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華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電子白板課彰顯出它的魅力,靈活機動、影像自然、臺上臺下互動、吸引學生的目光,令師生精神亢奮。
關鍵詞:交互式電子白板 課堂教學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155-01
交互式電子白板近幾年在我校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技術,普及推廣,運用到每節課堂之中。通過在語文教學中,電子白板課彰顯出它的魅力,靈活機動、影像自然、臺上臺下互動、吸引學生的目光,令師生精神亢奮。教師相互交流,取其長補其短,讓白板課堂置于身邊,色彩豐富的主題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交互式電子白板在課堂中,帶來新的活力
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白板可以化解枯燥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聲情并茂有吸引力,利用手中的鼠標、專用筆等媒介連接起學生與新知,構筑新的橋梁。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方便靈活、資源豐富、功能齊全,在低年級教學中,能與學生形成互動,把抽象的事物以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易于接受。師生便于溝通,節約時間,使課堂效率更高,老師學生受益最大。
低年級學生自我約束力差,每一個動作、影響都能轉移他的目光,學生溜號是經常的事,一節課對他們來說相當漫長,有效注意力時間也就十幾二十幾分鐘。作為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目光,通過不同手段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把他們帶回課文之中,形成互動,那么,交互式電子白板就發揮了一定作用。在學習《烏鴉和狐貍》中,通過播放視頻將狐貍花言巧語、欺騙的表情,烏鴉幾次的猶豫、心理上的虛榮都淋漓盡致地展現給孩子,更深地理解課文,更有利抓住語言描寫的特點,讓學生在作文中捕捉靈感。
二、制作精美的白板課件,牽動學生的思維
興趣是牽制注意力的最好方法。我們在課堂上光靠教師的講解只會給學生帶來疲倦,適時地利用電子白板去設計一節課,會給學生新的面孔,激發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課堂由靜變動、由死板變活躍,形成爭先恐后的情景,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例如在講授《荷葉圓圓》一課時,為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荷葉的顏色多與形態美,我在電子白板課件中鏈接了自己制作的ppt,配上柔美的鋼琴曲,一幅幅精美絕倫的荷葉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些形態多異的荷花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多彩的畫面更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章的內容,這勝過教師千言萬語的講解。
交互式電子白板課件中的素材,我們在運用時,可以直接呈現,也可以略微改動,備課中極大地節約了時間。資源庫中,將一些圖片、動畫進行整合,放到白板上,靜態的圖片變成了動態的視頻,讓學生大開眼界,大大增強了課堂的可視性、可參與性,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個體體驗。如在做課后習題時,區分漢字時,題中出現“清、晴、睛”三個漢字,便把三個字的偏旁換了不同的顏色,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凸顯功能,讓學生一目了然。并在“清”的旁邊插入了水的圖片,在“晴”的旁邊插入了藍天太陽的圖片,在“睛”的旁邊插入了眼睛的圖片,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形象的事物,加上偏旁的不同顏色,一下子就記住了。例如在《比尾巴》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學習有興趣,在識字中設計了小游戲摘蘋果,我把生字掛在蘋果樹上,讓學生動手去摘下相應的漢字,進行小組比賽。孩子們興趣十足,生怕摘錯了,給小組丟臉,聽課時認認真真。一節課在歡樂的氣氛中度過。在第二節課,提問上節的生字,居然沒有一個錯的,學生的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三、運用白板的多功能,吸引學生注意力
交互式電子白板運用方便,有豐富的功能。教師在講課中要巧妙地運用這些功能,比如在《比尾巴》教學中,“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最好看?”“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一問一答時,就可利用幕布進行遮擋,學生求知心切,問答相互轉換,增強了學習效果。我們在做習題時,問題呈現給學生,答案用幕布遮擋,這樣學生做完時,便可自己檢測,方便快捷。在強調重點段落、重點人物、重點習題時,就要發揮“探照燈”的功能,引起學生注意,教師強調才有吸引力,加深學生的理解。“畫筆”功能也是課堂中常用的功能,在講比喻句、夸張句時,經常畫各種線,學生一目了然,學生也可動手操作,這比起以往投影儀的使用更輕松、靈活。在講評學生的生字書寫時,我會利用電子白板的回放功能,將課堂上講字的過程進行復現,一方面節省了以往老師在黑板上畫格,通過課件讓學生看到字的筆順、位置,便于在田字格中書寫,起到了字帖的作用。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學習,靈活運用白板的各項功能,讓學生在新技術應用中得到實惠。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我們低年級語文教師的好幫手,更是低年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育教學方式變化和教師角色的轉變,必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教學契機,加強學習應用這一新技術,將帶來教育策略的改變。
參考文獻:
[1]文春穎.電子白板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教育,2012(3).
[2]章舒椰.電子白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使用[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0(23).
責任編輯:于蕾