主義的代表。作者米歇爾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出斯嘉麗這一角色女性意識的覺醒。斯嘉麗的一言一行只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及利益的考慮,是無意識的、自發的考慮。這樣自發女性意識的覺醒,正體現了美國早期女性主義的特點——女性經濟地位的崛起與女性人格上的獨立,也正因為這樣的描寫,讓《飄》成為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
關鍵詞:《飄》 早期女性主義 斯嘉麗
中圖分類號:I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083-02
1936年問世的美國小說《飄》(Gone With the Wind),作者瑪格麗特特·米歇爾用優美生動的文筆刻畫了一個敢愛敢恨、個性鮮明、堅強勇敢的女性形象——斯嘉麗,其追求愛情、平等、自由的個性成為美國早期女性主義的代表。作者通過斯嘉麗這一角色,表達了自己追求女性自主權利,注重自我價值實現的思想,其對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一、美國女性主義文學起源
19世紀末在法國興起的女權主義,以星火燎原之式蔓延到美國。作為美國女權主義運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1848年7月在美國紐約州北部的賽涅克·福爾斯村召開的第一次婦女代表大會,要求美國憲法賦予女性公民選舉權。這是當時婦女運動爭取政治平等權的主要目標。第一次婦女大會以后,女權主義者們拉開了美國婦女爭取平等權利的序幕,1860年,美國有14個州先后通過州法明確規定婦女擁有財產權,1920年,美國聯邦憲法修正案正式生效,美國婦女終于擁有了平等的公民選舉權。[1]
轟轟烈烈的美國女權主義對美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女性主義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文學作品開始嶄露頭角,逐漸發展,于20世紀70年代趨于成熟。總的來說,美國女性主義文學主要包括這兩個內容:揭露性別歧視與總結女性創作特征。具體而言,西蒙·波娃認為“女性主義不同于階級斗爭,是專門為女性問題而奮斗的主義”;吉爾曼則認為“女性主義是全世界婦女的社會覺醒”;凱特將女性主義總結為:“反抗世界上一切強行阻礙女性享有自由的斗爭。” 然而,無論人們如何解釋女性主義,均認同一個前提:“必須改變女性長時間處于受壓迫、受歧視的地位”[2]。
二、《飄》中女性主義的展現
瑪格麗特·米歇爾生活在男權意識強烈的美國南方農場,從小深受男權主義的壓迫。在她的宏篇巨制《飄》中生動地刻畫了南北戰爭早期,美國南方社會中女性的種種不平等地位。書中描述了當時上流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許:“結婚前,女孩子們必須溫柔、可愛、漂亮。結婚后,別人會期待她們能照管好一個有著一百多號人的家,包括白人和黑人。”然而書中主角斯嘉麗充滿了叛逆精神,無論是參加宴會時前不愿意填飽肚子而被黑人嬤嬤責罵,還是得知她的心上人阿希禮要與玫蘭妮結婚時敢愛敢恨的情感宣泄,抑或是為了報復阿希禮與查爾斯結婚,均展現出與當時美國南方莊園上流社會認同的淑女形象不同之處。斯嘉麗結婚兩周便成為寡婦,她對當時社會對寡婦的限制與束縛表現出種種不滿,并不顧世俗的眼光,在服喪期參加了為前線戰士舉辦的義賣活動并與瑞德共舞一曲。這些都是她叛逆性格的具體展現。斯嘉麗的女性意識不僅體現在她不顧世俗眼光、敢愛敢恨、敢作敢當的行動上,還體現在她獨立的女性意識上。無論是在南方軍隊撤出亞歷山大城而玫蘭妮即將分娩之際,斯嘉麗果決地幫助玫蘭妮成功生下孩子,還是在帶著玫蘭妮回到塔拉家園面對洗劫一空的家園時斯嘉麗對命運的不屈服,均展現了斯嘉麗與同時期女性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識。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斯嘉麗的女性意識達到了巔峰。為了保住塔拉莊園,她可以與妹妹的男友結婚;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她可以不顧社會輿論,雇傭犯人、與男人競爭、趕著馬車在城里做生意。她從一個任性妄為、貪圖享受的少女變成了一個撐起莊園的當家人。她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成為生活真正的強者。正如她童年好友所說:“斯嘉麗曾經掛在臉上為了討好男人而呈現的溫柔甜美的表情不見了,她曾經最為熟悉的,仰頭討好男人的神態也全然消失了,現在的斯嘉麗身上有一種威嚴的神氣,不再為任何一個男人而活的自信、果敢的氣質。”斯嘉麗的種種蛻變,正是體現了美國早期女性主義中對女性自我意識覺醒、追求獨立人格、展現自我價值等方面的追求。
三、從《飄》中看美國早期女性主義
作為一部杰出的女性主義作品代表,《飄》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女性藝術形象——斯嘉麗。斯嘉麗這一角色的成長歷程,很好地展現了作者瑪格麗特·米歇爾自身女性意識的覺醒。瑪格麗特·米歇爾從小生活在南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母親是一個女權運動家,一生都在為爭取婦女解放及婦女的政治權利而奮斗。良好的教育與母親的影響加上生活在改革、動蕩年代并一直活躍在新聞界,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出了她的不朽之作《飄》,也讓我們從側面了解當時美國早期女性主義的發展。
(1)女性主義思想的覺醒。19世紀美國南方社會對上層女性的要求是:婚前要漂漂亮亮,像個貴族小姐一樣,每天的任務就是穿衣打扮、參加舞會,要展現“南方淑女”的雍容華貴。正如《飄》一書前面所描繪的十二橡樹烤肉宴會,女性作為男性世界的依附者完全喪失了基本的自我意識,完全以男性的價值取向為自己的行為指南,稍有僭越就是大逆不道。然而斯嘉麗卻無視這一切,她勇敢,叛逆,敢愛敢恨,她不光是一個會與男孩子們一起爬樹、騎馬、扔石子的女孩,她還是一個敢于向自己心愛人吐露心聲的女孩。當得知阿希禮已經與玫蘭妮訂婚后,她毫不掩飾的憤怒正是女性意識的覺醒與體現。
(2)女性主義思想的發展。南北戰爭給美國南方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促進了女性意識的迅速發展。《飄》中斯嘉麗女性意識的迅速發展也發生在這一時期。南北戰爭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沖擊,塔拉莊園再也不是她的避風港,為了保住塔拉莊園,為了生存,斯嘉麗下到棉花田里摘棉花、做飯、擠牛奶,甚至還打死了一個北方士兵,并巧妙地騙過了其他北方士兵。與南北戰爭前為了愛情可以不顧一切的任性小女孩相比,那個曾經穿著漂亮摩洛哥皮綠舞鞋,眼睛中閃耀著盈盈目光的小女孩逐漸長大,日益勇敢和堅強, 從中可以看出斯嘉麗女性意識的發展。而后她開始經營木材廠,隨著木材廠的生意蒸蒸日上,斯嘉麗意識到世界上沒有什么是女性不能干的,沒有什么是女性干不好的。從斯嘉麗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時代的變革對美國婦女的影響——再也不做傳統家庭中的木偶,再也不受丈夫的制約,大部分女性開始沖破身上的種種枷鎖,追尋自身的價值,爭取獨立自主的權利。
(3)女性主義中的人格獨立與經濟獨立。一個人想要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地位提升和獨立自主的權利,必須要做到人格與經濟上的獨立。因此,追求個人獨立與經濟獨立是女性主義思想理論的核心內容。在《飄》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斯嘉麗無論是在人格上還是經濟上都能做到獨立自主。正是這樣的不懼世俗的眼光,獨立自主的個性,讓她在戰后的廢墟中重建家園。無論是經濟上的獨立還是人格上的獨立,都是對當時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男權主義的挑戰。[3]
四、結語
享譽文壇的《飄》并不是一部女權主義文學作品,他只是一部女性文學作品。作者米歇爾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出斯嘉麗這一角色女性意識的覺醒。斯嘉麗并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她的一言一行只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及利益的考慮,是無意識的、自發的考慮。這樣自發女性意識的覺醒,正體現了美國早期女性主義的特點——女性經濟地位的崛起與女性人格上的獨立,也正因為這樣的描寫,讓《飄》成為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
參考文獻:
[1]魏旭崢.《飄》中郝思嘉的女性主體意識淺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1):143-145.
[2]鄭海燕. 試析《飄》中的女性主義思想[J].江西社會科學,2008(9):134-137/
[3]高學群. 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飄》中斯佳麗的人物形象[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1(7):48-5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